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韩免费影院-日韩免费专区-日韩男女-福利片国产-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物種庫
 
首頁 > 保護理論 > 調查報告

離家數百里 他把家安在深山 做“鱷蜥爸爸”

媒體:企鵝號  作者:南方都市報   專業號:鱷蜥 2023-02-24 15:45:34

廣東韶關羅坑省級自然保護區內,人工繁育池內的鱷蜥。

廣東韶關羅坑省級自然保護區內,人工繁育池內的鱷蜥。

大竹園管護點的樹上發現一只鱷蜥。

保護區內采取一日三巡的巡護制度。晚上8點,林正忠和巡護員曾文在大竹園管護點巡視鱷蜥狀況。

廣東韶關羅坑省級自然保護區內,人工繁育池內的鱷蜥。

123木頭人,你玩過嗎?

跟鱷蜥比比看誰先動,你試過嗎?

鱷蜥保護工作者何南會提醒你,一動不動,以靜制動正是鱷蜥的專長。

第四紀冰川紀末期,它們開始在地球上繁衍生息。與揚子鱷身上相似的鱗片和橫紋,蜥蜴一般的體型,它們獨立獨行,喜歡在有流水的回水塘里一動不動,曾和恐龍、猛犸象、劍齒虎等猛獸做過“鄰居”。

歷經1.65億年,當那些叱咤風云的龐然大物只能在博物館才能覓得蹤跡之時,它們卻成為了“爬行動物中的大熊貓”。但其生境逐漸縮小,目前僅主要分布在廣東羅坑和茂名、廣西賀州和金秀,屬于中國國家重點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作為極小種群,研究的人少,何南就是其中之一。從繁華城市到大山深處,他扎根羅坑,從事鱷蜥人工繁育救助與放歸研究工作已有14年。生活中,大家都叫他鱷蜥爸爸或鱷蜥小王子。來到這里,他就把家安在這里??粗{蜥人工繁育工作越做越好,種群數量穩定增加。

去年開始,他的師弟林正忠也來到這里,他們一代又一代地接力,續寫著守護鱷蜥的故事。

初見“活化石”

羅坑鎮,位于韶關市曲江區西南部。因其地勢凹陷,四面環山,猶如鑼的形狀,羅坑由此得名。羅坑鎮子不大,瑤漢混居,常住人口不過7200余人。

清晨,小鎮的一天慢騰騰地開始了。剛過9點,早餐店老板已經賣出了最后一份腸粉,正準備收拾檔口,穿著瑤族服裝的奶奶挎著竹籃沿著馬路走。

小鎮子路修得四通八達,導航里輸入“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屏幕上立刻規劃出一條近似筆直的短線,5分鐘,過一座小橋,就能抵達。

這里的路,何南再熟悉不過了。

何南是保護區的一名鱷蜥保護工作者,現任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宣教科科長,廣西貴港人。2011年他碩士研究生畢業,剛滿27歲。夏天第一次帶父母到這里時,他形容,“這里還是‘山路十八彎’”。

早上9點半,車子開進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中間大片綠地的石頭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字樣。何南帶我走進人工繁育池,我第一次見到了這位古老又神秘的新朋友。

與揚子鱷身上相似的鱗片和橫紋,蜥蜴一般的體形,“鱷蜥”的名字由此而來。它們身體總長一般不超過40厘米。雄性體色較為鮮艷,一般從頭部到腹部為鮮紅色或頭部為淡淡的藍色,腹部為淡黃色;雌性顏色相對較淡,頭腹部均為淡紅色。何南指了指池中體形較小的兩只告訴我,這是兩年的。最右側的那只體形偏大的,已經6年了。

人工繁育池底鋪滿了大塊的石頭,栽種著從野外溪溝移植來的蕨類、灌木類植物。它們有的趴在樹枝上仰頭張嘴,有的全身潛入水底,雙腳呈“大”字,只在水面露出半個頭……形態各異,保持靜止,仿佛只有淙淙的水流在提示我們,畫面并不靜止。

“早上8點半都10點是它們最活躍的時間,但它們一天中大多數時間都是不動的,你可以搬個小馬扎坐著跟它比比誰先動。”說著,何南用筷子從桶里夾出一條蚯蚓往池中扔下去。看到動靜的兩只鱷蜥立刻上前咬住一頭一尾,誰都不讓。左邊的鱷蜥猛地一嗦,口中的珍饈便入口一分,右邊的也不甘示弱。就這樣十幾厘米長的蚯蚓,在它們的拉扯中很快縮短到2厘米,1厘米,1毫米……兩只鱷蜥還不松口,爪子摩擦著地面用力,直到最后一口。

也有一些鱷蜥在位置較高的枝頭趴著不為所動。我不禁好奇,難道它不餓嗎?

