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救護專題 | 兩棲爬行類救護(下)
八、放歸評估及注意事項
放歸前一定要確保為本地物種,同時對于已康復的動物要食欲良好、行動敏捷的才可作放歸選項。放歸地要在有分布地區的紅樹林、沼澤、保護區山林的溪流等生境,即使這樣,放歸的時間還需在氣溫相對高的季節(5—11月)的晴天。切記放歸前最好做一次驅蟲的工作。
九、兩棲爬行類康復后處置
(一)放歸自然
動物完全康復后,經過體檢、測試、野外馴化等項目評估,具備野外覓食、生存能力的,選擇適宜的地點、時間,放歸自然。放歸時,應對動物標識,開展追蹤監測和評估。
(二)科普宣教
經林業主管部門審批后,不適宜野外放歸的康復動物可委托有條件的飼養單位進行飼養,沒有傳染性疾病的死亡動物尸體可制作成標本,發揮其科研、科普宣傳教育功能。
(三)無害化處理
為防止死亡動物污染自然環境,防范疫病發生和流行,必須對動物尸體進行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并做好檔案記錄。
十、兩棲爬行類救護注意事項
兩棲爬行類種類較多,我們分別以鱷蜥和有毒蛇類作為代表物種,展開兩棲爬行類的救護注意事項說明。
(一)鱷蜥的救護注意事項
1.籠舍要求
飼養場地按功能區劃分為救護區(隔離池)、繁育區和生態放養區(生態園)三個功能區。救護區(隔離池)主要用于患病鱷蜥的隔離治療。繁育區又分為繁育池、待產池和育幼池三種。其中,繁育池主要用于繁殖交配鱷蜥的放養,待產池主要用于產前懷孕母鱷蜥的單獨放養,育幼池主要用于當年小鱷蜥及一周齡前幼鱷蜥的放養。生態放養區(生態園)主要用作馴養,園內鱷蜥只作半人工喂養管理。
鱷蜥飼養池(1)
鱷蜥飼養池(2)
要求盡可能遵循鱷蜥的自然生態習性,池內劃分為陸地區和水域區,設計水深20~25cm。建設規則如下:
(1)內外壁貼光滑瓷磚或放置玻璃,防止它逃逸。
(2)池內水域區布設進水、排水和溢水口,保持水位穩定。
(3)繁育池需搭建防曬棚,高度2 m左右,鋪設防曬網,再種植便于修剪的常綠藤本遮陰植物覆蓋棚頂。
(4)池內陸地區配備簡易的供鱷蜥躲藏和越冬的洞穴,在池內種植綠色陰生植物或常綠小灌木,并在池內放幾根枯木供鱷蜥攀爬及靜伏。
(5)池內水域擺放3 ~ 5個石塊,以剛露出水面為宜,有助于保持鱷蜥遇險跳水避險和攀爬能力。
(6)出入水管口要加網塞,室外池面加網蓋,以防鱷蜥逃逸和避免天敵進池。
(7)在無污染的山溝中引水,經蓄水塔后直接引到場地使用。禁止使用消毒劑對水體消毒,以避免破壞水體的酸堿度和有益菌。池內可以放養一些體型不大的小魚(如小泥鰍),以幫助凈化池內水體,減少鱷蜥發生各種疾病。
2.飼養管理
定時定量喂食:①定時:夏初至秋末期間,當氣溫高于22℃時,要在11點之前或16點后喂食。初冬、春末,氣溫在18℃~22℃時,要在11點至15點喂食。喂食時,要密切注意是否有鱷蜥不進食、少食,是否有活動不方便或者不出來覓食的,如果有則要及時查明原因,并及時匯報處理。對于搶不到食物者或不愿進食、身體饑餓瘦弱的鱷蜥,要進行人工填喂,要確保每一條鱷蜥都能吃到食物。②定量:鱷蜥是變溫動物,同其他爬行動物一樣,野外條件下,一次自由進食量占其體重比例可高達50%以上。根據多年經驗,成蜥喂食量控制在其體重比例5%~ 10%(15 ~ 30g),幼蜥、亞成體食量控制在其體重比例8%~ 20%為佳(不滿1個月的幼蜥除外),以肚子吃飽為圓柱形偏向紡錘形為宜(七八成飽),以減輕鱷蜥腸胃的負擔。
食物主要以蚯蚓、大麥蟲、面包蟲為主,至少每兩個星期更換一次;如有條件,每月喂一次小泥鰍、蟋蟀、小魚等活體,增加食物種類,避免食物的單一性。如有條件,在繁育池正上方安裝定時昆蟲引誘燈,在夏、秋兩季19點至21點定時引誘昆蟲供鱷蜥食用,以增加鱷蜥食物的多樣性。食物要盡可能新鮮,喂食后注意及時清理食物尸體。
