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伯杰氏國際系統微生物學研討會在廣州順利召開
2023年11月6-9日,第五屆伯杰氏國際系統微生物學研討會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盛大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伯杰氏國際系統微生物學學會 (BISMiS)、中山大學、中國微生物學會共同主辦;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國微生物學會微生物資源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華東理工大學、塔里木大學等單位聯合承辦。
會議主題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大數據時代微生物系統學的機遇和挑戰 (Microbial Systematics in meta-data er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旨在進一步加強國際間的科技合作,推動微生物學的持續發展。
本次大會共設立6個議題的系列報告,分別是1)培養先前未培養的微生物;2)微生物系統學的變化;3)如何命名未培養的原核生物;4)物種內和物種間的多樣性和物種形成;5)微生物系統學及其對生物技術研究的影響;6)如何彌合微生物系統學和更大的微生物科研群體之間的認知差距。共計53位領域專家做大會報告,與會專家積極參與討論,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本次會議同時設有青年學者論壇,研究生論壇和墻報展示環節。
參會人員
本次大會有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的特邀專家以及600多位參會嘉賓參會,其中有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徐建國院士,名譽理事長鄧子新院士,原理事長趙國屏院士,常務理事吳清平院士,李玉院士,國際原核生物系統學委員會Edward R.B. Moore主席、伯杰氏國際系統微生物學學會Kamlesh Jangid主席等5位國際科技組織的負責人,100多位國際知名專家出席,200多個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微生物科技企業代表參會。
徐建國院士,Philip Hugenholtz教授,鄧子新院士,趙國屏院士等國內外專家
做大會主旨報告
大會也恰逢《伯杰氏鑒定細菌學手冊》正式出版100周年。《伯杰氏鑒定細菌學手冊》的誕生,開啟了人們對原核微生物分類學探索的使命。這100年,原核微生物分類學在不斷向信息化,多學科交叉和前沿化發展。新一輪的全球科技革命正在驅動生命科學數據的指數級增長,也推動了微生物分類學與多個學科領域的密切結合和相互促進,增長了人類對于生命之樹的認知,創造出了更多的先進技術和科技產品。
William B. Whitman教授,吳清平院士,Edward Moore
教授等國內外專家出席大會
大會期間也召開了伯杰氏國際系統微生物學學會 (BISMiS)年度會議,期間選舉了BISMiS新一屆的組織成員,中山大學李文均教授當選為新一屆BISMiS主席。
會議期間,各國專家學者就如何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微生物學的持續發展,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他們一致認為,共創國際微生物系統學共同體是推動全球科技發展的重要引擎,應該得到全球各國的廣泛支持和積極參與,努力為全球發展作出新貢獻。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