“不是不餓,是它們的眼神不太好。如果(食物)動得不太厲害的,它們就看不見。”何南從桶里夾起一條蚯蚓在它眼前晃動。過了好久,才猛地一口叼住,嗦了起來。

何南介紹,目前,保護區共46個人工繁育池內,飼養200只左右的鱷蜥。這些鱷蜥的母本都是在2005年以來陸續救護的,現在已經繁育到第五代。繁育池里的鱷蜥每3天喂一次。每次喂食,46個繁育池,何南和管護員都走過至少三遍,確保每一只鱷蜥都能飽餐一頓。

吃飽喝足后的鱷蜥,立馬潛入水中極快地搖頭,洗掉口腔中的食物黏液。

重新回到樹枝上,石頭上,水里,它們如雕塑一般。

水池再度恢復平靜。

夜探“五爪金龍”

上世紀20年代,鱷蜥首次在廣西金秀縣大瑤山發現。因鱷蜥的反應很快,一受驚,就馬上潛水躲進石縫里,故民間對其有“落水狗”的別稱。

在廣東羅坑,當地人將其稱為“五爪金龍”。早年間,“五爪金龍”在這一帶的大山里頗有名氣,是當地人飯桌上的珍饈佳肴,不少人捕食販賣。2001年,華南師范大學生物系的兩棲爬行動物專家黎振昌教授來到這里,在飯店親眼目睹被剁下拋棄的鱷蜥頭部后,馬上展開了進一步的活體調查。最終確定,羅坑為除廣西瑤山外有鱷蜥分布的區域。

天色漸暗,得知巡護員今晚8點左右要巡查,我和同事決定也跟著一起上山看看。出發前,何南叮囑我們,溪溝里多蛇,上山前一定要買雙水鞋。他的師弟林正忠也會跟我們一同前往。

7點左右,天空飄起雨,25℃的空氣帶著一絲涼爽,我們驅車前往大竹園管護站。這里距離管理處10.6公里,是保護區最主要的管護點。

雨漸漸大了起來,雨點密密麻麻打在擋風玻璃上,雨刮器一次又一次地將水漬刮到玻璃一邊。大約20分鐘,我們與林正忠、巡護員曾文會合,繼續駕車10分鐘抵達。

闊葉林高大,溪溝兩側,藤條灌木叢生,地表植被潮濕陰涼。野外環境復雜,溪溝里更是多蛇蟲鼠蟻。電筒的光束掃過前方的植物,腳下的水流,遠些就隱沒于黑暗中。

溪溝水流緩慢,溝底石頭有大有小,我們一行人穿著笨重的雨鞋行走變得格外艱難。雨不算大,但溪底的石頭變得更加濕滑。稍不留神,我崴了一下腳。

有流水的回水塘附近,是鱷蜥最喜歡居住的地方。雖然不是變色龍,但在長期的進化中,鱷蜥早已練就了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的本事。每到一處新環境,兩三個月的時間鱷蜥的顏色就能與周圍環境和諧起來。即便是在光線充足的白天,都很難發現一動不動的鱷蜥。更別說在下雨的夜晚,電筒光的作用更加有限,我環顧一圈竟都沒發現鱷蜥行蹤。

在大竹園山上100多條溪溝里,保護區設置了8條常規溪溝作為監測對象。林正忠邊走邊跟我們介紹道:“我們現在走的這條溪溝,在2020年時大約有10只鱷蜥。到今年,數量已經上升為20多只了。

進山巡護調查,首先是要對野外種群數量以及新生個體做基本的調查,除此之外,巡護人員也會采集鱷蜥泄殖腔的樣品進行檢驗。

剛進山不久,林正忠和曾文就發現了兩條鱷蜥。“是一公一母,母的應該是懷孕了。”電筒舉起向上掃,圓形的光束內,一條母鱷蜥正趴在樹枝上;而公的潛在回水塘的石頭上,極快地吐了一下舌頭,圓溜溜的眼睛動了一下。

