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繪畫,感受自然的些微與宏大
小葉冷水花(《中國植物志》插圖)
曾孝濂繪
博物繪畫在上世紀初伴隨分類學從西方傳入中國,它隨著我們國家的生物資源普查研究工作的需求應運而生,它遵循自然規律,準確傳達大自然中客觀的視覺印象,記錄大自然中的生靈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博物繪畫除了能具象地詮釋理性的科學概念,用最直觀、規范的形象符號來和讀者進行信息交換,還能帶給我們視覺上美的享受,引發我們對自然萬物關系的思考。
牛角瓜(干熱河谷特有植物) 楊建昆繪
在自然觀察之前,我們瀏覽相關的博物畫,留下對某物種的視覺印象,在自然環境中尋找時就會事半功倍,因為博物畫提供給我們一個經過考證、相對準確的圖像文本,它所描述的對象是大自然中真實存在的記錄。
觀察中,我們的繪制過程除了記錄觀察信息數據,還能加深記憶,以博物畫的形式記錄自然易于整理、方便交流,特別是在多民族地區的相互交流。
蘑菇生態圖 楊建昆繪
長裙竹蓀 楊建昆繪
青少年人群正處在認識自然啟蒙階段,圖像會讓記憶更加深刻,加之博物畫的趣味性,更能拉近他們與自然的距離,從小養成細致體察的習慣,博物畫繪制的過程還能幫助陶冶情操。
博物畫與藝術繪畫
有人曾給博物繪畫、植物科學畫定義為實用美術,但這還不足以讓人們了解它的性質和功能。
博物繪畫與藝術繪畫不同在于:藝術繪畫給人們帶來感官上美的樂趣,藝術作品在模擬自然時,不同的藝術家往往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他們更在乎的是作品后面的隱意,利用畫筆來營造視覺沖擊力,試圖用它來構筑一個情節或情緒,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認知,把個人對自然的思想和觀點,甚至好惡灌輸給讀者,可以稱之為啟迪、引領大眾,也可以是為了市場需求刻意地迎合讀者。
藝術繪畫的目的在娛樂大眾,畫家在吸收自然界的信息以后會做出重新的演繹或表達。
獐 楊建昆繪
博物畫則不然,它通達、開放,以“誠”的態度對待自然,不帶有自身情緒,不強加于人,不影響他人對自然世界的判斷和認識。
起伏跌宕、姿態奇譎、風墻陣馬對于博物畫來說都不合時宜,它只能略帶適意、隨緣、任性的點綴。
博物畫以一種謙虛安靜的態度來認識和看待自然,對所有的物種一視同仁,不論是路邊默默無聞的小草,還是萬眾矚目、國色天香的玫瑰或牡丹,它們的待遇都是相同的。博物畫不似花卉畫、花鳥畫那樣利用一些手法重復刻意地表現一些明星植物。
松口蘑(高山特有食用菌) 楊建昆繪
當然,博物畫也不是單純地重復攝影機的功能,像一面鏡子原封不動地反射自然。
博物畫表現的不僅僅是眼前某物種,而是表達這個物種總體的形態特征,是經過創作者思維整理后呈現出的科學概念。
此外,博物畫還能把感官享受置于真知之上,它的任務就是記錄、敘事,傳播科學知識。博物繪畫能夠跨界讓藝術與科學彼此交融,彼此關照。
金錢豹 楊建昆繪
博物畫的科學基礎信息內涵很廣泛,要求表達準確,但不追求完整,其目的是給讀者提供最直接的基礎信息數據和一個大致的科學概念,畫作本身具備探索與發現的功能。
博物畫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價值,有其自身的獨立性,也可作為獨立的作品存在。藝術繪畫與博物繪畫在題材選擇、表達理念上均不同。
枯皮枝瑚菌 楊建昆繪
博物畫的內容
博物繪畫包含地形、地質、生物、人文等的描繪內容。動植物科學畫只是生物類博物畫中的一個子項。
大象楊建昆繪
博物繪畫可以是經過研究結論后的產出,也有在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中以記錄基礎信息數據的形式,描述、還原物種及其伴生植物的生態環境、地理環境等。
