烏桕經霜滿樹紅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近日,拈花惹草群的朋友們對唐朝詩人張繼《楓橋夜泊》詩中的植物展開熱烈的討論,眾說紛紜。認為詩中的楓林就是楓香樹,也有人認為應是烏桕樹。但這兩種植物均在深秋變色,成了“霜葉紅于二月花”。
我眼中的烏桕
那這種“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植物,除了楓香樹,可能就是烏桕樹了。
烏桕,學名:Triadica sebifera(L)是大戟科,烏桕屬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本草綱目》描述了該植物名字的由來:烏桕,烏喜食其子,因以名之。或云其木老則根下黑爛成臼,故得此名。
有一種說法,烏桕名稱的來歷,是因為烏桕樹養活一種烏桕鳥,它們以烏桕的果實為食,成雙成對,將家安在烏桕樹上,由于不是候鳥,所以冬天它們特別敏感,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啼叫護家,所以這種鳥,又叫啼烏。
烏桕,也叫辣子樹(臘子樹)。烏桕葉有一種獨特的氣味,特別喜歡招惹昆蟲,是毛毛蟲等棲身之地。有一種昆蟲,叫洋辣子也喜歡吃烏桕葉,如被洋辣子蜇了,不僅會有強烈的疼痛感,而且還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紅腫或是“糜爛”的癥狀,可能這也是它得名“辣子樹”的原因(但估計因有蠟質層也叫臘子樹吧)。
烏桕的英文名稱非常有意思,叫做中國牛油(Chinese tallow),也有稱為爆米花樹(Popcorn tree),可能是來自其蒴果形態。 成熟的蒴果裂開確實像極了白白的爆米花。
烏桕的枝、葉等具乳狀汁液,這些汁液有小毒。樹皮暗灰色,有縱裂紋,給人以滄桑感。葉互生,紙質,葉片菱形,全緣,頂端具長短不等的小尾尖,辨識度非常高。烏桕的葉柄頂端有兩個腺點,這是花外蜜腺。花外蜜腺是烏桕的一種間接防御方式,可以通過吸引螞蟻等天敵的昆蟲來降低一些植物性“害蟲”對它的危害。
花單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頂生,長6-12厘米的總狀花序常常下垂。花黃色,雌花通常生于花序軸最下部,雄花生于花序軸上部或有時整個花序全為雄花。
蒴果梨狀球形,未成熟時綠色,成熟時黑色。具3枚種子,種子扁球形,黑色,外被白色、蠟質的假種皮。花期4-8月,果期10-12月。蠟質的假種皮富含有高熱量的油脂,是很多鳥類喜歡的食物。
烏桕是典型的陽性樹種,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在酸性、中性或微堿性的土壤,均能生長,北至陜西、甘肅等省區均有分布.烏桕也是抗鹽堿性強的喬木樹種之一,因此在我們象山海邊也能看到。
烏桕要求有較高的土壤濕度,且能耐短期積水,故常在近水的河邊、溪邊看到烏桕樹。象山園林種植的烏桕以在南大河、橫大河、東大河、象山河、史家河等多見。
烏桕是一種色葉樹種,春秋季葉色紅艷奪目,不下丹楓。烏桕為中國特有的經濟樹種,種植歷史悠久,最早將其錄入冊頁的是魏晉南北朝的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
春天,烏桕吐出細嫩的紅葉,隨著花開逐漸變為起光合作用的綠色葉子,與黃色的花序組成一幅亮麗的圖畫,在山野中顯得十分耀眼。
秋天,烏桕隨著溫差變化,沒有充足的陽光,葉綠素含量的減少,烏桕的類胡蘿卜素、花青素含量大量增加等,葉子就會顯示紅、黃等不同的色彩,形成一樹豐富多彩的畫面。即使是同一片葉子,因花青素、類胡蘿卜素的含量比例不同,也會顯示深淺不一的色彩,而覺得烏桕樹是五彩繽紛的。
