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次疫情追蹤后發現:凡是不好好戴口罩的人都感染了
最近,上海再現新冠疫情。截至1月24日,上海共報告13例本地確診病例。而最早發現的病例,是1月21日確診的一例醫院外包后勤保障人員。
2021年1月21日0—24時,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6例。
病例1常住黃浦區。1月20日下午,在單位開展的新冠病毒核酸例行檢測中,發現檢測結果為陽性,該病例即被隔離留觀。1月21日凌晨,經市疾控中心復核檢測結果為陽性。經市級專家會診,結合臨床、影像學表現和實驗室核酸檢測結果,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病例2系病例1的鄰居,常住黃浦區。1月20日下午在單位開展的新冠病毒核酸例行檢測中,發現檢測結果為陽性,該病例即被隔離留觀。1月21日凌晨,經市疾控中心復核檢測結果為陽性。經市級專家會診,結合臨床、影像學表現和實驗室核酸檢測結果,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病例3系病例1的朋友,常住黃浦區。1月21日凌晨,作為病例1的密接者,經市疾控中心排查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該病例即被隔離留觀。經市級專家會診,結合臨床、影像學表現和實驗室核酸檢測結果,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病例4與病例2為親戚關系,常住黃浦區。作為病例2的密接者,經排查,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經市級專家會診,結合臨床、影像學表現和實驗室核酸檢測結果,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病例5系病例3的工作酒店住客,經排查,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經市級專家會診,結合臨床、影像學表現和實驗室核酸檢測結果,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病例6系病例3同事,工作地在黃浦區。作為病例3的密接者,經排查,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經市級專家會診,結合臨床、影像學表現和實驗室核酸檢測結果,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2021年1月22日0—24時,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例。
病例1、病例2為夫妻關系,系21日確診病例的父母,常住寶山區。作為確診病例密接者排查,22日市疾控核酸檢測均為陽性。經市級專家會診,結合臨床、影像學表現和實驗室核酸檢測結果,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病例3系21日確診病例的朋友,住在黃浦區酒店。作為確診病例密接者排查,22日市疾控核酸檢測為陽性。經市級專家會診,結合臨床、影像學表現和實驗室核酸檢測結果,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2021年1月23日0—24時,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例。
病例1常住黃浦區。與21日確診病例同住一小區,與其有可疑接觸史。綜合流行病學史、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測和影像學檢查結果等,診斷為確診病例。
病例2常住黃浦區,系21日確診病例的密接者(母子關系)。綜合流行病學史、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測和影像學檢查結果等,診斷為確診病例。
病例3常住黃浦區,系21日確診病例的密接者(同事關系)。綜合流行病學史、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測和影像學檢查結果等,診斷為確診病例。
2021年1月24日0—24時,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例。
該病例常住黃浦區,系21日確診病例的密接者(父子關系)。21日已被集中隔離觀察,期間出現癥狀。綜合流行病學史、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測和影像學檢查結果等,診斷為確診病例。
這次上海疫情,大家都好奇,到底是怎么傳染的?病毒又是來自哪里?目前,流行病學調查正在進行中。
不過從公開的病例信息中可以知道,后續的病例都彼此間有直接關系。
在1月24日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就透露了一點:
從這次還原路線和軌跡來看,凡是不好好戴口罩,不好好采取防護措施的人感染了。
“所以我們一直天天在念‘三件套、五還要’,只有你自己好好防護才能給自己穿上無形的防護服。”吳凡說。
什么是“三件套、五還要”?
三件套:佩戴口罩、社交距離、個人衛生。
五還要:口罩還要戴、社交距離還要留、咳嗽噴嚏還要遮、雙手還要經常洗、窗戶還要盡量開。
其實,也就是一直和大家強調的做好基本的防護。
1. 為什么要強調保持社交距離?