地衣(條衣、毛果啞鈴孢、粒芽班葉梅)
楊建昆繪
蘑菇生境楊建昆繪
云南冰島大雪山自然保護區景觀
楊建昆繪
博物畫繪制程序
以植物科學畫為例。
植物科學畫繪制程序分為標本采集和制作,文字描述,標本繪制等一系列過程。
植物樣本采集后,交由標本館制作成標本并入庫。科研人員從標本館倉庫提取標本,經過研究后決定需要繪制的物種,并給出文字描述,再將標本及文字描述交付繪畫人員。很多時候繪畫人員沒條件看到活體植物,他們僅憑植物干標本和研究人員的文字描述進行繪制,一些標本不完整(由于采集期或是其它原因),繪制中還需按照研究人員的文字描述推理出復原圖形補畫上去。
蜀葵(《云南植物志》插圖) 肖溶繪
很多時候,繪畫人員沒有條件看到活體植物,他們僅憑植物的干標本和研究人員的文字描述進行繪制。由于采集或其他原因,一些標本并不完整,在繪制中還需按照研究人員的文字描述推理出復原圖形,進行補畫。
華山松 曾孝濂繪
植物各器官繪畫練習
繪制植物科學畫必備工具
博物畫的使命
博物繪畫有傳承文化、普及科學知識的使命,它像一座橋梁,能讓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階層人群、不同語言的民族進行溝通。
一些文字難以構筑的圖像信息,博物繪畫能簡捷、明了地表現出來。
博物繪畫的受眾對象很廣,除了服務于專業人士也面向普通大眾,一些缺乏自然科學知識,不了解科學術語的大眾可以通過瀏覽博物繪畫,從感官上對自然有一個豐富的認識。
野豬 楊建昆繪
揚子鱷 楊建昆繪
鰱魚 楊建昆繪
蝮蛇 楊建昆繪
博物繪畫的受眾對象范圍很廣,它除了服務于專業人士,也面向普通大眾。
一些缺乏科學知識,不了解科學術語的讀者通過瀏覽博物繪畫,從感官上對自然有了豐富的認識。
蟲草生長示意圖 楊建昆繪
蟲草采集場景 楊建昆繪
蟲草 楊建昆繪
雖然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博物繪畫誕生的時間很短,但絲毫不會影響它的文化地位和價值。
尖葉原始觀音坐蓮 馮澄如繪于1922年
博物繪畫對人類文明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超乎常人想象的。它在科學研究、博物史方面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在藝術上的價值,就像一座橋梁,把正確的自然科學知識傳遞給大眾。
最后,再來欣賞一組彩繪植物科學畫。
龍膽(高山植物) 曾孝濂繪
勺蘭(高山植物) 曾孝濂繪
鳶尾 (高山植物) 曾孝濂繪
鳥巢 曾孝濂繪
杜鵑花(高山植物) 曾孝濂繪
長葉綠絨蒿(高山植物) 曾孝濂繪
本文作者
楊建昆
1959年生于云南昆明,就職于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級實驗師、博物畫畫家。
參與國內外書刊、雜志的繪圖工作有:《中國植物志》《MYCO TAX ON》《中國顏色本草圖鑒》《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云南植物志》《中國樹木志》《西藏植物志》《西藏苔蘚志》《云南山茶圖譜》《云南植物研究》《四川植物志》《植物分類學報》等50多部書志的繪圖工作。
撰寫有:《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造紙地圖》《云南民族生態繪畫》《中國手工紙文庫云南卷》《山語-紅河生態畫志》《漫步自然圣境》-西藏岡仁波齊植物篇等書。
設計并發行有:《傣族建筑》《百合花》特種郵票。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