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滅絕與再發現植物之——日月潭羊耳蒜(159)
重新定名的寶島名蘭:日月潭羊耳蒜
(絕滅 EX;被歸并)
日月潭羊耳蒜(Liparis hensoaensis Kud?)
為蘭科羊耳蒜屬地生蘭,產于中國臺灣中部(南投日月潭),海拔約 750 米。該種于 1930 年發表,模式標本于 1929 年采自中國臺灣日月潭,曾被認為是當地特有種,明潭水庫的建設使日月潭羊耳蒜的棲息地遭受嚴重破壞,至今也未能再次發現其蹤跡, 2013 年被《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評估為絕滅等級(EX)。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該種與銹色羊耳蒜(L. ferruginea Lindl. )應為同一物種,后者分布于中國(福建、海南、臺灣)、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馬來西亞、尼泊爾、泰國和越南,因此日月潭羊耳蒜的絕滅視為銹色羊耳蒜在中國臺灣地區的區域性絕滅。
日月灘羊耳蒜 Liparis hensoaensis Kud?
【孫英寶繪圖,根據臺灣大學標本館,標本 033085】
果期植株。
形態特征
假鱗莖卵球形,長約1厘米,直徑約8毫米。葉3- 4枚,線狀披針形,膜質或草質,長10-30厘米,寬3-4厘米,先端急尖。花葶長40-60厘米;總狀花序長10-20 厘米,具10朵花;花苞片三角形,長4-6毫米;花綠色;中萼片長圓狀披針形,長約9毫米,寬約2毫米,具6脈;側萼片長圓狀卵形,長約8毫米,寬約3毫米,具5脈;花瓣線狀披針形,與萼片近等長,具3- 5脈;唇瓣卵形,先端微凹并具短尖,基部楔形,上面有乳頭狀突起。
發現之旅:從不幸滅絕到重新鑒定
日月潭羊耳蒜,又稱明潭羊耳蒜。1930 年由日本人工藤舜以 Liparis hensoaensis 為名發表于《中國熱帶農業》期刊。模式標本采自中國臺灣南投縣日月潭湖心島,因此得名。1937年,日本植物學家想把日月潭羊耳蒜劃入Cestichis(附生羊耳蒜組),但后來又被否認了;1978年出版的《臺灣植物志》又將之恢復為 Liparis hensoaensis;1990 年,應紹舜在《臺灣蘭科植物彩色圖鑒》中又將之處理為紫花羊耳蒜的變種,即 Liparis nigra var. hensoaensis,也未被認可。
由于歷史原因,《中國植物志》中該物種的撰寫者當初并未看到臺灣地區的模式標本,書中相關形態描述是根據 1978 年版的《臺灣植物志》摘錄而來,具體生境與海拔信息不詳。《中國植物志》上的拉丁學名 Liparis hensoaensis,在英國邱園的植物名錄網頁上已經作為異名處理,目前該種接受學名是 Liparis ferruginea。
《臺灣原生植物全圖鑒》書影(引自網絡)
在最新版《臺灣原生植物全圖鑒》一書中,日月潭羊耳蒜的拉丁學名已經變成了 Empusa ferruginea。2016 年,臺灣大學植物科學研究所林贊標再次研究了模式標本,最終確認日月潭羊耳蒜與廣布于東南亞的銹色羊耳蒜(Liparis ferruginea)為同一物種。相比很多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蘭科植物,該屬植物的觀賞價值不算高,因此推測日月潭羊耳蒜絕滅的原因應該不是蘭科最突出的過度采集導致的,而是由其自身生物學特性或者生境消失等因素導致。
在《臺灣野生蘭圖志》一書中指出,明潭水庫建設后,日月潭羊耳蒜的棲息地遭受嚴重破壞,已超過70年沒有后續發現的記錄,也未再次發現其蹤跡。目前,在中國香港和東南亞分布的銹色羊耳蒜與日月潭羊耳蒜生境和形態相同,被認為是同一物種,可將日月潭羊耳蒜的絕滅視為銹色羊耳蒜在中國臺灣的地區絕滅。期待某一天它能在我國臺灣再度出現于人們的視野中。
研究名人:植物學者工藤祐舜
日月潭羊耳蒜的命名人是植物學者工藤祐舜(Yūshu kudō,1887-1932),他是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的創立者,也是臺灣現代植物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工藤祐舜的植物學之旅并不平坦,其父是真宗東流山通覺寺的住持,按日本傳統,身為長子的工藤祐舜必須繼承父親的衣缽。然而,工藤祐舜堅持學習自然科學,不顧父親的強烈反對考入大學,并獲得植物學博士學位。
1928年,工藤祐舜擔任植物分類學教授、熱帶植物園園長及標本館館長。他帶領山本由松、正宗嚴敬、鈴木重良、佐佐木舜一行人采集到大量植物,取得諸多研究成果,并出版《植物園種子目錄》、《植物園年報》等學術期刊。遺憾的是,工藤祐舜年僅46歲便因心臟病發作猝然離世,留下《蘭科植物圖譜》等多本未竟之作。植物分類學中,以工藤祐舜所命名的植物,命名人的標準寫法為Kud?。
所屬類群:復雜又珍貴的羊耳蒜屬植物
羊耳蒜屬植物為多年生草本,地生或附生,模式標本采自日本。據《中國植物志》記載,全球分布約250種,中國有52種,主要分布于西部、華南和東南部地區。另有資料顯示,全球約有428種,從英國邱園網站查到最新紀錄是 430種。該屬為多系的屬,分類復雜,雖然有很多分類學者對該屬植物開展相關研究,但因種類多、材料不易采集等因素,羊耳蒜屬的分類至今仍有很多問題有待厘清。
羊耳蒜屬植物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具有廣泛的民族藥理學記錄、化學和藥理學報告,卻很少有臨床證實民族藥理學記錄。在中國大約有20種羊耳蒜屬植物被作為藥用植物使用,如產于浙江南部、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南部、廣東、廣西、四川南部、重慶、貴州、云南和西藏東南部(墨脫)的見血青[Liparis nervosa (Thunb. ex A. Murray) Lindl.]。據研究,其75% 乙醇提取物的止血活性與中成藥云南白藥相當,長期以來一直被民間用作止血藥物。
近期,有人綜述了中國傳統藥用植物、植物化學、藥理學、毒理學等方面的研究進展,為進一步開發利用該屬植物提供全面的理論基礎。
日月潭羊耳蒜 Liparis hensoaensis Kud?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