飛沫是新冠病毒主要的一個傳播途徑,飛沫傳播距離很短,一般在1-2米內,不會在空氣中長期漂浮。①
一般咳嗽,傳播的范圍1米左右,打噴嚏,會更遠一些;即便正常說話,也會有飛沫。所以,要保持人際交往的距離。②
2020年6月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的一篇研究就發現了距離與感染風險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
與感染者距離超過1米,被傳染幾率為2.6%。
與感染者距離1米內則可能高達12.8%。
與感染者距離2米距離可能更安全。③
這就是給大家建議1米社交距離的意義所在。而在1米距離內,就更要戴好口罩,比如乘坐地鐵較為擁擠的時候。
此外,咳嗽、打噴嚏時要遠離他人,或者用紙巾、手肘遮一下,也是這個道理。
2. 為什么還要佩戴好口罩?
2020年6月《柳葉刀》的研究中談到,處于風險環境中時,不戴口罩的感染幾率為17.4%,戴口罩后下降至3.1%,數據主要源于對家庭內部接觸以及病例接觸者的評估。③
畢竟,只要我們說話,就有飛沫;只要我們呼吸,就可能吸入飛沫。
2020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刊發了一篇飛沫拍攝實驗結果,當志愿者說出“Stay healthy”這個詞的時候,空氣中會產生大量的直徑為20~500微米的細小液滴。
說得越響亮時,空氣中產生的細小液滴越多。然而,用一塊有點濕的毛巾蓋住志愿者的嘴巴后,他們再說“Stay healthy”時,產生的細小液滴數量就降到了0。
這也提示了,佩戴口罩,就可以有效防護飛沫。
激光顯示出一個人說“Stayhealthy”時噴出的飛沫
鑒于現在大家在戴口罩方面都有所松懈,在2020年12月16日的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龐星火就提醒:
1. 從事醫療衛生、公共服務等高風險暴露人員應該正確佩戴口罩;
2.前往醫院就診人員、陪護探視人員、有發熱或患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者接觸其他人員以及外出時必須佩戴口罩;
3.在與他人1米內近距離接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電梯以及去往商場超市等人員密集封閉擁擠場所應佩戴口罩;
4.年老及體弱者、有慢性疾病患者外出時,建議佩戴口罩。
2. 為什么還要堅持好好洗手?
為什么要洗手?因為飛沫會附著在一些物體上,比如公共場所的門把手、個人的手機、鑰匙等。條件適合的情況下,新冠病毒會存活幾小時甚至幾天不等。
在2021年1月2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也談到“我們從去年就發現這樣的情況,很多暴露于冷鏈物品人員的感染,我們在冷鏈物品特別是進口冷鏈的一些海鮮產品上、外包裝上確實分離到了活病毒,證明了在污染環境物品表面的這些活病毒是可以導致人感染的,有一定的傳播性。”
而國與國之間的貨物運輸,往往要經歷幾天、幾個月時間,這也間接證明條件合適,病毒會一直存活。
當然,以上是一個比較特殊例子。但生活中如果你在不知不覺用手觸摸了被病毒污染的地方,接著又觸碰了眼口鼻,就可能造成傳染。由此來說,勤洗手,也是很有必要的。
日本TBS電視臺曾做過一個測試:一人帶“病毒”回家,2小時后一家7口6人被感染。
節目組使用特殊熒光涂料來模擬“病毒”,噴涂到男主人的手上,正常光線下肉眼看不到,進入全黑環境會發光。
而因為沒有回家洗手的習慣,在一家人的正常生活接觸之下,所有人的手、臉上都是熒光顏料。而只有奶奶沒有被“感染”。⑤
因為奶奶雖然有接觸,但一直在水池旁洗東西,相當于不停的無意識的洗手了。
早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很多防疫專家多次呼吁:“勤洗手很重要”!
當然,洗手也要洗對——“七步洗手”也是一直在宣傳的。
圖片來源:北京疾控
佩戴口罩、社交距離、洗手、通風!
你真的做到了嗎?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