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視臺女主持到田間“泥腿子”,她在鄱陽湖畔守護白鶴7年
5月,正是白鶴在西伯利亞求偶起舞的時節。
“你知道嗎,在這里,11月的陽光下也會有白鶴振翅起舞。”
這里是與鄱陽湖一堤之隔的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也被稱為“離白鶴最近的地方”。
在“鄱湖衛士”周海燕眼里,白鶴非求偶期起舞背后的快樂和安心,是她駐守在這里7年最大的意義。
2016年底,最早來到江西南昌五星墾殖場時,這里是連片近2000畝的藕田。
后期種植管理后的藕田(上接鄱陽湖)
蓮葉東倒西歪,白鶴低頭覓食,甚至不顧“天性”,與人的距離只有70、80米。
這讓不少攝影師直呼“難得”,卻讓初來這里周海燕有些心疼:“它們這是在‘餓死’和‘危險’里被迫做出的選擇。”
同為攝影愛好者,周海燕來到這里起初只是為了一些影像,沒想到隨著藕田絕收、藕農退租藕田,“白鶴還能吃什么”變成了攤在眼前的現實問題。
“當時這里有超過2000只白鶴,還有許多其他的候鳥。”周海燕說,候鳥在此棲息盤旋的畫面,動人且壯觀。
可壯觀背后,是一場“示警”。
五星墾殖場與鄱陽湖只一堤之隔,鄱陽湖一直是全國最大的候鳥棲息地。此外,相距20公里也建有專門的候鳥保護區。
但白鶴們還是飛入了農田。
周海燕專門去拜訪和請教相關的專家,得到的結論是:近年來鄱陽湖內鶴類的傳統食物數量急劇減少,“白鶴們在保護區里的‘飯’不夠吃了。”
“并不是建立了保護區,物種就能夠安全。”周海燕說,這是人類的“想當然”。
“2000年當地大水,2022年鄱陽湖提早進入枯水期,環境惡化直接影響了白鶴食物的生長條件。”這些表象,都是氣候問題帶來的結果。而極端氣候的改善,根本不在于保護區的多少。
候鳥保護,是全人類共同的課題。
“當時來這里的攝影師大概有1100多名,我們商議后決定眾籌租下藕田。”從藝術追求催生出的環保念頭,讓沒有任何經驗的周海燕,接受了眾人的托付——維護五星墾殖場廢棄的藕田。
2000年才來到江西的她沒有太多社交圈子,從電視臺離職加入白鶴保護項目時基本是孤身一人。維護藕田的各個環節,她只能靠自己上手做一遍,才知道里面的深淺。
“當地很多人都覺得我是‘玩票’,肯定待不長。”一個從城里來的主持人,過去在鏡頭前光鮮亮麗,現在每天和淤泥打交道,聽聽都覺得不靠譜。
但周海燕卻穿著厚厚的防水褲,忍著汗味和夏季的熱氣,在藕田里見證了了兩千多次月升和日落。
“每年白鶴只在這里停留不超過5個月。”其余的日子里,她要忙著栽種蓮藕,打撈花生草和水葫蘆。
“別人歡度十一的時候,這里要開始打荷梗。”荷梗平均高一米八以上,“一定要清理干凈,之前出現過候鳥翅膀被荷梗扎穿致死的悲劇。”所以每年她都會提前休整,再控制好水位漚爛水下的殘梗,待白鶴飛回時,再將水位降低,使他們能夠安全降落。
辛苦沒有打敗周海燕,她的崩潰來自于機器的轟鳴聲。
2018年11月底,施工的挖掘機距離白鶴附近不足200米,她看著白鶴和其他候鳥在機器的轟鳴聲中倉皇飛走,急得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你們不能在這里施工,白鶴就要回來了!”這份心意,冰冷的機器不懂。
藕田留住了白鶴,卻沒能留住這支“藝術界的環保隊伍”,參與保護的攝影師漸漸退去,周海燕一度成了“孤軍”。
“我賣掉自己的房子,就住在藕田的板房里。”這是比陷入淤泥還要絕望的時刻,能保護她的是養在鐵皮屋的五條狗。
居住5年的鐵皮屋正在拆除
在人類責任的另一面,對于保護白鶴的堅定,還包含著她身為人母的回護之情。
“我是個單親媽媽,兒子在國外讀書,配套條件不是很好,剛過去的時候睡了一年的地板。”兒子不在身邊,周海燕說有時看到白鶴,心里總想著,自己給白鶴們安好了家,或許在外面也會有人愿意給兒子提供一些安頓和照顧。
功夫不負不有心人,2020年春,南昌高新區將原有藕田擴大到一千余畝,并全面完善了小區基礎設施。江西省林業局也持續加大對小區濕地生態修復的支持力度。
