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的觀鳥圣地-監測百萬猛禽
不論你是否觀鳥,你都應該聽說過“鷹”這類鳥,在國內外的諸多文學作品中,它們是勇猛、自由的代言人。
對于部分觀鳥愛好者而言,猛禽是他們的最愛。每年的春秋季節去山上賞鷹,仿佛已經成為了他們和鷹的承諾。春來秋往,只為和這些天空的王者相見。在我國,大連、山東、新疆、北京、南京、浙江、重慶、廣西、臺灣等地都有諸多的猛禽遷徙觀測點,這些地點每年少則能看到數千只,多則能觀看到上萬只猛禽飛過。
而今天老師要介紹的,是全球僅有的三個百萬級猛禽的遷徙點之一的:Batumi地區。2012年9月3日一天之內,這里有179342只鵑頭蜂鷹被記錄到,每個秋季平均約有50萬只,這比IUCN給出的全球種群數量估計值(成鳥)的上限42萬只還要多。這也說明了類似Batumi的監測點對于了解猛禽種群數量的重要性。
讓我們跟隨在德求學的師博士候選人的腳步,一起走進這個世界級的觀猛圣地。
從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出發,我坐著慢悠悠的火車,一路晃到黑海邊上的小城,Batumi。這里有著為數眾多的賭場,畫風奇異的現代建筑,不少俄國人和土耳其人在此流連忘返。夏末的高溫,潮濕到窒息的空氣讓我覺得差一份檳榔就是臺南,來一份鴨飯就是廣西北海。坐車來到Saghalvasho山村,站在望遠處,看著綴滿山坡的房屋和綠意蔥蘢的山脈,還難以相信,這就是世界上猛禽遷徙最為集中,也是最為壯觀的地點之一。
從Saghalvasho眺望黑海, 可以看見山區和海岸的云層差異
格魯吉亞北部是東歐諸國以及廣袤的俄羅斯,這里繁殖的猛禽在南下時要避開黑海和里海兩個大的地理屏障,中間的陸路又有大小高加索山脈橫貫其間。對于猛禽來說,最安全,最省力的方案就是取道黑海東岸的低海拔地區,利用這里炎熱天氣和充足日照提供的上升氣流,一路前往中東乃至非洲。在Batumi的山村,黑海最東岸和小高加索山脈的最西端形成了一個不到12km寬的及其狹窄的廊道(Bottleneck),成為諸多鳥類的必經之路。類似的廊道在中東,西亞很多地方都能見到,比如橫跨歐亞的伊斯坦布爾,比如連接阿拉伯半島和北非的吉布提,以及和Batumi非常對稱,高加索山脈另一端的阿塞拜疆的巴庫, 以及黑海對岸保加利亞的布爾加斯。
中東,西亞部分重要的遷徙廊道,標為紅色者為Batumi所在位置
Batumi北部的廊道地區,黃線為監測樣線示意圖
最近幾年,隨著監測方法的成熟和監測強度的增加,Batumi秋季的猛禽數量記錄都超過了100萬只,三十余種,也加入巴拿馬的Ancon Hill,和以色列的Eilat,成為全球已知僅有的三個百萬級猛禽遷徙點之一。作為對比,國內的猛禽監測點如廣西北海,一整個秋季的的記錄大約在8000只左右,然而這可能只是高峰期內Batumi一個小時記錄的鵑頭蜂鷹的數量。同時,雖然巴拿馬的遷徙數量可達三百萬之巨,但猛禽種類有限,而以色列Eilat的遷徙在春季更為集中,因此Batumi,這座黑海邊的旅游勝地就成了全球秋季猛禽遷徙數量和種類最突出的地點。以鵑頭蜂鷹為例,在2012年9月3日,一天之內足足有179342只蜂鷹被記錄,每個秋季平均大約有50萬只,這比IUCN給出的全球種群數量估計值(成鳥)的上限42萬只還要多,也說明了類似Batumi的監測點對于了解猛禽種群數量的重要性。
