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新冠病毒對美國非裔的殺傷力是“對白人的兩倍”
▲3月27日,在美國洛杉磯海港,在等待海軍醫院船“仁慈”號到來的人群中,一名非裔女性在調整她的口罩。新華社/法新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 新冠疫情在美國暴發之初,美國輿論曾認為新冠病毒是一個“均衡器”,人人都有可能中招。
但隨著疫情不斷蔓延,眾多事實表明,美國社會中根深蒂固的不公現象并沒有實現“均衡”,少數族裔和貧困人群等弱勢群體反而陷入了比以往更加危險、艱難的處境。
因此,與其說新冠病毒是“均衡器”,不如說是美國社會不公平現象的“放大器”。
甚至有媒體驚呼,新冠疫情對非洲裔群體的殺傷力是對白人的兩倍,三個深層原因揭示了殘酷現實。
非裔病患比例失衡
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在14個州99個縣取樣調查,新冠感染住院病例的45%是白人,遠低于社區里55%的白人比例;相比之下,新冠感染住院病例的33%為非裔,但非裔僅占社區人口的18%。
▲5月18日,在美國紐約皇后區的一家超市,一名身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控制顧客人數。新華社/法新
在美國疫情“震中”紐約,市政府發布的數據顯示,“新冠病毒對非裔和拉丁裔的殺傷力是對白人的兩倍”。
在紐約,非裔和拉丁裔分別占紐約人口的22%和29%,但卻構成新冠死亡病例的28%和34%。
《紐約時報》的一則報道說,紐約的“比例失衡”代表了整個美國的普遍現象,其他地方的情況甚至更糟。
比如,據芝加哥市政府統計,盡管非裔不到全市人口三分之一,該市卻有超過一半的確診病例以及72%的新冠相關死亡病例是非裔。
《芝加哥太陽時報》在一份社論中說,包括芝加哥在內,美國的健康情況和醫療條件從來就沒有過公平平等,黑人社區出現危險病癥的比率一直很高。在芝加哥,黑人和白人的壽命差別已經高達9年,新冠疫情再次讓這種不平等變得更加顯眼。
▲4月22日,在美國芝加哥市南部,一名非裔美國人在街道上行走時戴著防護口罩。新華社/歐新社
美國貧窮人群處境也同樣危急。
疫情之下,紐約市中低收入社區急診室接診類似流感病征的病例數激增;而全市測試陽性率最低的20個社區中,19個都坐落于富人區。
美國龐大的無家可歸人群也是疫情下最為高危的群體之一。《自然》雜志早些時候的一篇報道表示,因社會此前對這一群體缺乏關注,疫情在幾個月時間里在他們當中“悄無聲息地”蔓延。
報道說,由于這部分人群缺少檢測,并經常密集聚集,因此當醫護人員開始檢測他們時,發現疫情在無家可歸人群中“已經失控”。
多重不公致使非裔遭殃
非裔等少數族裔為何更易患上新冠肺炎,且更易發展為重癥或死亡?輿論認為,這與他們長期所處的弱勢地位緊密相關。
第一,許多少數族裔從事基礎必要性工作,疫情期間仍需要到崗,因而有更高幾率暴露在危險環境下。
據紐約市政府統計,全市75%的“一線”工作人員是少數族裔,如超市店員、公交地鐵司機和清潔工等。不少雇主也不提供帶薪病假,低收入者在疫情之下仍然堅持工作。
▲5月14日,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戴著口罩的警察從一家快餐店旁走過。新華社發(郭克 攝)
第二,根深蒂固的偏見讓非裔長期不能享有平等的醫療服務。正如紐約市長白思豪所說,新冠疫情帶來的不幸,印證了數十年來衛生領域存在不平等;《紐約時報》也曾報道,當有不同族裔患者出現相似癥狀時,醫生會更重視白人患者的病情。
第三,長期享受不到良好醫療服務使得許多少數族裔飽受慢性病困擾。相比白人,非裔有更高比例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這些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尤其危險。而居住環境污染嚴重、被歧視帶來的心理負擔也是非裔慢性病比例高的原因之一。
紐約州長科莫還指出,低收入人群得了慢性病后往往醫治不徹底,讓新冠病毒趁機肆虐。
▲5月17日,在美國紐約州奧爾巴尼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左)與醫生現場演示新冠檢測過程。新華社發(紐約州州長辦公室供圖 達倫·麥吉 攝)
此外,居住社區人口密度高、遠離超市和醫療設施等因素也讓非裔在疫情來襲之時異常脆弱。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雇用大量非裔和拉美裔移民的美國肉類加工行業有數千名員工被確診,但由于肉類加工廠被美國政府認定為“必要行業”,因此這些工廠仍要求員工在高危環境下工作。
有批評聲音說,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執法機構多次“突襲”食品加工廠并驅逐“非法移民”,而疫情期間又不顧他們的安危,要求他們重返工作崗位。美國政府對移民和少數族裔表現出“空前的殘酷和蔑視”。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