2020年冬,藕田最新監控畫面顯示,前來五星白鶴保護小區越冬的白鶴數量已超過了2800只,如今全球白鶴數量總共在4000只左右。
在周海燕為白鶴守護物質家園的時候,白鶴也守護著她的精神世界。
“有很多人說是白鶴需要我,但是從我內心來講的話,我覺得是我需要白鶴,如果沒有白鶴的話,我想我的余生可能會很蒼白。”周海燕覺得,是白鶴讓她擁有了一件愿意全身心為之付出的事情,“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希望余生都與白鶴為伴。”
2021年3月,周海燕被評選為江西省三八紅旗手。第二屆中國鄱陽湖國際觀鳥周上,周海燕被授予“鄱湖衛士”稱號。
周海燕也從住了五年的板房里搬了出來。南昌市高新區為管理團隊提供了翻新的宿舍。圍繞保護小區,還建有一個占地八百平方米的自然教育展廳和白鶴科普館。管理團隊新招了三名年輕大學生,冬季有了固定的保安、巡護人員。所有人員有了工資保障,管護隊伍開始穩定。
周海燕仍在不斷走訪學習,結識國內外可靠團隊和研究專家......知識的積累,讓她越來越堅信:“這些白鶴是人類的寶貝。”
她親眼看到,在白鶴的世界里,也有復雜的社會情感和群體關懷。
白鶴大多以家庭為單位,搶奪資源已被刻入物種基因。“按照百科里寫,白鶴媽媽負責喂食幼崽,爸爸負責捍衛領地,分工一向明確。”但在五星白鶴保護小區,她曾親眼見到喪偶的公鶴挖食哺育幼崽,“對于前來搶食的其他幼崽也不做驅趕,還會帶著失去父母的小鶴一起遷徙。”
鶴爸爸獨自喂養兩個鶴寶寶
這些行為對于白鶴研究異常珍貴。
白鶴在國際上原先有三個種群,隨著環境開發和戰爭,中部種群已經宣告滅絕,西部種群僅存一個越冬個體,“所存東部種群最重要的越冬地,就是五星保護小區所在的鄱陽湖水系濕地,全球95%的白鶴都會在此越冬。”
這也讓五星保護小區,獲得了每年冬季國際生態保護領域的聚焦。
“國際鶴類基金會組織的‘中國鄱陽湖歐美考察團’成員曾經紛紛過來與我合照。說我是‘明星’。”
原來,在國外很多人的概念里,中國的鳥類,大多出現在餐桌上。而這一次,世界通過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看到了一個普通百姓對于環保的追求和熱情。
照片第一排左一為周海燕
但周海燕想做的,不只是把鳥類從外人腦海中的“餐桌上”搬到保護地里,還希望為它們建立起一份人類對自然的敬畏心。
“過去曾經開放過一次游客進入,但所有的工作人員加在一起,都來不及阻攔6位游客的‘破壞力’。”
周海燕在做攝影師時,和同伴們為了拍攝一次白鶴起飛,可以等上數小時。但游客們卻喜歡用最簡單的辦法——扔石子,驚鳥。
“這是野生動物呀!”周海燕說,正常情況下白鶴人類的警戒距離在500米以上,但五星保護小區中,白鶴因為感到安全和放松,看到人類并不會馬上走開,“可是游客看到后,總想再近一步,甚至摸摸它們的腦袋。”
“白鶴能夠活到82歲,其實非常能夠懂得人類的心意。”她不希望辛苦建立的信任,被一些不合理的邊界感破壞,“人類對于其他的物種,應該建立敬畏。”
于是經過多輪溝通,在保護小區主溝渠的外圍建立起了觀鳥長廊,保障觀鳥效果,也合理把控人與眾多候鳥的安全距離。
她的不斷追求打動了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項目組,在給予她的頒獎詞中寫道:
“在全世界離白鶴最近的地方,她守護著一片凈土,也守護著自己此生的熱愛。這份愛,炙熱,純粹,動人。這份愛,伴隨著每一次振翅翱翔、每一期長途遷徙,化作一份厚重的禮物,送給這顆星球,也送給世人。”
“五星墾殖場,如今已被稱為白鶴小鎮,但這里還有很多的生態互動項目。”得知獲獎,周海燕希望把獎金用于生態項目的完善上。
觀鳥季之外,周海燕覺得相關的配套設施還有非常大的使用和發揮空間,想借助大家對白鶴的喜愛,喚醒更多關注。
“希望這能使更多人對自然懷有敬畏,從白鶴,到千千萬萬的物種。”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