如此巨大的數量不僅僅停留于數據,更是視覺上直接的,強有力的震撼和沖擊:陰天時低矮的積雨云迫使猛禽降低了飛行高度,大量的鷹在翻越山頂時可謂撲面而來,鷹群從眼前可以看清紋路的,近在咫尺的個體,一直延伸到單筒才能看清的,在數公里外盤旋的細微剪影。我現在大概明白了為什么鷹柱的英文是"Kettle", 燒水壺:乘著氣流盤旋,轉身上升的鷹群就像燒開的水在靜止后,水中那些不斷翻騰的微小顆粒,遵循著相同的流體力學原理,獲得高度,再俯身向前,自由地滑翔。Batumi的空中就是這樣一個蒸騰的世界,海面上,城市上空,山谷間不斷形成新的鷹柱,匯入連綿數公里的鷹河主流或支流,日落方息。
自2008年以來的總數, 圖片來自batumiraptorcount.org. 注意2012年之前沒有對steppe buzzard進行計數
一些監測地點的猛禽數量對比
Batumi的監測與日出一同開始,在日落前兩小時結束。單純的數數只是猛禽監測的基礎和新手難度。不同種類的猛禽有著不同的遷徙習慣, 同時不同尺度的氣象條件對于遷徙也有不同的影響。比如烏灰鷂,草原鷂有強勁的飛行能力,在日出后就要開始針對性的計數,隨后蜂鷹開始聚群,在北面的山頭形成鷹柱, 隨后乘著氣流向南流動"streaming" , 在統計蜂鷹的數量,并抽樣記錄年齡,性別時,還要注意黑鳶和靴隼雕,他們經常從蜂鷹群下方離開鷹柱,快速飛過樣線區域。依賴熱氣流的大型雕類通常午后才會出現。在Batumi的山地,海洋帶來的濕潤氣流會逐漸在山區形成復雜的云層,降低了熱氣流的強度,因此猛禽早上多出現在山地,下午則轉移到云層較少的海岸附近。
西方蜂鷹的集群遷徙, photo by Christean Gelpke
鑒定種類只是第一步,各種性別,年齡(第一年的幼鳥,亞成鳥,非幼鳥,雌鳥色型,成鳥…),色型(白頭鷂的深色型,烏雕的淺色型)的猛禽都能在Batumi見到。這給監測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同時也提供了很多深入分析的機會。比如蜂鷹是最早開始遷徙的猛禽之一,尤其是成鳥會早一步離開繁殖地,因此隨著遷徙季的深入,蜂鷹的成幼比會逐漸變化。第一年的蜂鷹會留在越冬地,因此在秋季遷徙的蜂鷹中很少見到第二年的亞成鳥。Batumi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觀察烏灰鷂和草原鷂的地點,有充足的機會可以比較“ringtail harriers", 幾種非常相似,不同之處非常細微的鷂。
深色型白頭鷂,photo by Albert de Jong
和世界上很多遷徙集中地區一樣,Batumi地區也有廣泛的捕鳥行為。鵑頭蜂鷹被狩獵作為肉食,蒼鷹,雀鷹等被捉住用作鷹獵。2017年新近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獵人的主要動機是娛樂性的,“打著玩”,陰雨,大風天猛禽的飛行高度低,打獵的槍聲也不絕于耳。活躍于當地的自然保護機構Batumi Raptor Count(BRC),采取了避免積極對抗(non-confrontational)的方式,發展觀鳥旅游,讓接待家庭承諾不再捕鳥,從而帶來緩慢但積極的改變。這個秋季我會在Batumi參與整個季節的監測,希望能了解這里相對成熟的監測方法,以及猛禽遷徙的生態學。目前監測已經開始,連日的降雨下,遷徙顯得有些緩慢,不過一想到即將到來的鷂的遷徙和蜂鷹的主力部隊,來自各個國家的counters都會用權力的游戲中的一句臺詞來互勉:“ I wish you good fortune in the migrations to come. ”
本文作者:師旭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