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韩免费影院-日韩免费专区-日韩男女-福利片国产-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物種庫
 
首頁 > 微生物資訊 > 疫情資訊

不做全員檢測,發布提地點不提人,上海防疫如何做到“無戰時”?

媒體:北青網  作者:佚名   專業號:李明輝 2021-01-31 17:45:18

本周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突破一個億,這個數字已經不是新聞的概念,而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因為這已經肯定屬于人類與疾病斗爭的一個重要記憶。而在國內,進入冬季后的疫情一直在反彈,出現本土確診病例的省市進一步增多,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更精準的防疫已經是一個新的挑戰和要求。1月23日,也就是上周六,上海關于此前一天的疫情通報,得到了大家的表揚,因為這份通報中隱去了三名確診病例的姓名,性別,年齡等個人信息,只提地點不提人。之后,北京和吉林也在跟進。那么,疫情防控我們能不能更精準?

從有名有姓到病例1、病例2

“他張三李四,他什么職業對控制沒有意義。

而且帶來負反應,后續再有病例,他害怕,他不告訴你”

“提地不提人”,上海在疫情信息發布上的這一變化,在本周廣受好評。在上周六召開的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3名本土確診患者沒有被公布姓氏,而是以病例1、病例2、病例3代稱,性別、年齡等個人信息也被隱去;同時也沒有單獨公布每個人的行動軌跡,而只是總體上列舉了三名病例涉及的公共場所。

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 吳凡:我是非常主張這么做,其實從一開始我就主張這么做,因為公布這些非常詳細的細節,你知道這個人是男的女的,其實對任何人沒有任何意義。公布哪個小區的,知道這個小區最好知道哪個樓的,有些人恨不能知道是哪個戶的,其實沒有意義。很多網民說對我有意義,我知道他在哪,我躲他遠點。其實我們發現病例之后,我們疾病控制中心都會對他涉及到的一些公共的場所,公共的地方做終末消毒,也就是說你再公布他是哪里的,你知道他精準的位置,他張三李四他什么職業毫無意義,對控制沒有意義。而且帶來一個負反應,就是后續再有病例,他害怕,他不告訴你,為了不讓你更多地對我的家庭生活家人有更多影響,他不告訴你。其實是非常不利的。

作為流行病學調查和疾控方面的專家,吳凡是上海市疫情防控發布會上的老面孔,她深知大多數病例個人信息的發布,其實對于防控并沒有太多意義,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出于滿足公眾知情權的需要,很多地方的疫情個人信息發布,奉行著“越詳細越好”的原則。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委書記 宋耀君:去年年初報告一個病例的時候,馬上把他的軌跡寫得很詳細,這樣就造成了很多的問題。比如說對個人隱私的侵犯,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居民反響,其實這些對整個防控工作從采取措施來說,其實并沒有多大的指導性意義。

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 吳凡:其實上海我們早就希望這么做,我們很早的時候就希望這么做,我想可能跟其它地方,大家公布得很細,也有一定的關系,但是我們從衛生行政部門也好,專家也好,大家還是形成達成這種共識。這與社會老百姓的回歸理性,成熟的社會心態也有一定的關系,大家都能接受,大家反過來覺得很好。那個時候你要這么公布,他堅決不答應,對吧,網民就會給我們專業機構施加很多很多的壓力。

不做全員檢測,發布提地點不提人,上海防疫如何做到“無戰時”?

此前,大多數地方在疫情信息通報時,往往會公布病例的姓氏、年齡、性別、職業、居住地等以及詳盡的活動軌跡,盡管已經進行了脫敏處理,但這些被放到聚光燈下的信息,常常被網友腦補出離奇的情節,一些病例甚至成為被網絡暴力的對象。而如今上海的做法,既沒有透露個人的信息和軌跡,又將病例活動涉及的場所告知了公眾,在平衡公眾知情權和病例隱私權方面,是一個進步。

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 吳凡:我們每一個公眾其實應該知道,我們不需要去滿足你這些好奇心。這次我們現場開始公布,既告訴了你哪些場所他曾經去過,信息也透明了,也告訴了,但是同時又保護了病例的隱私。可以說在這一年的疫情防控當中,我們社會當中的每一個人,都變得更理性了,更成熟了,對新冠病毒的了解也更深入了,所以他就能很好地接受,我想這是兩方面都有一個平衡的結果。

不做全員檢測,發布提地點不提人,上海防疫如何做到“無戰時”?