為了及時觀察野外種群數量的變化,防止非法偷獵行為的發生,保護區會啟動一日三次的巡查制度。由31個專職護林員輪班巡查。如果不是特大暴雨,一年365天巡護工作都要進行。何南稱,這樣的巡護密度會起到震懾偷獵行為的作用。當地老百姓看到我們保護鱷蜥的決心,他們就會支持你的工作。“其實,他們才是防偷獵最好的眼睛。”何南說。

初來乍到 小心有蛇

每年的7到9月都屬于保護區的調查期。有時為了做單一調查時,研究人員也會對鱷蜥進行24小時監測。

2008年,何南還在廣西師范大學讀大四。8月,他來到大竹園做鱷蜥種群調查。

提著行李來到管護站的第一天,這里的巡護員就叮囑他,小心有蛇。

房子里有蛇,被子里也有蛇。何南每次睡覺前都要抖一下被子,翻一下蚊帳,穿水鞋前也要倒一下。雖說房間里出現的大多都是像灰鼠蛇這樣無毒的種類,但是真要與它來個“親密接觸”,“還是會嚇一大跳。”何南說。

沒信號,沒網絡,條件差。在深山站點打個電話要四處找信號,有了信號還要保持通話姿勢,防止信號中斷。

管護點的房子就在竹林下邊,房間的床周邊都是竹子。山里一年到頭也曬不到太陽,被褥常年又濕又冷,總不見干。

從7月開始,何南連著三個月在山里做監測。小馬扎,筆記本,迷彩服,帽子就是何南全部的裝備。早上5點,天剛微微發亮,他就出發.搬著小馬扎,坐在回水塘邊,每隔15分鐘就登記一次鱷蜥的動作、位置等變化。晚上8點多才離開。

安靜的樹林里,水流聲,鳥鳴聲讓人愈發昏昏欲睡。

一次午后,何南困勁兒上來了,腦袋一垂,手中的筆在紙上畫出了幾道彎后打起了盹。迷迷糊糊間,腿上一涼,一睜眼發現一條蛇正趴在自己腿上。他下意識踢了一腳,馬扎翻了,整個人跌在地上,鞋子也飛出去老遠,很久都回不了神。

天黑之后,鱷蜥上樹睡覺。睡眠中的鱷蜥是在什么時候離水多高、離枝多遠,也是何南要記錄的數據之一。溪流邊上的灌木叢密密麻麻,何南打著電筒鉆進去觀察。有時候,蛇就在自己頭頂的樹枝掛著,或者就在腳邊。“特別是銀環蛇或者烙鐵頭,這種在水邊的蛇,它們都是有劇毒的。穿上水鞋就還好,如果在頭頂,就很有可能掉下來,離心臟很近的。還是非常危險的。”

聽到這里,我不禁后背發涼?;叵氘敃r夜訪大竹林的場景,黑漆漆的溪溝里,說不定自己真的從蛇休息的石頭邊路過。雖然穿著水鞋走起路來笨重不便,但這份笨重堪稱野外巡護“保命神器”。

想家了,就在這里安家

野外種群調查是辛苦的,同樣也是危險的,但何南也在調查中逐漸喜歡上鱷蜥。

2011年何南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決定來到羅坑工作。

從廣西到廣州沒有高鐵,要坐綠皮火車;到了廣州去韶關,還要再轉一次綠皮火車。下了綠皮火車,才算是西天取經路剛過三分之二。那時候的土路坑坑洼洼,第一次帶父母來羅坑,二老就在中巴車上顛了近兩個小時。到達保護區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下午5點多了。

“當時保護區兩排瓦房,比較破舊。周圍雜草叢生,環境是比較差的。”何南回憶起來,還是忘不了當時父母震驚的眼神。媽媽幾乎是脫口而出,怎么會在條件這么差的地方工作?

從熱鬧繁華的大都市到交通不便的山旮旯,何南這么一待就是11年。在家鄉的時候,何南是講客家話,來到羅坑后他發現,當地人也講客家話。但是他聽不懂當地人,當地人也聽不懂他。

隔著720多公里的距離,何南想家了。

在2019年之前,何南每年春節才回一次家。

沒有網絡購票的年代,搶到一張回家過年的火車票,更是難上加難。何南要提前請假坐上中巴車顛到韶關市區,在火車站售票窗口排隊。

臨近春節的售票大廳,人群烏泱烏泱,人頭攢動。起初何南還不知道搶票的“兇險”,“我傻乎乎地跟著人家,人家說吃完飯去搶票,我就真的吃完飯去了。”當隊伍快排到何南的時候,何南抬頭看了一眼顯示屏,售罄。

那一年的春節,何南沒能回家,只能給父母打個電話說一聲今年回不去了。從那之后,何南摸清了規律,凌晨三點搶票的人最少。“不一定能買到你最想要的那張,但至少能買得到。”

后來,何南把家安在了這里,父母也接了過來,也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

我問他,你還想家嗎?

