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溫再升高一度之前|“再生”征選結果公布
今年春天,WWF和單讀 共同發起的氣候行動者2023——“再生”創作征選正式啟動,向關心氣候變化、對能源轉型感興趣,并具有創作潛力的創作者開放報名。歷時兩個月,我們收到了 57 份有效報名資料,其中虛構類 32 份,非虛構類 18 份,漫畫/繪本類 7 份,看到了不少有熱情、有創意、有專業知識準備的創作提案。
經過 WWF 和 單讀的初步篩選后,有 15 份創作提案進入終選。最后,經由七位創作導師的打分和現場評議,基于與主題的相關度、創作提案的可行性、過往的創作經驗、小組協作能力和傳播影響潛力這幾個維度,選出了五位 2023 年度的氣候行動者,他們是常籮、許燁、勾食、華攸博和劉敏,前三者將展開漫畫創作,后兩位將展開非虛構創作。
五位氣候行動者每人將獲得 3 萬元創作鼓勵資金,并有機會赴海外參加第 28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除了圍繞各自的提案如期完成創作之外,五位氣候行動者還會形成一個關注可再生能源議題的小組,通過一起出席公共論壇、日常交流、實踐其他小組活動機制等,形成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有機的內容創作種子團隊,進而通過多元、有趣的內容影響更多人來關注雙碳目標及氣候變化議題。
進入終選但遺憾沒能最終入選的朋友,也會陸續收到導師對創作提案的反饋,希望日后能以其他方式繼續探索你們感興趣的議題。
??
常籮
漫畫作者、編輯。科普類活動主要集中在學生時期。2011 年左右開始在“科學松鼠會”參與科普文章漢譯審校與活動落地。2013—2014 年在科普媒體果殼網圖書部?實習,任圖書營銷編輯。本科階段以氣候變化和轉基因報道的真實性和政治性為題完成了畢業論文。參與漫畫全職工作至今約八年。
創作闡釋
隨著?電設備的老化,許多國家即將或已經在面臨?電設備回收的問題。但是,?扇葉片的強化纖維回收處理技術卻相對落后。葉片回收問題,一個可再生能源問題的次生問題,是綠色能源的“不夠綠色”之處。這種矛盾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也成了我創作提案的出發點。在漫畫中,我希望專注于通過畫面直觀地呈現宏觀與個體之間“大小”的懸殊:比如,大地與??、??與牧?、身體與塑料微粒、國家層面的碳積分政策與一個人手機軟件里的一棵虛擬的樹......希望讓兩種不同規模的矛盾在圖像敘事中產生關聯。
獲選理由
提案從可再生能源設備的可再生角度出發,不僅關注到能源在使用上應當綠色,更難能可貴的是提出了能源在整個生命周期上的“綠色”。創作前查閱了大量資料,帶有很強的問題意識來開展創作,而且對創作內容有清晰的描述和規劃,知道想象力應該怎樣去支撐。作者過往的漫畫作品展示出扎實的文本概念和腳本能力,畫風優異,既有細節把握,又有整體排篇布局的考量。是一位注重與讀者聯系的創作者,以讀者日常生活可能面對的問題為切入點,能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
許燁
來自福州市永泰縣蓋洋鄉;本科就讀于四川大學,期間從生命科學專業轉至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曾任職于單向空間、2x4 設計工作室;后留學荷蘭 Master Institue of Visual Culture, Situated Design(在地設計)專業,期間回到家鄉與祖輩一起生活,重新認識這片土地,觀察、記錄土地上發生的事物和生命,創作了短片《嘎原》,提名荷蘭 EKP Excellence in Research Award 2021、 展映于 Dutch Design Week、北京國際電影短片聯展、 釜山電影節 Rolling 花卷亞太線上青年影展等。
創作闡釋
我的家鄉蓋洋鄉位于福州(閩東)、三明(閩中)和泉州(閩南)地界交匯的群山之中。我用方言將它音譯為“嘎原”,以強調其區別于官方話語的本土性:不只是本土的人,更是本土的物種和生境。和世界上許多其他地區一樣,嘎原的山民們依賴著他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本土物種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著。人是在與本土物種交互的過程中,擁有了關于自然的本土記憶和知識,作為一個族群逐漸成為土地的一部分。我想用嘎原的漫畫故事呈現一種可再生的、資源自洽的真實鄉村生活。
獲選理由
以百科全書式的鄉村生活敘事,講述人與自然環境的共存,畫作中有豐富的細節,能夠非常準確地畫出當地的地貌、農業和風物,體現著“永續”的農業概念——多種生態結構并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間存續。漫畫作品有很強的表現力和豐沛的專業知識儲備。作品正契合當下年輕人想象山野生活的風潮,這種呈現在漫畫中的更原生態、回到現場的生活,能夠觸動年輕人在環保、能源與再生上做出改變。在實際創作中,希望對鄉間生活的描摹能更多地體現對能源的使用,與“再生”主題更直接地相關聯。
