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鳥和鹲
潛鳥和鹲
2014 年 Quentin D. Sprengelmeyer 在北密歇根大學獲得碩士學位,論文名稱《 A phylogenetic Reevaluation of the genus Gavia us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
潛鳥的共同祖先出現(xiàn)在大約 6500 萬年前(Prum,2015),A 發(fā)生在 2410 萬年前,B 發(fā)生在 825 萬年前,B1 發(fā)生在 650 萬年前,B2 發(fā)生在 350 萬年前(Lerner 2011)。
鳥類學家還找到 3 種化石,分別命名為 Gavia moldavica、Gavia brodkorbi 和 Gavia paradoxa,它們應生活在在 A - B 之間的 1050 萬年前(Olson & Rassmussen 2001)。
潛鳥們的夏季與冬季的羽色差異巨大,中國是一些潛鳥的越冬區(qū)或遷徙途經(jīng)區(qū),因此能看到的都是冬羽。
潛鳥繁殖期主要棲息于北極苔原和森林苔原帶的湖泊、江河與水塘(淡水)中,遷徙期間和冬季則多棲息在沿海海域、海灣及河口地區(qū),在水中尋覓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魚卵、水生昆蟲和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
潛鳥在淺水湖里似乎很笨,記得在 CCTV 10 里看過一個紀錄片,狒狒們的點心之一就是潛鳥,而且它們似乎很容易抓到潛鳥似的。
中國相對常見的是紅喉潛鳥和黑喉潛鳥,冬羽極相似,如何區(qū)分呢,看喙的形狀:上翹的是紅喉,平直的是黑喉。黃嘴潛鳥的喙也上翹,太平洋潛鳥喙平直。
01、紅喉潛鳥
種群規(guī)模上限為 60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少數(shù)個體越冬于中國東部海域。
02、黑喉潛鳥
種群規(guī)模上限 150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2 個亞種中的 arctica 越冬于渤海灣和東部海域。
03、太平洋潛鳥
單型中,種群規(guī)模上限 160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
極少數(shù)個體越冬于渤海灣。
04、普通潛鳥
種群規(guī)模上限為 6300 只成年鳥(IUCN 2020)。
歪果人留給我們的中國鳥種名錄里有這鳥,但沒有確切的記錄。
05、黃嘴潛鳥
單型種,種群規(guī)模上限 3.2 萬只(IUCN 2018)。
少量個體越冬于遼東半島。
鹲形目( PHAETHONTIFORMES )鹲科(Phaethonidae )的系統(tǒng)發(fā)育來自 2004 年 Martyn Kennedya、Hamish G. Spencer 發(fā)表在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上的《 Phylogenies of the Frigatebirds( Fregatidae ) and Tropicbirds ( Phaethonidae ),two divergent groups of the traditional order Pelecaniformes,inferred from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s 》。
鹲科( Phaethonidae )與日鳽目(EURYPYGIFORMES)日鳽科( Eurypygidae )是姊妹分類群,血緣關系有多近?大約 5750 萬年前就分家了(Prum,2015)。
鹲繁殖于熱帶海洋岸邊和島嶼上,是一種游蕩性海鳥,除繁殖期回到原來的繁殖地外,成年在熱帶及亞熱帶的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海洋中漂泊游蕩,在海面尋覓小型表層魚類、烏賊、甲殼類等海洋動物。
06、紅嘴鹲
種群規(guī)模上限為 3 萬只成年鳥(IUCN 2019)。
3 個亞種中的 indicus 曾見于西沙群島。
07、白尾鹲
種群規(guī)模上限為 450 萬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6 個亞種中的 dorotheae 偶見于臺灣。
08、紅尾鹲
種群規(guī)模上限 7 萬只成年鳥(Partners in Flight 2019)。
4 個亞種中的 melanorhynchos 見于臺灣海域。
潛鳥科、鹲科鳥類拍攝難易程度:
穩(wěn)不穩(wěn)定?
穩(wěn)定。
粗發(fā)?。。?/p>
這種場景不會出現(xiàn)在拍潛鳥科和鹲科鳥中,它們都是罕見的且不穩(wěn)定的,一手是偶遇,其實二手、三手也是偶遇,以最快的速度到達它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水域,等好運降臨。
潛鳥繁殖于北極的淡水水域,卻越冬于溫帶的近岸海水中,通常離海岸較遠,遷徙途中會暫短在淡水中休息,因此在淡水中見到,都不會是穩(wěn)定的,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黑喉潛鳥在成都青龍湖水域休息了 1 周,黃嘴潛鳥在重慶長江邊休息了半個月。
鹲科是熱帶海洋性鳥類,在赤道附近容易見到它們,但在溫帶的時間總是短暫的。
在中國領土、領海內能見到都是幸事。
相對而言,紅喉潛鳥和黑喉潛鳥相對容易些。
https://mp.weixin.qq.com/s/HiUtJIxYAavtDfmr6OHIzQ
版權聲明: 1.依據(jù)《服務條款》,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wǎng)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wǎng)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wǎng)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