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員手記:鯊魚故事再敘事
11 月 10 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第77次常委會(SC77)在日內瓦閉幕。 世界自然基金會認為,會議在一些議題上取得了比較積極的成果,比如來自馬達加斯加和西非的珍貴木材、鯊魚以及在一些大象相關的議題上。
但同時,常委會還注意到鯊魚非法貿易的新的有力證據。
遠洋白鰭鯊曾經是最常見的鯊魚種類之一,但由于其鰭的價格高昂,導致過度捕撈;盡管在其被捕撈的國際水域內,有禁止該物種被保留、儲存、轉運和上岸的禁令,然而目前其種群已處于極度瀕危狀態。
常委會同意進一步優先研究該物種的捕撈和貿易。但同時要求厄瓜多爾和秘魯采取措施,解決前者向后者出口魚翅的問題。
今天,熊貓君推出這篇觀察員手記,一同感受和了解真實的遠洋漁業捕撈。
時間應該還是清晨,我在鬧鈴聲里醒來。倦意席卷著我的每根發絲,我不得不快點穿上安全衣走出船艙,讓西太平洋尚且帶有涼意的海風幫助我理清思緒。海平面遠方的日光熹微,條狀薄云預示著今天的好天氣。我踏上甲板,準時加入漁民們的晨會,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
我是一名遠洋漁業觀察員,我的任務是監督和記錄漁業活動,確保捕撈的合法和可持續。也正因我的工作,我見證過海洋的壯麗和它的脆弱。
厄瓜多爾捕蝦漁船上的漁業觀察員? Antonio Busiello / WWF-US
晨會結束,漁民們開始勞作。我緊隨著他們,依次記錄著他們使用的漁具,捕撈上來的物種組成,以及它們的重量。聽起來似乎有點無聊,但其實我可以做的事不只有這些。因為一些研究機構的需要,我還會和他們合作,幫助采集并記錄一些魚類的胃容物,為科學家們了解魚類生活史提供重要數據。
我聽說,就在今年的一組調查中,科學家們在所有金槍魚胃容物樣本中都發現了微塑料。不過這個調查遠沒有去年科學家在南極新近降雪(剛剛落到地面的降雪)中也發現了微塑料令我震驚。在所有被研究過的海洋物種中,88%受到了塑料的負面影響,據估計90% 的海鳥和 52% 的海龜都會攝入塑料。令人難過卻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塑料污染已經遍布我們星球的每一片土地和水域了。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 Shutterstock / Fedorova Nataliia / WWF
正當我思考此程采集的樣本可能會如何為研究做出貢獻時,漁民的一聲驚呼打斷了我的思緒——一條近兩米的大魚隨著延繩釣的釣鉤被撈了上來。狹長的圓角背鰭吸引了我的注意,尤其頂端那抹積雪般的白色點綴,是遠洋白鰭鯊的顯著特征。這是一起典型的兼捕事件,我叫停了漁民們手頭的工作,記錄了物種、活躍狀態等信息,然后和漁民們小心翼翼把釣鉤取出,合力把這條大魚放回大海。好在它被魚鉤傷得不是很重,擺了擺尾后緩緩離開,只留下了一道淡淡的血線。我們只能默默祈禱,希望它的余生都可以自由地在這片蔚藍的大洋中遨游,不必再受其他漁具困擾。
埃及紅海,一頭遠洋白鰭鯊游過? Alexis Rosenfeld
兼捕是指在捕撈目標魚類的同時,無意或有意地捕獲了非目標物種的現象,是造成漁業資源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鯊魚面臨的主要威脅。我們所在的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Regional Fishery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RFMO)規定,應記錄所有兼捕物種信息,并鼓勵釋放存活物種,對于特定物種,如遠洋白鰭鯊,則必須釋放。此外,我們所有延繩釣的吊鉤都從鋼絲換成了尼龍單絲,讓被兼捕的鯊魚有更多機會掙脫。
遠洋白鰭鯊早在2013年就被列入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2進行管控,且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被列為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E)物種。
不僅是遠洋白鰭鯊,超過三分之一的鯊魚種類都面臨滅絕的威脅,我們所熟知的鋸鰩、雙髻鯊都已被列為極危物種。為減少鯊魚以及其他物種的兼捕,社會各界需要做出共同的努力——研究機構對漁具改進、作業監督技術和管理機制進行研究,行業協會和其他非政府組織將這些創新技術和管理應用于試點項目,取得效果后由政府推動新的政策出臺——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公眾都可以參與其中,哪怕只是了解和傳播相關的知識,都可以成為其他人保護行動萌芽的種子。
墨西哥,一頭被兼捕的雙髻鯊(錘頭鯊)
? Brian J. Skerry /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WWF
我想起來前段時間和朋友的孩子一起吃飯,我送了她一本關于鯊魚的書,告訴她我工作中的一部分任務是致力于保護這個古老而美麗的生物。她不解地問我:“鯊魚這么兇殘,為什么需要保護呢?” 我不禁暗自忖度,在自然科學研究已經相當廣泛深入的今天,我們關于鯊魚的大眾敘事卻依舊停留在幾十年前那些兇悍的、嗜血的和悲慘的案例。鯊魚習性的多樣性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遠比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更值得被講述。
然而,這些信息往往只能通過特定的科普渠道傳達給公眾。當然,公眾可以通過了解相關知識、支持可持續漁業、消費可追溯水產品以及踐行可持續旅行,從公眾端貢獻于鯊魚等瀕危海洋物種保護,但是在這之上,我們需要一場關于鯊魚傳播的改變,來重新引領我們和下一代對鯊魚的認知。以一種更尊重科學、尊重事實的態度認識鯊魚,是保護鯊魚的根本之道。
我們期待并致力于創造一個關于鯊魚的嶄新的故事,一個為保護它們的未來必須被譜寫的故事。
(本文中“我”為虛構,情節根據真實的漁業觀察員日記改編)
了解更多鯊魚知識,請點擊:
從懼怕到正視,鯊魚保護需要你
鯊魚保護宣傳日,生機勃勃的海洋需要你
海洋里流動的星辰點點,今天是世界鯨鯊日!
參考資料(請上下滑動查看):
[1] Justino, Anne KS, et al. "From prey to predators: Evidence of microplastic trophic transfer in tuna and large pelagic species in the southwestern Tropical Atlantic."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327 (2023): 121532.
[2] Aves, Alex R., et al. "First evidence of microplastics in Antarctic snow." The Cryosphere 16.6 (2022): 2127-2145.
[3]https://wwflac.awsassets.panda.org/downloads/wwf_impacts_of_plastic_pollution_on_biodiveristy_small.pdf
[4] https://cmm.wcpfc.int/measure/cmm-2022-04
[5] https://www.iucnssg.org/news/new-global-study-finds-unprecedented-shark-and-ray-extinction-risk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