勾食
獨立漫畫作者。2019 年本科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實驗雕塑系,后于廣告公司任職動畫導演與分鏡師,現為央美實驗藝術與科技藝術學院的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圖像與符號語言研究。擅長圖像敘事、可再生材料手工、自然材料裝置,作品探討方向多為人與環境、自然演變過程中的視覺化呈現。
創作闡釋
陜西省的銅川市,因煤而生,因煤而市,也因煤而衰。曾有人說,那里下的雪都是黑色的,直到土地再也承受不住,人們才開始逐漸把煤礦關停,重新開始修復生態環境。土地受了傷,比人需要更長的時間愈合。而當我們向自然去索取什么的時候,總會付出相應的代價。我計劃通過各處停產的煤礦及周邊生活區人們的口述史,圍繞著廢棄煤礦及周邊地區,采用“寫生”式手法邊走邊畫,制作一部漫畫游記。
獲選理由
在生態、環保議題上有豐富的敘述經驗和多樣的過往作品,作品技巧純熟,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提案揭示了一個嚴峻的社會現象,看到能源轉型中煤炭和礦工的命運,注重創作與實踐相結,內容扎實豐富。但煤炭行業及工人應如何完成轉型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對創作者如何去把握提出了挑戰。希望作品能夠不只是展示社會問題,在回顧、反思過往的同時,也可以呈現可能的解決方案,被廢棄的煤礦如何完成土地的“再生”,被淘汰的勞動者如何完成個人命運的“再生”等等,這樣會更打動人。
華攸博
社會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者與實踐家;“INFINITE VALUE 創新思維事務所”創辦人。多年社會創新、社會企業、循環經濟和城鄉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和項目執行,具有豐富的田野調查、社區營造和策略規劃經驗,主要協助在地參與者發掘應對全球挑戰與問題的解決方法。同時,也作為一名文字工作者,在臺灣 “換日線平臺” 擔任專欄作家,以書寫、攝影、社會設計等方式來呈現社會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創作闡釋
氣候變化與每個人都有關,卻又與個體每日生活和消費選擇上有距離。因此,尋找個體行為和氣候變化之間的底層邏輯,并挖掘其價值是重要的命題,也是促成行為改變的關鍵。應對氣候變化意味著以不同的方式生活,與周圍世界互動,并與身邊的人談論。我希望“把自己作為方法”,從自己出發進行個體生活形態改變的實驗,并將辦理面向公眾的工作坊,與同行者共同挖掘個體與氣候變化的關系,將一組“個人”的行動、理解和方法經驗化,形成一份適合公眾閱讀的研究隨筆。
獲選理由
創作者對能源與環境領域有很長時間的專業 投入,且社會活動能力強。創作提案能以直接的方式為每個人提供一份具體的行動指南與生活建議,幫助我們更好地在生活中加入環保與“再生”的行動。過往研究的議題,如蘇格蘭的水源問題等,都有很吸引人的視角和切入點。相信作者的工作生活經驗能帶來一些全球化的視野,為項目提供更豐富的視角。
劉敏
前社會新聞記者,目前為自由撰稿人。長期關注野生動物保護問題,曾撰寫過山西華北豹保護、新疆雪豹保護、秦嶺大熊貓保護、臥龍大熊貓繁育問題、坦桑尼亞象牙盜獵案件等報道。也撰寫過北京柳絮泛濫原因、鄱陽湖水壩修建爭議等生態相關報道。
創作闡釋
今年 2 月,在香港參觀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時,我第一次聽說了「恢復生態學」這一概念:從香港僅剩不多的原生產地,采集這些原生植物的種子,把它們批量培育,再回到那些被破壞的野外環境中,重新栽種下來,做生態恢復。這種生態修復在大陸尚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比如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園,和西雙版納保護區的一些本地居民,正在做類似的工作。這種使用本土物種做森林修復的嘗試,是離普通中國人最近的生態故事。也是普通人面對氣候變化,能理解、能支持、能加入、也能傳播的有趣的現實案例。
獲選理由
創作者有豐富的寫作經驗和扎實的文字功底。過往作品體現出作者優秀的深入報道能力,直入問題核心,且行文語言平實、淺顯易懂,在專業話題上深入淺出,有能力將深度議題以合適的角度呈現在大眾面前。在創作提案中,作者已經展現出對科學知識的準確把握,對問題的描述已相對全面、完整。在后續創作中可以對這些問題做進一步思考:“恢復生態學”理念是否有相應機制支持;已經生長多年、逐漸“本土化”的植物,與曾經原生卻已經退出環境多年的植物,二者之間是何關系;原生植物的恢復對本地的生態和經濟會產生何種影響;“恢復生態學”和能源轉型之間有怎樣的具體聯系等。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