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濕地蛻變記
從污水橫流的萬畝果園,到一級保護動物棲息地,海珠濕地以十年生態保護建設探索之路,為大都市的人居環境提升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樣本。
廣州海珠濕地全景 ( 劉大偉/攝 )
在廣州市中心城區,有著總面積達 1100 公頃、全國特大城市中心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態綠核——海珠濕地。
這片濕地因“花”出圈。在這里,人們可徜徉于隨季節更替變換色彩、與廣州塔遙相呼應的田園花海;可漫步在充滿大自然氣息的親水棧道,與草木蟲魚一同感受、吟唱;或是趁日落黃昏之時,駐足觀看一場屬于鳥兒們的狂歡盛宴。
海珠濕地不僅有花。
2022年9月,在廣州濕地生態保護建設主題發布會上,廣州市海珠區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蔡瑩表示,近兩年連續發現兩個全球昆蟲新物種,均以“海珠”命名;以及9個中國新記錄物種,都是在中國首次發現并記錄。
作為特大城市的廣州,一直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從污水橫流的萬畝果園,到一級保護動物棲息地,海珠濕地以十年生態保護建設探索之路,為大都市的人居環境提升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樣本。
破局重生
“風吹紫荊樹,色與春庭暮”,每年春暖花開之時,石榴崗河兩岸長達3.2公里的宮粉紫荊花帶,就會形成蔚為壯觀的花海景觀。
在海珠濕地,隨處可見鮮艷花卉。濕地一期的花海隨著季節變換“主角”——萬壽菊、格桑花、百日草等等,不少市民游客喜歡在此定格花海與“新中軸線三件套”,留下一張張經典合影。
讓許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鳶飛魚躍的海珠濕地公園,曾經是污水橫流的萬畝果園。這里的農業生產活動最早可追溯至東漢時期;到明清時期,海珠先民憑借地理位置優勢——易于承接上游沖下的肥沃河泥,發展起較有特色的“果基魚塘”。
時針回撥至2010年廣州亞運會前夕。從2000年到2010年,隨著經濟發展,城市工業迅速擴張,萬畝果園周邊,紡織業、印染業等小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聚集,果園也不再是當地的主要收入來源。
在采訪中,廣州市海珠濕地科研宣傳教育中心負責人范存祥回憶:“當時的水環境、城市空氣質量都不是很樂觀。因此,很多農民離開了這塊土地,慢慢都去城市打工。”
周邊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讓萬畝果園經歷了大面積撂荒;與此同時,這塊區域未來應該如何改造,被納入城市規劃議題——位于萬畝果園的海珠湖地處城市中軸線上,單單發揮其作為水利設施調節周邊水系的功能,已無法滿足市民對它的需求和期望。
2012年,廣州決心治理和修復萬畝果園。
然而,當時的萬畝果園整體征地面積超過1萬畝,涉及8個村、1.1萬戶、3.4萬人,征地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很快,廣州決定毅然打破體制,在全國探索出一條新路——首次采用“只征不轉”方式,土地收歸國有,依然保留農用地性質,將萬畝果園修復成一座占地1100公頃的城央最大濕地公園。并通過實施《廣州市濕地保護規定》,專章設立海珠濕地保護特別規定,對海珠濕地實施永久性保護。
據蔡瑩介紹,當時政府一次性投入45億余元征地資金,共征地1.1萬多畝,將萬畝果園集體土地征收為國有。在做好充分的風險評估和基層宣傳工作后,僅用40多天,海珠區就完成了體量如此之大的征地簽約工作。這是海珠區歷史上涉及面積最大、涉及人數最多的一次征地,征地過程平穩順利。