秋天是觀賞烏桕最佳的季節,山上的烏桕十分剛強,在寒風中盡顯自己的本色,讓冬日的陽光也顯得那么溫柔,灑落在葉子上添加了一縷溫暖的色彩。
種植在河邊、公園里的烏桕就顯十分閑逸,松松垮垮地披著密集的葉子,因感受陽光或溫差的不同或多方面因素影響,其變色也不盡相同,或綠或棕或橙或紅或黃,讓你真正感受到烏桕的絢麗多彩。最后葉子以紅色或黃色至生命的終點,掉落于樹下或飄向遠方,留下白花花的果子。
烏桕的用處
烏桕樹冠整齊,葉形秀麗,秋葉經霜時如火如荼,十分美觀,有“烏桕赤于楓,園林二月中”之贊名。若與亭廊、花墻、山石等相配,甚為協調。冬日白色的烏桕子掛滿枝頭,經久不凋,也頗美觀,古人就有“偶看桕樹梢頭白,疑是江梅小著花”的詩句。
烏桕可孤植、叢植于草坪和湖畔、池邊,在園林綠化中可栽作護堤樹、庭蔭樹及行道樹。也可栽植于廣場、公園、庭院中,或成片栽植于景區、森林公園中,能產生良好的造景效果。烏桕也是十分好的蜜源植物,吸引小蜜蜂、小蝴蝶來采蜜授粉。
烏桕,除作觀賞樹種,廣泛用于園林之外,其全身都是寶。
烏桕具有一定的抗風性,并對有毒氣體有較強的抗性。十分適合耐干旱瘠薄的土地生長,如貴州銅仁地區、湖北大悟等地就有大量種植,也成為當地重要經濟樹種,并成為大悟的縣樹。
烏桕木材白色,堅硬,紋理細致,用途廣。因有小毒,可防蟲蛀,與苦楝木、樟樹木板一樣,80年代以前深受居民的喜歡,多做成箱柜。見小時候的家中的家具以這三種板材居多。
烏桕也是重要的工業油料樹種。種子外被白色、蠟質的假種皮溶解后提取“皮油”,可制作肥皂、蠟燭、蠟紙等;種子提取的“桕油”或“青油”可用于制作油漆、油墨等,適用于涂料,可涂油紙、油傘,涂飾機器及防銹劑等。
在古代,人們主要利用烏桕種皮或種子制作蠟燭或“桕油”涂油紙、油傘或家具、點燈,以作生活之需。葉含有單寧,可做黑色染料,染衣物。桕仁餅,可做肥料,也可用來做洗衣服用的土堿。
千百年來,有一種樹對于人類總是無言的關懷和奉獻,有詩云:“山村富烏桕,枝丫蔽田野。榨油燃燈光,燦若火珠瀉。上燭公卿座,下照耕織者。”也印證烏桕榨油為油燈之用。
烏桕的根皮、樹皮、葉入藥。性味歸經:苦,微溫。入肺、脾、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殺蟲,解毒,利尿,通便。用于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利,毒蛇咬傷;外用治疔瘡,雞眼,跌打損傷,濕疹,皮炎。葉可作農藥及殺蟲用。
但烏桕有小毒,其木材、乳汁、葉及果實均有毒。入藥均需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詩人筆下的烏桕
山林正寂寞,備此作春紅,深秋到了,丹城附近的烏桕樹葉片變紅了,南大河的烏桕變黃了,漫步烏桕林中,那艷麗的紅色令人陶醉,滿地的黃色讓人注目。
烏桕也是古今詩人畫家誦作較多的植物,歷史上也留下較多詩詞名句,摘錄一、二供大家欣賞。
烏桕至少在漢朝就已經廣泛作為染料樹種人工種植,所以南北朝才有民歌:“日暮伯勞飛,風吹烏桕樹”的句子。那時村村戶戶都有烏桕樹,因為烏桕樹的葉子和汁液,可以提供作黑色的紡織染料。
到了宋朝,烏桕的膠質廣泛用于船舶建筑,還可以煉制蠟燭。烏桕的紅葉遠勝楓葉紅,成為晚秋山林的絕美景色,所謂萬山紅遍,最艷麗的紅是烏桕葉子提供的。
到了明清兩代,烏桕遍種江南的田園,成為常見的家園樹種和坐標樹,烏桕紅了,故鄉近了。遠離家鄉的人看到那一抹紅,頓時心潮澎湃,更是應了清·顧貞觀的《菩薩蠻·山城夜半催金柝》的詩句“門前烏桕樹,霜月迷行處。”
對烏桕的描寫,很多詩人都是看到其絢麗多姿的一面,特別是“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紅葉。
