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 展覽中的“垃圾”與孩子們的自然藝術
以下文章來源于打邊鼓 ,作者ARTDBG
創立于深圳,秉持“為了兒童的藝術”的編輯方針,致力于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領先的藝術教育媒體平臺。
華僑城小學同學在制作參賽作品
馬立安、張凱琴為《打邊鼓》回應撰文
我們在關注藝術創造的活力時,往往會忽略它較為隱蔽的另一面,即這個過程中生產的消耗品會給生態環境帶來一系列的潛在傷害。同時,現代的日常生活使孩子們從小便潛移默化地接受了一系列的“常識”,例如塑料的無處不在。如何讓他們從環保的角度出發,在創作中主動地重新學習和使用材料,這一問題既是藝術的,也是社會的。或許藝術教育便是從中搭起的一座橋梁。
致力于公共藝術的馬立安和張凱琴是本屆南山區自然藝術節的發起人,她們在這次與《打邊鼓》的訪談中,談到了一些圍繞環保藝術展開的反思,以及如何通過這次藝術節帶領孩子們打破已經被接受的“常識”,并運用到自己的小小創作和生活之中。此外,馬立安和張凱琴也或多或少地分別從教師、學生、家長以及觀眾的角度來說明,自然藝術教育旨在培養出一套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融入環境的生活模式和審美觀。
“握手302”發起人之一張凱琴
自然藝術當中的矛盾
這屆南山區自然藝術季的活動基礎是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2018年和2019年兩屆“‘零’感源自然——少兒自然藝術裝置大賽”。在前兩屆中,我們其中一人被邀請參與了作品評審的環節,屬于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那種。事后與舉辦者聊天時,發現彼此之間有一個共同的看法,即社會上大量號稱是“環保藝術“的活動,都存在著同一個問題:藝術作品要表達的環保觀念與具體的創作過程是矛盾的。藝術創作向來是個消耗性行為,這一過程中的材料、運輸、廢棄等環節,以及每一次大型展覽產生的大量不可降解的垃圾,都會給環境帶來普遍意義上的生態壓力。
這一矛盾的狀態是需要反思的。一方面,我們強調藝術要直面當下的問題,而環境問題無疑是我們所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相信今年的疫情和洪水都能使大家有所體會;另一方面,我們對于在藝術創作以及生活其他方面給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卻視而不見。因此,在這一屆活動中,我們將先改變藝術教育的模式和標準,再通過積極地影響孩子們來影響未來。
福田益強小學同學在收集作品資料
白盒子空間的展示是終極目標?
目前大家都認可藝術教育對于培養一個人創造力的重要性,但這一領域也有自身的問題。比如在進行藝術教育時,大部分教師都會將美術館和畫廊里潔白無瑕的四壁默認為一件藝術品的展示空間,如此以視覺呈現為中心的評判標準是過度理想化的,甚至顯得有些自我中心。只有當我們跳出美術館的空間和視覺中心的狹隘時,藝術創作的過程才會被賦予更多可能性。
自然藝術節教師工作坊過程
面對孩子們,我們希望鼓勵這樣的藝術:一、他們的創作過程及成果是對環境友善的;二、他們的作品采取了一種主動的姿態融入到環境之中;三、要讓孩子們可以創造性地學習和應用生態知識。同時,我們也希望可以與藝術教育的消費者,比如孩子們的家長,在“對環境負責任的生產和消費”上達成共識,因此,也會在活動中為大家提供相應的信息,以及發起公共采購等,讓家長們和其他參與者擁有同等的意識。
在自然環境的制約中做藝術
首先要認識到自然界不存在無用之物。這次藝術節中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零廢棄”(zero waste),也是“‘零’感源自然“中的“零”所代表的意義。現有的垃圾分類只強調對于廢棄物的回收,而“零廢棄”旨在從人的行為源頭開始避免生產垃圾,因此,我們會讓孩子們在藝術創作中,對他們使用的材料做到物盡其用,發掘物品不同的價值。
華僑城小學同學在制作參賽作品
在印度的一個偏遠村落蘇賈塔村里,尼蘭賈納公益學校(Niranjana Public Welfare School)每年都會組織一次壁畫藝術節,來自各地的藝術家們會在村里居住,在學校建筑的墻壁上用泥土創作壁畫。展覽結束后,大家便把墻壁擦干凈恢復原狀,這樣教師可以繼續使用墻壁來上課。這樣的藝術節并不需要一個特別的展示空間,只要通過對自然材料的不同運用便可體現創意。
自然藝術節教師工作坊作品自然曼陀羅
在創作形式上,我們沿用了前兩屆大賽的戶外藝術裝置,這一形式對于很多舉辦地點在濕地、森林等自然環境里的國際藝術項目來說非常普遍。一旦創作者進入到自然環境之中,便需要他們對氣候、人群和空間等因素做充分考量,作品才能順利完成,不致于有坍塌或者被風吹跑這樣的事故發生,也才談得上是有機地融入環境。
