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護區內為野生動物投食,你想把保護區建成動物園?
給野生動物人工投食一直是愛心表現與生態科學兩股力量博弈的焦點。有些社會人士為表達愛心,或放生,或投食,忙得不亦樂乎。而一些生態科學家卻呼吁不要過多給野生動物以“幫助”,適當的經歷災難,淘汰一部分個體,本來就是生態學應有的結果。不是科學家們太冷血,而是事實上投食對物種的種群發展并不是好事,特別是對于一些種群數量本來就不多、數量增長緩慢、生態位狹窄的敏感物種,“善意”的人工投食可能是致命的。有些生態學問題絕不像我們想當然那樣簡單。
黔金絲猴就是那種生態位狹窄的敏感物種,一分布地狹窄,種群數量小,增長緩慢。黔金絲猴是世界上五種金絲猴中數量最少、分布地最狹窄的一種珍稀動物。由于其行為神秘,遠離人類視線,從知道有“果然獸”的存在,到真正地科學認識黔金絲猴,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黔金絲猴被稱為“羞澀的靈長類”。目前能肯定的只活動于貴州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東北部(江口縣與松桃縣交界地帶),種群數量僅在700只左右(上世紀90年代初的調查數據)。
對于一個物種,在這么狹窄的區域內,這么少的種群,再加上外圍日益加劇的生態隔離和干擾,是難以長期存在的。但是,從歷史來看,其實黔金絲猴原來的分布地遠遠不只是在梵凈山區,而在貴州東北部和重慶一些地方都有分布。由于戰爭,人為活動的影響,導致生境破壞和破碎化,特別是工程造成的生境隔離,但黔金絲猴這一種群得不到可擴張的分布地,特別是梵凈山環山公路與旅游步道、索道的建設,更加將黔金絲猴的活動范圍控制在很小的活動區域,家域空間嚴重縮減,種群增長困難,且有不斷下降的趨勢。
針對這一情況,如何保護黔金絲猴這一珍稀物種,必須要有一套科學的辦法,修復和恢復原來的棲息地和潛在棲息地,絕不能用想當然拍腦袋的短視辦法去爭得一時的數量增加。有“專家”提出給在梵凈山保護區內給黔金絲猴人工投食,并預測這一手段將在3-5年內使黔金絲猴的數量增加100只左右。
乍一聽,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可以在短時間內提升黔金絲猴的數量,隱性的收獲還有提高黔金絲猴的遇見率,讓人更容易看到和接近黔金絲猴,且列舉了川金絲猴和滇金絲猴人工投食招引的“成功”例子。但是,本人認為此舉萬不能做,且不說黔金絲猴的習性與川金絲猴和滇金絲猴有很大的差別,生物學習性到現在還有許多是迷,僅從物種健康這個范疇來看,投食的影響是深遠的,也許是一次針對這一種群的致命打擊。今天所謂對川金絲猴和滇金絲猴“成功”投食招引,確實讓這兩種金絲猴的投食群已經不再怕人,甚至可以到人的手中來取食物,種群數量在短期內也有所增加,但這就真的“成功”了嗎?那些投食群的行為已經改變,整天圍坐在很小的范圍內等待人們的投食,造成生境破壞和種群自然競爭力喪失,誰能知道它們能走多遠?
