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化基金會助力亞洲象保護出實效
亞洲象是亞洲現存最大的陸生野生哺乳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為瀕危(EN)物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列入附錄Ⅰ,嚴禁國際貿易,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目前,亞洲象主要分布于南亞、東南亞和我國云南南部的13個國家,總數量約4萬~5萬頭。
在中國云南省,野生亞洲象僅分布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臨滄市部分區域,主要棲息于海拔1300 m以下的亞洲南部熱帶雨林、季雨林及林間溝谷、竹林等地帶。由于種群數量少、分布區域狹窄,1989年就被列為首批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根據監測顯示,我國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由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180頭發展到2023年的300多頭,分布區由2個州(市)3個縣(市)14個鄉(鎮)擴大到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市、勐臘縣和勐海縣,普洱市的思茅區、江城縣、瀾滄縣、寧洱縣和景谷縣和臨滄市的滄源縣3個州(市)9個縣(市、區)40個鄉(鎮)。
正在食物源基地取食的亞洲象
隨著亞洲象種群數量不斷增加,加之自然保護區內由于幾十年來森林植被得到有效保護,其森林覆蓋率、郁閉度顯著增加,使得區內亞洲象可取食植物明顯減少,亞洲象自保護區向外遷移擴散采食日益頻繁。監測顯示,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亞洲象走出自然保護區,到保護區邊緣及周邊居民生活區取食活動,與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區交叉重疊,導致亞洲象傷人事件頻發,人象沖突加劇,嚴重影響當地社區民眾正常的生產生活,威脅社區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人-象沖突是大象分布區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難題,也是人與野生動物沖突中最為突出的矛盾問題。如何處理好亞洲象保護與社區發展之間的矛盾,緩解人-象沖突,保障亞洲象分布區域內社區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是當亞洲象保護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自2005年起,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開始探索建設亞洲象食物源基地,通過種植亞洲象喜食植物供其取食,引導亞洲象返回保護區或增加停留時間,減少對周邊村寨的干擾和破壞,從而緩解人象沖突,取得了積極成效。
正在食物源基地取食的亞洲象
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亞洲象的主要棲息地,總面積2425.10 km2,生活有野生亞洲象約280頭。其中,勐養片區是亞洲象分布最集中的區域,總面積997.6 km2,屬瀾滄江水系,以山地為主,海拔550~1600 m,有季節性雨林、山地雨林、季雨林、季風常綠闊葉林、竹林、思茅松林等多種植被類型,該片區長期生活有野生亞洲象約150~180頭。2020年,中國綠化基金會和聯合國環境署共同發起“拯救瀕危亞洲象行動”公益項目,旨在通過開展亞洲象及其生態環境的保護,為其他國家亞洲象及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樹立實踐樣本。項目啟動以來,中國綠化基金會與西雙版納亞洲象保護協會共同在亞洲象食源地建設、野象救護(助)、自然教育與科普等方面持續發力,助力我國亞洲象的保護工作,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在亞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設上持續投入,先后在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養片區投資建設了草壩箐、南洼田、小田壩、涼水箐等亞洲象食物源基地,主要是通過對自然保護區邊緣可利用的土地種植野生亞洲象喜食植物,增加區域內亞洲象喜食食物的數量,改善食物條件,提高棲息地質量。
建設好的亞洲象食物源基地里的濕地
亞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設后航拍圖
2020~2023年,先后建設食物源基地510畝,種植亞洲象的喜食植物供其取食,每年為周邊活動的野生亞洲象提供更多的喜食食物,有效減少亞洲象進入農作物種植區和人類生產生活區的時間,緩解了人象沖突、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保護亞洲象、促進人象和諧共生做出了積極貢獻。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