征地后,海珠區對留用地統一進行產業規劃,引導村社利用濕地良好的生態效益發展高端產業;為被征地村民購買社保,保障他們的長遠生計;優先聘請村民在濕地從事果樹保育、維護管理等工作。這些舉措,不僅改善了周邊環境,還增加了村社集體和村民的收入,實現了共贏共享。
作為全國超大城市的廣州,執意放棄更大的商業開發價值,將一顆“綠心”鑲嵌于城市新中軸線上。
護綠先治水
萬畝果園的生態修復,首要任務在于改善水環境。
以土華涌為例,此地位于海珠區萬畝果園核心區,是海珠濕地二期、三期流域的主要河涌。此前,土華涌流域河涌沿線均未實施截污,周邊居民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大量排放,河床淤塞嚴重,造成河涌發黑發臭。
同時,大量違法建筑占據涌邊堤岸,涌面也停放著大量船只,這不僅嚴重破壞河岸景觀,而且縮窄了河涌的過流斷面。水體流動困難,使河涌水體難以得到有效置換,進而影響海珠濕地二期、三期的水質。
土華涌治理的第一個大動作是實施截污工程。面對迫切的治水形勢,土華涌截污支管工程被列為廣州市和海珠區2016年重點治水任務之一,從2015年10月開工,2016年底完成主體工程。該工程主要包括土華涌北岸東段截污工程、石榴崗河南岸沿線截污工程、土華涌沿線截污工程、東頭滘涌沿線截污工程、西頭涌沿線截污工程和青山圍農村污水治理工程6個子項工程,主要內容是新建污水管(渠)5152米,新建直立式堤岸1866米,新建生態堤岸997米,新建人工濕地1座。
通過污水收納處理,各類污水不再直接排入河涌,土華涌整體水質的提升立竿見影。
此外,針對土華涌沿線原有綠化帶遭到破壞、涌邊景觀效果不佳的問題,海珠區水務部門組織實施了土華涌沿線綠化的升級改造:營造微地形、鋪設草皮、種植宮粉紫荊、打造疏林草地景觀。新升級后的綠化景觀,為附近居民群眾提供了休閑的好環境。海珠區水務部門還采取遷移非法船只、清拆臨涌違建、整治排污口等措施治理土華涌。
截污工程的完工,顯著改善了土華村村民的生活,讓河涌兩岸重新成為市民休閑的重要場所,不少村民還劃著小船去對面萬畝果園照料果樹、菜田。
為徹底改善整體水環境,海珠區還采用水生態修復技術,對海珠濕地實施水生態治理,水草蟲螺齊上陣。主要措施有:種植常綠水下草皮、改良四季常綠矮型苦草、宮廷睡蓮、大薸及羽毛藻等,營造沉水植被及景觀植物系統;以食藻蟲引導水下生態修復;投放蘿卜螺、環棱螺、河蚌、虎斑、黑魚、鱖魚、青蝦苗等水生動物,形成生態水質凈化系統。
如今,這里形成了獨特的復合濕地生態系統。濕地內39條大小河涌縱橫交錯,每天的潮起潮落為濕地帶來了豐富的水源和能量物質,形成河流濕地、湖泊濕地、垛基果林濕地和稻田濕地等多種濕地類型,濕地資源豐富。
海珠濕地的斑嘴鴨一家
智慧化監測
在生態環境得到修復的基礎上,海珠濕地持續采用智慧化手段監測和保護環境。在生態監測基礎設施方面,海珠濕地配備固定監測站8座和智慧監測桿25處,監測項目涵蓋水、氣、聲及生物多樣性等。
“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有它合理的承受范圍和物種分布,采取不同方式進行定期監測,可以發現某一類種群是否在這個生態系統可接受范圍內。當外來入侵物種已繁衍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采取措施進行適當干預,以此使其回歸合理水平。”范存祥說。
對于科研機構來說,網格法和樣線法是他們完成日常監測最主要的手段。海珠濕地科研工作人員林志斌介紹:“每個月,我們的科研團隊都會用大概1-2天時間走樣線。每次都是固定樣線,這樣得出來的數據才方便對比。在走樣線的過程中,我們會通過望遠鏡或是相機對鳥類進行監測,如果發現鳥類受傷的情況,會幫它做一些簡單處理,之后再交給執法科,后續由執法科通知專業人員來處理。”
在此基礎上,濕地還會利用現代無人機結合傳統技術進行監測。“新技術與傳統技術是互補的,兩者結合,會讓調查整體更便捷、更準確、更快速、更全面。”林志斌說。
