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峪河濕地:海棠花
海棠,薔薇科植物,為中國著名觀賞樹種。
海棠,自古以來就是雅俗共賞的名花,明艷、美麗、高潔。
明代《群芳譜》記載:“海棠有四品,皆木本。”這里的四品指的是薔薇科蘋果屬的西府海棠、垂絲海棠和薔薇科木瓜屬的木瓜海棠、貼梗海棠。
海棠花姿瀟灑,花開似錦,素有“花中神仙”“花貴妃”“花尊貴”之稱,園林中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貴”的意境。
海棠產自四川山地,中晚唐之后,去四川旅游做官的人增多,發現了山野海棠獨特的美。薛濤非常喜歡海棠,大量種植浣花溪上,使得這種花木名揚四海。
海棠品種繁多,其中尤以西府海棠最負盛名。我最喜歡就是西府海棠,一方面是因為和父母栽種的蘋果花很像,另一方面是蘇軾的海棠詩美得驚艷。西府海棠花未開時,花蕾紅艷,似胭脂點點;開后則紅粉相間,有如曉天明霞。
海棠花素有“國艷”之譽。蘇軾一生獨愛海棠花,詩詠海棠,也栽植海棠,而他的文學成就更像是一樹盛開千年的海棠花。
嘉祐六年(1061)末,蘇軾任鳳翔府簽書判官,帶著夫人王弗走上了他人生仕途的第一站。第二年,就帶領民眾對飲鳳池進行疏浚改造,擴大面積,開渠引水。在池中種植蓮藕,在岸上栽植柳樹、海棠,建亭修橋,筑樓成閣,并改名為“東湖”,也就是今天的“鳳翔東湖”。蘇軾在任杭州太守第二年,采用以工代賑的方法募民開湖,用雜草和淤泥筑起了“蘇堤”,在堤旁遍種垂柳、海棠等。
“烏臺詩案”第二年,蘇軾在黃州寫下了傳世的《海棠》: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的這首《海棠》,獨創了“月下海棠”“燭下海棠”的意境,對后代詩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陸游就偏愛借著燭光欣賞海棠的姿態,“月下看荼醾,燭下看海棠”。黃庭堅的兩句詩“燒燭海棠夜,香衣藥市秋。”直接化用了蘇軾的“故燒高燭照紅妝”一句。
讀蘇軾《黃州寒食帖》,可感令人疼惜的海棠花:“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蘇軾《記游定惠院》一文說:“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蘇軾有一首題目特別長的詩,即《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詩也寫的很長,“只有名花苦幽獨”“嫣然一笑竹籬間”“朱唇得酒暈生臉”“日暖風輕春睡足”等皆是詠海棠的千古名句。
海棠主富主貴,京城人趨之若狂,但在黃州山野看到一樹海棠,卻讓蘇軾百感交集。這山野,居然也有海棠,居然開得這么美,這么頑強,這么嬌艷而不嬌氣。在時光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哦,你也在呀!
蘇軾寫海棠,也是寫自己。美麗與悲傷交織在一起,跌宕起伏。沒有兩朵海棠花是一模一樣的,也沒有一種姿態不美,綻放是美,凋零是美。
“烏臺詩案”后的第三年,蘇東坡到陽羨(今宜興市)拜訪老朋友邵民瞻,帶給老朋友一株海棠。深怕主人栽種海棠不得法,堅持自己親自下地栽在了邵家東苑“天遠堂”。以花木相贈,親自種植,更顯珍貴。后世人將這株海棠稱之“東坡海棠”,繼而擴大栽植,使海棠滿園,即現在的宜興市閘口東坡海棠園。
四月已至,海棠花醒。我帶著朵朵行走在冶峪河畔,我們在梨園廣場看了最明艷妖嬈的貼梗海棠(相思紅),緊跟著又在思源廣場看了艷美清香的西府海棠(胭脂雪)。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我們站在思源廣場,在微風吹拂下,次第開放的西府海棠花輕輕搖曳,更顯春意濃濃。看海棠、賞海棠,讀海棠、誦海棠,坐在旖旎的春光里,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吃一只蘋果。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