上周日,北京市在通報大興區疫情時,同樣隱去了病例姓名、年齡、性別等信息;在本周一,吉林通化市的疫情通報中,也開始只發布確診病例的序號和居住地,疫情個人信息發布“最小必要”的原則得到推廣。但與此同時,進入2021年,各地通報的泄露疫情信息的事件仍有增無減,杭州某醫生泄露疫情流調報告,保定某單位員工將密接者信息表發至微信群;北京順義某航空安保公司員工將初步流調報告發至微信群,他們都受到了行政拘留的處罰。

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 吳凡:因為現在泄密不是流調的環節泄密,而是應用的人泄密,這個過程當中,你的崗位職責,使用的人員,你要對他有一定約束和要求,這個可以是法律的,也可以是行政規章,也可以是規范,你對他要有要求,要教育。其實我覺得只要每個人有這種意識,作為工作人員就有這種責任和義務去保護人家的隱私。

在疫情聯防聯控的背景下,參與疫情信息收集、使用的主體空前多元。按《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規定,除疾控、醫療機構外,居委會、村委會等可以協助收集疫情信息,企事業單位、物業公司等經依法授權后也可以收集相關信息,未經授權的單位則無權收集疫情信息。然而,《傳染病防治法》等現行法律,關于疫情隱私保護的規定僅適用于疾控、醫療機構,而無法針對其它各類主體。這就要求這些單位和主體,自覺建立起隱私保護的內部機制,盡到安全保障的責任。如今,在疫情信息發布環節,加密已經成為共識,在采集、傳送、使用等各環節,能建立起“脫敏”和“加密”的機制嗎?

上海市政協委員 臧熹:能不能把疫情相關的,牽涉到公民隱私的一些信息,在一網統管的平臺上進行流轉。未來一旦出現了泄露問題我們也能夠在第一時間找到相關的責任人,迅速地進行處理。

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 吳凡:我們可以用的技術手段是傳輸過程當中,為了更好保護隱私,我們可以在傳輸使用利用的過程當中,對一些敏感信息進行脫敏,進行脫敏處理 這是我們可以技術上做得到的,技術手段解決一部分的隱私保護問題,這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上海為什么沒有全民核酸檢測?

“越是缺人缺資源的時候就越需要精準,

因為只有精準才是省人力的,對社會的穩定也是最好的”

其實從去年武漢解封之后到現在,上海也出現了幾波疫情,但好像這座城市并沒有特別的緊張,一般情況下也基本不用進入“戰時狀態“等等這樣的字眼。本周三上海市長說,上海的此輪疫情已得到控制,而且強調防疫精細化之后就不需要擴大化,如何用相對最小的成本解決最大的關鍵問題?大城市是怎么做到的?對于其它地區來說,有可借鑒性嗎?

21日,上海新增本地確診病例6例,所涉昭通路居民區被調整為中風險區域后,同步實施封閉管理,1800人分批閉環轉運。這次流調直到凌晨四點才進入尾聲。

李先生一家突然一早就被警方告知,由于進入過該居民區并接觸過隔離居民,他們進了徹夜排摸出來的密接人員名單,需接受核酸檢測并集中隔離14天。

上海市市長 龔正:總的來看疫情控制住了,我們對下一步的處置工作很有信心。

突發于一周多前的疫情,截至目前,突現18例本土確診病例,結果是,只封閉了幾個小區和一家酒店,僅安排了4.1萬多人的核酸檢測,到本周三便宣布控制住了疫情,上海的防疫密碼是什么?24日的發布會,從發言者吳凡的流行病學調查介紹中似乎可現端倪。她介紹,某晚,一組專班連續通宵工作15個小時,對一條重要線索展開了深入分析。

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 吳凡:關于做流調其實跟大家看破案大片差不多,病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線索,我們認為有可能會沿著這條傳播鏈,有更大范圍傳播。一晚上圍著這個僅有的信息,我們排摸出了30位直接的密接者,這30位密接者這個時候,已經散播在全市的各個位點上。怎么辦呢?我們第一時間跟他們聯系,完了以后跟120打了電話確定,讓他們去指定的這些隔離點隔離管理,所以這個當天晚上我們就做完了。

此次疫情是從對某醫院重點人群的主動篩查中發現的。此時,牽頭上海新冠肺炎流行病學調查的吳凡,便開啟了與病毒的賽跑,按她的話說,這條線索有核擴散的危險。根據這30個密接他們又界定了2817人可能的接觸者。

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 吳凡:所有的流調,我們都是以病例為核心逐步展開,你可以想象成幾個圈。我們明確了界定了這個人之后,由我們的地區組去協同、去找,那天正好是一個晚上半夜,那么有人就說,那行,那我們明天白天再去找他去,我說不行,必須晚上,為什么呢?因為你要告訴他,明天你就不要出門了,你先原地固定住先別動,等待后邊的信息。兩千多人一晚上,都要把他找著,這也是很難的一件事,但不管怎么說,你總比找幾萬人要強得多。你像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精準排摸,聚焦重點這么一個過程。