北宋初年著名隱逸詩人林逋,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與山林為伴。有詩《水亭秋日偶書》:巾子峰烏桕樹,微霜未落已先紅“。他對烏桕這種植物進行觀察,并對烏桕葉片變色過程進行描寫。
到了元朝,有詩人張翥(官至翰林學士承旨)隨父親遠游杭州,也許讀了林逋(后人稱為和靖先生)的詩《水亭秋日偶書》,作了一首《烏桕樹(西湖慈云山側和靖有詩)》:“巾子峰前樹,逋仙句最工。迥明霜寺外,半落石池中。鄭老惟書柿,崔郎只詠楓。山林正寂寞,備此作春紅。”對林逋筆下的烏桕樹作了印證。
一代詩宗南宋詩人楊萬里,他的詩清新脫俗,寫得不僅有韻味,同時讀來朗朗上口。在《秋山》中描述:“梧葉新黃柿葉紅,更兼烏桕與丹楓;只言山色秋蕭索,繡出西湖三四峰”提到了烏桕紅色葉片,其在《秋山》(之二)“烏桕平生老染工,錯將鐵皂作猩紅;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描述更是有趣,把烏桕形容為一個老染工,錯把自己像鐵一樣的黑褐色染成了猩紅色,利用擬人化手法更是寫出了“人情世故”,“小楓樹由于夜間偷喝了天酒”而使其葉片變紅。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生長在江南水鄉,在其不少詩里都能見到描寫烏桕,如“烏桕微丹菊漸開,天高風送雁聲哀”“鵓姑聲急雨方作,烏桕葉丹天已寒”“梧桐已逐晨霜散,烏桕猶爭夕陽紅”“烏桕赤于楓,園林九月中”等等。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全體現在對烏桕的描寫中。
其實烏桕很常見,秋冬季節果皮裂開后,白色種子就依偎在黑色果皮內掛滿枝頭,經久不凋,看去好似梅花盛開,呈現出另外一種美。
早冬時節,烏桕的葉子紅極而落,卻留下滿樹雪白的果實。這些果實,裂成三片,遠遠看去都是零零星星的白色,這對應了那句:“前村烏桕熟,疑是早梅花”(元朝 黃繼成《東陽道上》的詩句。
清朝詩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也描述了類似的風景,“余冬月山行,見桕子離離,誤認梅蕊;將欲賦詩,偶讀江岷山太守詩云:‘偶看桕樹梢頭白,疑是江梅小著花’”。描寫的就是烏桕的果實。
“可憐烏桕樹,不待曉風吹。白滿枝頭粒,留充鳥雀饑。”(明末清初錢澄之《來園雜詩》”園中花樹,不植自生,周旋已久,各贈二韻“)其二十八)。錢澄之詩中道出田園中的烏桕不是他種植的,是天然就野生的。可愛的烏桕樹,不用早上的霜風,就自己凋謝了葉子,只留下滿樹的白果實,給鳥雀充饑。這是家園烏桕的寫實,也是另一種古典美。
郁達夫在《江南的冬景》里寫”像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則紅葉落后,還有雪白的桕子著在枝頭,一點一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他也許是現代文學寫早冬烏桕的第一人。
唐朝詩仙李白在《小溪秋色》“楓香烏桕兩相依,紅葉隨風傷別離;群鴨岸邊勤對鏡,舊裝漸褪換新衣”中提到了楓香和烏桕紅葉,但對紅葉離開樹枝寫的有點傷感,借景色寄托了作者略帶悵惘的秋思,但也符合李白的浪漫主義境界。
晚清徐定超《詠烏桕》“家住楓林罕見楓,晚秋閑步夕陽中;此間好景無人識,烏桕經霜滿樹紅”,則說家住在叫“楓林”地方卻很少見到楓樹,烏桕樹在濃霜的熏染下滿樹變紅,但這么漂亮的風景由于欣賞的人太少而感到遺憾。
由此得知,古人筆下的楓林,我更傾向于是烏桕樹。因烏桕適合水邊生長,且很多詩句都與江水有關,可能古人對“楓香烏桕兩相依,霜葉紅于二月花”兩者分不清之故。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