對家的感覺就是父母的愛。有父母在身邊,就不想家了。他說。

一代一代傳下去

去年8月,也是林正忠第三次來到大竹園。

早上8點從桂林出發,下午6點才能到達。他的工作是給這群可愛的小家伙們做身份和身體特征的記錄,并對其皮膚和腸道微生物做采樣。

“每一只鱷蜥(尾巴)紋路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屬于它們的身份證。”林正忠指了指人工繁育池中鱷蜥的尾巴,他們需要拍下每一條鱷蜥的尾紋做好鱷蜥的身份識別。

為了盡可能防止鱷蜥受驚,林正忠戴好綠色橡膠手套,拿起漁網沿著池壁,輕輕撈起一只。從網中拿出的時候,它立刻四腳朝天,一動不動,眼睛都不眨一下。

緊接著,一旁的同伴拿出一把尺子測量身長,一邊測量,鱷蜥本緊閉的嘴張開。林正忠介紹道,其實鱷蜥是一種看似威風,實則膽小的動物,很容易出現應激反應。鱷蜥被抓住身體,它就會掙扎,應激嚴重的話,會張開嘴巴拼命呼吸。

“136mm。”負責記錄的隊員記下了這個數字。緊接著林正忠又拿出棉簽蘸取消毒液深入鱷蜥的泄殖腔給它做肛試子,小家伙一副“躺平”的姿態,但嘴卻越張越大,臉上凈是驚恐的表情......

林正忠是何南的師弟。2020年暑假也曾到羅坑保護區實習進行鱷蜥的野外種群數的調查。喜歡上鱷蜥也是從這次野外種群數調查開始。

像何南一樣,小林在本科畢業后,也選擇了繼續在廣西師范大學就讀碩士研究生。他目前正進行全球氣候變暖對鱷蜥腸道微生物影響的相關研究。

據悉,鱷蜥種群研究屬于極小種群研究,全國范圍內僅有廣東羅坑和茂名、廣西賀州和金秀分布。分布區小,研究的人也少。如何讓鱷蜥的種群保護能夠延續下去,有序地保障下去,是何南正在思考的命題。

怎么傳下去?

“我對別人不熟悉,但我對自己的師弟師妹就比較熟。我會經常介紹他們過來多接觸多學習,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就會把鱷蜥的種群保護好。”何南說,自己是第二代,師弟林正忠就是第三代。

保護區先后2011年、2013年也先后進行放歸。令人欣慰的是,2013年還發現了2009年放歸的那一批已經成功在野外進行了繁育產崽,僅7號鱷蜥就產崽5只。這代表著鱷蜥野外自我擴繁已經成功。

基于鱷蜥人工繁育取得巨大成果,2013年,羅坑保護區從省級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更加大了鱷蜥保育方面的投入。何南稱,我們的野外種群的分布區最大達3萬畝。目前保護區內的鱷蜥數量已由220只(2004年)增加到850只,占到全國野生種群數的三分之二。“這個逐步增長的趨勢其實是非常穩定的。”

同年,何南將微信名改為“鱷蜥爸爸(小王子)”。在生活中“小王子”也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還在襁褓的時候,何南就帶他們看鱷蜥,把鱷蜥的故事講給他們聽。女兒3歲時就上了電視臺的節目,成了鱷蜥的“小小科普員”。

提到鱷蜥哪里最吸引人呢?

林正忠說,它的外形很酷,很像鱷魚。

萌,聰明,機靈……何南也列舉了好多點。它們會競爭也會積極,努力的時候顏色會更加鮮艷以得到雌性的青睞,但大多時候它們也會躺平,一動不動,會很佛系。“有一種我才不管你們,我就要活出我自己的感覺,就像現在的年輕人一樣。”

這或許也算得上鱷蜥的“蜥生哲學”。

動物名片

鱷蜥

鱷蜥科、鱷蜥屬世界瀕危野生動物、中國國家重點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主要分布在廣東羅坑和茂名、廣西賀州和金秀

采寫:南都記者 李思萌

攝影:南都記者 陳沖 吳佳琳 林耀華

閱讀 280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