上海將確診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的相關人群,精準劃分為密接者、密接的密接和一般接觸人員,對人群的電話流調只是其中一種手段,身著防護服的流調人員大白們,會精準鎖定城市的某個角落,突然出現在人的面前,采取面對面或走訪形式,流調出更為詳細的信息。

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 吳凡:如果“大白”找你,配合流調你該干什么,有人就蒙了,說我當然肯定害怕,害怕完了是配合,怎么個配合法?那我們就有很多種辦法,你現在突然之間問我說 14天前你去過哪,那我也想不起來,那這個時候你可以告訴他,你平時記日程嗎?那把日程拿出來看看,買東西的,那你把支付的信息拿出來看看,你哪天到哪,用了哪些電子記錄,有時候你還買過車票乘過車,或者看過病的掛過號的等等,都可以成為支撐,就是逐步逐步來幫我們豐富完善,我們所需要還原的軌跡活動、接觸到的人。

作為在疾控領域征戰近30年的專家,吳凡明白,再細的流調都不為過,甚至類似入廁等這些不起眼的事情,對線索、交叉印證都至關重要。而在流調對象做了什么之外,怎么做,也是一個人軌跡行蹤的重要細節,這直接決定隔離措施的等級和嚴重程度。

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 吳凡:比如說我們還有一些人,他是去了一個場所,這個場所里邊只是病例可能在前邊進去的,我們這個人在后邊進去的,他沒有和病例有一個直接交集,但是他又是一個有風險的人,可能通過環境的污染,也有可能污染上。像這類的人我們時間就不用(隔離)14天,可以用 3天(隔離)。我環境污染的時候,物表的存在可能是3天至以后,就已經沒有病毒了。我現在找的這些高風險的人群,都是在3天里面,跟這個密接曾經路線上有關系的,這樣就很精準了,而不是說把到過這個場所的所有人,可能幾千人都把他管理起來。

上海是一個有著2500萬常駐人口的開放城市,人口流動本來就大,還面臨境外輸入風險,不光本次疫情,上海自有確診病例以來的幾輪疫情中,都未進行全城最嚴管制措施,按照上海市長的說法,在對人群精細化區分之后,便無需擴大化,沒有做全市或全區核酸檢測。吳凡表示,這樣的結果源于全市上下,對社區管理、基層組織架構狀況的了如指掌。

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 吳凡:你這個社區平時得有底數,這里邊有多少人,平時是多少人,進進出出是多少人,你幾乎不可能(瞬間)實施這種精準管理,所以功夫在平時。你順著這條鏈排摸,多一個不要,少一個不行。你多了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也是對日常社會經濟生活的一種干擾;但是少了絕對不行,少,你就漏了,有可能這個火星沫子就落在外頭了,可能漏的這一個,它后來又起了一堆火。關鍵時候,這里面還有一個協同問題,這套(部門)機制要靈活,要能夠大家相互之間協同作戰。

上海正把防疫比作“陶瓷店里抓老鼠”,要在最低層級,也就是如當疫情處于零星散發層級的最早時間,以相對最小的成本、解決最大的關鍵問題,使得綜合效益升至最佳。

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 吳凡:今天所有的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常態,那你不能把它碰碎了,掉到地上你就停滯了你就毀了,那這一些就是我們的常態生活要得以維系,我們的日常經濟發展希望能夠繼續,老百姓也不會因為有個疫情而忐忑不安,糾結,他該干嗎干嗎,該享受生活享受生活,這是我們特別希望的。

上海集聚一流的人才、雄厚的財力物力,在防疫面前沒有層層加碼,而是在做減法,這背后是以精準防控作為防疫密碼,但同時,吳凡覺得,這似乎又跟這些無關,任何一個地區都可以做到像上海這樣。

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 吳凡:我覺得你如果越是缺人缺資源的時候,就越需要精準,因為只有精準才是省人力的,才是節省資源的,才是對社會經濟影響面是最小的,對社會的穩定也是最好的,正因為地方小人數少,你更容易做到精準。我非常理解大家說進入戰時狀態圈,篩查決心很大,動作很果斷,但是恰恰是這種做法,可能會給社會面上,帶來更多人心的這種焦慮,社會情緒不穩定,對社會經濟的這個巨大影響,反而是得不償失。

白巖松:即便在本周,中國本土注射新冠疫苗已超過2000萬人,但還要與新冠病毒打很長一段時間的交道,這顯然也是人們的共識!到現在我們畢竟與新冠病毒已經交手了一年有余,如何更精準的防控?降低各種成本,取得最好的防控效果,的確是任何一個地方的主政者都該多思考的事情。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據央視新聞客戶端

閱讀 296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