2020年1月,海珠濕地管理啟動“智慧濕地”項目建設。內容覆蓋整個海珠濕地,涉及智能導賞、智能安防、科研監測、生態修復、文旅文創、科普宣教等各個方面。海珠濕地,將成為全國首個全面智慧化、特色化和國際化的國家濕地公園。
在智慧濕地建成前,濕地管理有什么難度?林志斌表示:“以監測綠心湖為例,需要6-7人用1天的時間監測,分別取水樣、觀察魚類、觀察浮游生物等,效率不高。打造智慧濕地,能夠全面對濕地公園水文、氣象、空氣質量、動植物變化等進行跟蹤監測。通過長期監測,為有效保護濕地資源提供數據支撐,便于精準開展后續的生態修復工作。”
“十三五”期間,海珠濕地共開展生態監測項目26項,持續性的監測結果顯示,海珠濕地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環境指標逐年向好趨勢明顯。
“綠心”無價
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2021-2022年度昆蟲監測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海珠濕地的昆蟲種類為157科738種。2021年至2022年,海珠濕地相繼發現世界新物種“海珠斯螢葉甲”和“海珠琺軸甲”。
當談到新物種被發現背后所蘊含的意義時,范存祥說:“這不僅說明我們的監測手段先進了,也說明新物種的足跡已經擴大了。就像我們看到一只螢火蟲,它背后一定還存在一定數量的同類。”
范存祥表示,海珠濕地不僅有原來的果園,還有河流、海珠湖、庫塘型的小湖泊以及潮間帶,豐富的生態系統交織在一起,才會形成生物的多樣性。
如今,海珠濕地成為廣州新中軸線南段的“鳥兒天堂”。全球候鳥遷徙線路主要有8條,而海珠濕地就位于我國東部和中部2條遷徙路線的會合地、東北亞2條遷徙通道的途經停歇地。站在海珠湖的觀鳥長廊上,每天日暮時分,鷺鳥歸巢,可見千鳥紛飛。使用長廊上的望遠鏡,可以“近距離”地看到鳥兒們的性狀特征。
海珠濕地生態環境的提升,為大量鳥類提供重要的覓食停歇地和棲息繁衍地,尤其是海珠湖片區內豐富的魚蝦及昆蟲等生物資源,成功吸引了大批野生鳥類在此定居或停歇。
自2012年濕地建設以來,海珠濕地目前的鳥類種數從72種增加到187種,維管束植物從294種增加到835種,昆蟲種類從66種增加到738種,魚類從36種增加到60種,是全國超大城市中心區難得的魚鳥天堂。
海珠濕地盛開的菖蒲和荷花 ( 劉大偉/攝 )
近年來,海珠濕地不僅成為多樣生物的棲息地,也演變為匯聚發展新優勢的重要城市生態空間。
在海珠濕地周邊,老廠房、舊作坊轉變成一座座創意藝術園區,吸引了一批創新型、高附加值企業落戶。每逢周末,人們便從緊鄰的創意園區劃來一艘艘小船,愜意暢游海珠湖。
對于這片“綠心”的未來規劃,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所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胡峰在廣州濕地生態保護建設主題發布會上提到,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正在研究將海珠濕地納入廣州國家植物園體系,構建更高能級的生態系統。依托濕地,遷地保育南中國珍稀喬木,建立濕地植物“種源庫”,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園,讓海珠濕地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生態地標。
目前,海珠濕地憑借特殊而罕見的三角洲城市湖泊與河流濕地類型,已成功申報國家長期科研基地,未來將聚合周邊華南科研資源,構建海珠濕地科研生態圈,實現資源共享機制,打造濕地科研高地,形成產學研生態研究鏈,為探索粵港澳大灣區高密度城市群中城市生態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模式提供技術支撐。
轉載自:新華社報道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