據動物行為學家研究發現,即使是在動物園,投食會給動物帶來一系列的改變,更何況是在野生狀態下,特別是自然保護區。
投食會導致野生動物過分爭斗。群體生活的野生動物有正常的社群交流行為,投食會導致個體之間的過分爭斗,激烈的打斗會造成不可避免的傷害,嚴重的會留下終身殘疾,甚至是斷送性命。對于社會動物來說,投食還會改變社會行為的穩定性,擾亂競爭機制,打破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
投食會導致野生動物營養失衡。野生動物在野外取食是可以自由選擇的,獲得的難易程度也已經深深地影響著野生動物的消化系統,是通過長期選擇的結果。如黔金絲猴的腸壁薄而細嫩,卻適應粗纖維食物,高淀粉的食物反而會引起腹脹而發病。即使是在動物園,每一種野生動物也是根據它們的習性制定嚴格的食譜,不同生長階段、不同季節有若干不同的營養餐,以此來保證它們膳食均衡、身體健康。如果游客投食,會導致它們的消化系統負擔過重,營養失衡,從而引發各種健康問題。
投食會威脅野生動物生命安全。人工投食過程中,可能造成食物貯存時間過久、變質,或是處理食物的保鮮劑等可能影響動物的安全。再則,投食讓動物對食物選擇的能力降低,對一些非食物的識別能力降低,常把食品外包裝、人類小物品等非食物誤食。一旦誤食這些物品,造成的傷害可能是致命的。此外,投食過程中人與動物的過密交流,也可能促進人畜共患病的傳播,后果將會很嚴重。
投食會導致野生動物產生非自然行為。野生動物本身具有適應生活環境的自然行為,而投食會導致野生動物產生非自然的行為,尤其是聰明的靈長類動物,當它們發現人類樂于給它們投食時,它們會把偶然的伸手去夠食物變成主動伸手“乞討”食物,這就違背了它們的天性。
在生態系統中,幾十年是一個短暫的時間概念,短時的數量增加,有可能是種群退化的開始,有可能是滅絕的回光返照。黔靈山的獼猴就是在人工投食的情況下得到快速發展,數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種群中疾病橫行,猴群對人工投食的依賴越來越嚴重,造成了譜系紊亂。這正體現了投食對動物自然種群的危害。
從生理學上看,動物對食物的選擇是一個長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協同進化導致了動物的生理結構已與相關環境包括食物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關系,單一的食物來源可能使物種營養失衡,包括今天的人類,也因為過度的食物單一偏好使許多自然功能退化或出現生意人疾病。
動物與人一樣,在長期的協同進化過程中,遺傳記憶也在潛意識中起著作用,是行為選擇的潛在基礎。讓野生動物保持它們的野性,保持應有的警惕和安全距離是關鍵。那么,針對黔金絲猴種群數量小、分布地狹窄的問題,正確的方向應該是棲息修復與重建,建立生態廊道,連接生態網絡,讓物種有更大的活動空間,給種群間的遺傳隔離與交流留足空間。開發潛在棲息地,擴大分布范圍,在生態廊道和重建棲息地,可以適當考慮黔金絲猴喜食的種類,但必須注意結構,切不可過度單一。物種多樣性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能用單一目標建設物種多樣性的全部。對于過小的物種,在充分尊重自然種群的同時,適當開展遷地保護,開展人工繁殖研究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大熊貓的例子證明,人工種群一樣可以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起作用。
建立保護區是為了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一個平臺,為尋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經驗找一試驗地,最終目的是讓生物多樣性更健康。自然保護區絕不是供人類觀賞的動物園,也不是為簡單發展經濟而建立的“園區”,必須尊重保護區內所有生物種的本來習性和生物屬性,讓保護區真正成為生態建設的跳板和工具。
關于人與動物的關系,切不可簡單粗暴地一邊倒,人也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生態系統有很的自修復功能,適度的人為活動并不會對生態系統造成質的改變。相反,在人為活動與環境已經形成平衡了的區域,突然完全切斷人為活動,將人與自然完全割裂,即將人的行為從自然生態系統中突然去除,對生物多樣性保護也是非常不利的。朱鹮、梅花鹿的保護就是明顯的例子。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對竹子的利用和管理,有些自然保護區內有多種竹子分布,在建立保護區之前對竹子是有一定利用的,采竹筍、砍竹子或割竹葉,但保護區現行的法律規定在保護區核心區內禁止一切人為活動,使得核心區、緩沖區竹子瘋長,生態空間競爭強烈。許多原生樹木難以更新,竹子本身在瘋長后也出現退化。
生態問題一定要用生態的方法去解決和應對,絕不可奢望通過一個工程就能得到解決。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