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蕨科的卵細胞發育日記
蕨類植物是介于苔蘚植物和種子植物之間的一群維管束植物, 其生活史中具有孢子體和配子體兩種植物體, 二者在生活史中交替出現, 但都能夠獨立存活。蕨類植物孢子體具有真正的根、莖、葉和維管組織的分化, 但仍然以孢子進行繁殖, 不產生種子。蕨類植物的配子體為原葉體植物, 配子體通常片狀, 沒有維管組織發生, 只產生假根, 配子體是有性生殖的植物體, 成熟的配子體產生頸卵器和精子器, 分別產生卵細胞和精子, 精卵結合產生合子, 合子發育為胚, 胚發育為孢子體, 從而完成整個生活史過程。
通過對普通針毛蕨卵發生的研究, 發現卵細胞起源于雌配子體生長點下方的原始細胞, 原始細胞經兩次分裂, 形成上下3層細胞, 上層細胞為頸卵器頸部壁細胞, 下層細胞似營養細胞, 中間的細胞則為初生細胞。隨著初生細胞繼續生長, 不等分裂形成2個細胞, 單核頸溝細胞與中央細胞。中央細胞繼續不等分裂形成卵細胞與腹溝細胞。
卵發生研究不僅可以反映蕨類植物生殖生物學的特征,對揭示植物生殖的演化進程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對比不同蕨類的卵發生后, 發現在核心薄囊蕨中, 已觀察的種類中成熟卵上均具有卵膜, 但不同演化地位的種類卵膜形成有一定的差異。比較發現大部分種類卵膜呈網狀, 本文的普通針毛蕨的卵膜形狀也與其相似。推測這些蕨類的卵膜形成與分離腔內的不定型物質消失有關。而在水蕨、鐵線蕨和峨眉鳳丫蕨中的卵膜則呈層狀, 推測與卵細胞內囊泡和內質網的作用下堆積形成的有關, 一些脂類物質也可能參與其中。核心薄囊蕨這種卵膜的差異可能與蕨類植物的演化有關, 支持鳳尾蕨、鐵線蕨、水蕨、裸子蕨等相近的演化關系。此外, 在非核心薄囊蕨類中, 除了里白以外, 其他已觀察的蕨類植物在卵發育后期都未觀察到受精孔的出現, 表明里白類可能是進化蕨類植物的祖先。
而核心薄囊蕨類中的受精孔是普遍存在的, 且不同演化地位的蕨類植物受精孔的位置有所不同。從受精孔的有無到受精孔的位置遷移, 推測這些變化可能是與蕨類植物的進化及防止多精現象有關。本文從真水龍骨類II金星蕨科的卵發生進行研究, 通過對其卵發生的過程進行光鏡和透射電鏡的觀察, 推測蕨類植物卵發生的演化途徑, 對蕨類植物的演化進程具有一定的意義。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