注意事項:每年3、4月,鱷蜥冬眠蘇醒后有采食欲望時才能喂食。開始喂食時要避免飼喂高蛋白、高脂肪和難消化的大麥蟲、面包蟲等,建議投喂蚯蚓,喂食數量和喂食次數要由少至多逐漸增加。在10月以后(冬眠前),按照鱷蜥自由進食投喂,不要再限制其食物量,以保證鱷蜥儲存充足的能量安全過冬。
3.越冬處理
(1)在每個鱷蜥池中的陸地區構建越冬用的、相對自然的越冬巢穴。例如,在池內高地建造越冬窩,越冬窩使用瓦或磚做成約60cm長、12cm寬、6cm高,一端封閉,一端僅留一個彎曲的、大小僅容鱷蜥出入的洞口;在越冬窩的瓦片或磚塊上鋪蓋5cm左右厚的泥土用以保溫。
(2)待鱷蜥入巢穴越冬后,需在巢穴上面覆蓋一些遮蔽物(如芭蕉葉),以提高鱷蜥的越冬存活率。
(3)在極端低溫時,要經常巡查,避免鱷蜥在低溫時失去知覺溺水死亡或失水。早中晚做好巡護,氣溫低于10℃時,要將出窩的鱷蜥放進窩里。
(4)避免干擾。
4.疾病管理
在鱷蜥人工飼養過程中,常見疾病主要有皮膚病、腸胃病、肺病和外傷等。
日常巡查發現鱷蜥出現不進食、反應緩慢等情況應進行檢查。檢查項目包括:
(1)四肢。
①是否有潰爛或受傷。
②是否有菌斑、紅腫。
(2)頭體。
①是否有潰爛或受傷。
②是否有菌斑、紅腫。
(3)尾巴。
①是否有潰爛或受傷。
②是否有菌斑、紅腫。
③是否有尾巴新斷。
(4)口腔。
①上下顎是否有潰瘍或其他異常。
②牙齒是否有脫落、牙周是否有發炎或潰瘍。
③舌頭是否肥腫或潰爛發炎。
④是否有異物在口腔。
(5)糞便。
檢查糞便是否正常(正常的大便一般為黑色顆粒狀,小便為石灰水狀)。
體檢一旦發現鱷蜥患病應及時隔離并查找病因,并且在獸醫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并做好病情記錄、用藥記錄。
鱷蜥疾病及治療照片
5.鱷蜥譜系和日常飼養管理檔案
(1)鱷蜥譜系檔案。鱷蜥的尾紋具有特異性,因此需為每個放養的鱷蜥的尾紋拍照登記,并建立個體信息卡片(身份證)。卡片中以尾紋為背景,記錄有編號、性別、來源(父母本)、出生日期、代數,記錄建檔保存。需要移動鱷蜥時,信息卡要跟到一起,做到“身份證”隨身帶,避免種群譜系混亂。
鱷蜥疾病及治療照片
(2)日常飼養管理檔案。管理人員每天早、中、晚各巡查一次,檢查池內鱷蜥數量。檢查監控是否正常工作,對交配、產仔等視頻錄像片段進行備份和保存。建立鱷蜥的遺傳譜系和日常飼養管理檔案,并將每只個體的所有數據統一歸檔。
(3)醫療檔案。醫療檔案內容除了包含鱷蜥的遺傳譜系信息、編號及相關的救護信息,還需要對疾病的表征,疾病的檢測與確定,以及后續治療的具體流程和動物的治療狀況進行細致的記錄和描述。
(二)有毒蛇類的救護注意事項
(1)有毒蛇類的接收救護全程需要兩人以上參與,且救護過程中要做好防護措施,避免救護人員被蛇咬傷。
(2)有毒蛇類移交時需要做到雙層包裝,第一層用布袋,第二層用指定裝蛇箱。如未按照要求做好雙層包裝進行移交手續,救護機構人員有權拒收。
裝蛇用布袋
(3)救護機構接收救護的有毒蛇類需要在專門的存放位置存放飼養。
(4)有條件的救護機構儲備抗蛇毒血清,以備不時之需。
編著: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野生動物救護專業委員會
廣東省野生動物監測救護中心
湖北省野生動物救護研究開發中心
封面圖片:盧遠寧
微信號:cwcawx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投稿信箱:cwcaweixin@sina.com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