這次藝術節是針對孩子,所以對作品的體量要求會稍微小型一些,但本意依然是:在自然環境的制約中做藝術,充分尊重其中的現實條件,也許是另一種找尋創造力本源的方式。
學習做一個參與社會的主體
福田益強小學在收集作品材料
人類學家對教育的定義非常廣泛,比如幫助孩子們通過社區生活,學習做一個參與社會的主體。這次活動的其中一種方式,是和孩子們一起打開對慣常用語的認識和理解范疇。當今社會對廢棄物的定義,其實是一個形成潛移默化的“常識”的過程。小朋友們從小就被教導如何區分干凈和骯臟,以及有用和無用的事物。他們逐漸明白的是好孩子應該保存干凈和有用的東西,丟棄臟而無用的東西。例如,一次性的塑料瓶子在裝著可樂時是“干凈”和“有用”的,但我們喝完了飲料之后,剩下的塑料瓶子就會變得又“臟”又“無用”。
然而孩子們不會意識到的問題是,塑料瓶子一旦被丟棄,就會給地球帶來麻煩。如果我們繼續教他們從塑料瓶子里喝飲料,我們同時也在教他們一種不可持續的生活模式。于是,重新認識這些詞匯和生活中的物品,便是從環保的角度幫助孩子們養成對事物的理解和相應的行為。
大賽參賽說明書
同樣,這種對主體性的培養也能體現在我們對整個過程的密切記錄上。簡單來說,記錄首先是一種觀察學生們學習的方式。一系列對于他們的頭腦風暴、研究和構建等階段的記錄,可以揭露孩子們平時不為成年人所知的想法和審美。當他們看到自己思考的東西是如此的珍貴以至于需要被記錄和展示時,他們會為自己的想法感到自豪,同時也會對知識產權有初步的意識。對于觀眾來說,他們也將看到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所展現的獨特性,而不只是去關注學習成果。
自然藝術節教師工作坊作品
參與與合作
活動中特別設置了教師工作坊的部分,作為一個教師們聚集和討論的空間。起初有這個想法是由于我們之前的一些實踐,例如“握手302”等,一直都很重視參與和合作,這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人們在一起工作時,不僅工作質量會遠遠超過一個人能做到的,并且激發創造力的來源也更加多樣,有時反而是非藝術專業人士能發現作品的要害所在。
自然藝術節教師工作坊
在面對學生們時,我們也采取了學習小組的形式,讓他們通過討論和評估彼此的想法來學習,而不是死記硬背知識。這么做是為了了解孩子們在同伴和成年人的幫助下能做些什么,而不是將他們作為單獨的個體來評價,也更符合一個社會運營的模式。如同自然界本身便是協作的,社會功能只有在大家共同參與時才能發揮作用,這之中沒有哪個元素能孤立地存在和發展。
自然藝術節教師工作坊戶外活動
環保美學
最后,呼應開頭提到的關于藝術創作中大量廢棄的反思,這次自然藝術活動提出的一個概念是“環保美學”。傳統的美學教育強調視覺上“美”的體驗,在這種模式中,學生們學著去欣賞一件已完成的藝術品的視覺特征,例如它的構圖和配色。相比之下,“環保美學”強調的是藝術品的出生、成長、死亡和再生的自然循環。
一旦我們引導孩子們通過這一視角來欣賞作品,他們就需要關注以下問題:為了創作這件作品,藝術家生產了多少垃圾?藝術品展出后,策展團隊有沒有考慮到這個過程需要處理多少垃圾?換言之,我們鼓勵孩子們不僅要考慮一件作品中材料的來源,還要考慮用完之后會被如何處理。
自然藝術節教師工作坊戶外活動
“環保美學”強調自然自身的美感,因此,有助于維護這樣一個環境的藝術品才是美的。參與者們將認識到藝術品并不是材料的“目的地”,而是一個正在進行的材料轉變的過程。就像在尼蘭賈納的壁畫藝術節里,自然藝術實踐本身就是一種可再生的教育資源,不僅旨在減少資源的浪費,并且允許空間的重新利用,這樣才能體現環保和可持續美學的其中一個目標:讓孩子們繼承一個健康的地球!
馬立安(Mary Ann O’Donnell),美國萊斯大學文化人類學系博士、布朗大學博士后。1995 年起在深圳開展人類學研究,2013年起,與吳丹、張凱琴、雷勝和劉赫共同在深圳南山區白石洲的握手樓里創立“握手302”。
張凱琴,藝術項目“握手302”發起人之一;中國雕塑學會會員;韓國國際自然藝術組織Yatoo-i會員;2010年于美國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畢業取得藝術碩士學位;2008年于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取得雕塑專業文學碩士學位;2005年于四川美術學院畢業取得雕塑專業文學學士學位。
*文中圖片由“握手302”、洪函、黃映桃提供。
編輯:驀然(實習生)
99公益日
● 培養自然守護者
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培養自然守護者】項目正式上線。
掃碼了解更多項目詳情。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