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動物世界中的“社牛” 它竟然是超大型的羊
麝牛 是食草動物,因為雄性麝牛在交配季節時會散發強烈的氣味而得名。盡管像牛,但是許多方面都更像羊,可以說是一種超大型的野羊。是分布于北美洲北部、格陵蘭等北極地區,為分布最北的有蹄類動物。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牛科 Bovidae
亞科:羊亞科 Caprinae
屬:麝牛屬 Ovibos
種:麝牛 O. moschatus
麝牛體毛長,絨毛豐滿,為暗黑棕色,頸背至肩部有鬣毛,長逾30厘米,略有卷毛,下垂如披風。毛分成兩層,長毛下面還有一層厚絨毛,叫毛絲:
既堅韌,又柔軟,可擋住寒冷和潮氣,上層針毛可防雨、雪并耐磨。
麝牛軀干背部是鞍形的淺色毛。年齡愈大,白色區愈明顯。尾很短,隱在長毛下面。
四肢短而強壯,蹄子寬大開擴,蹄下生有白色的毛,能踏冰雪而不滑。有趣的是,它的左、右蹄并不對稱。
麝牛的足跡
麝牛的糞便(與羊的糞便很像)
雌、雄均有角,角基部扁厚,由正中均分,貼著頭骨向外側生長,兩角先向下彎曲,而后又向上挑起。
長度在60厘米左右,最長的紀錄是70.5厘米,雌角短小得多。
麝牛是生活在北極苔原的一個特有物種。在夏季,它傾向于潮濕低地的庇護,如河谷和湖邊;在冬天移動到較高的山坡、高原和積累深雪的地方,便于覓食。
它們比較耐饑渴,而且厚密的絨毛又能抵御北極-40~50℃的嚴寒。麝牛身上的絨毛又厚又密,足以抗御任何寒氣和濕氣,而外面的一層粗長毛又適于防御雨雪和大風。
因此麝牛是極不怕冷的動物,但都很怕熱。麝牛棲息于多巖荒蕪地方,群居性,主要吃草和灌木的枝條,冬季亦挖雪取食苔蘚類。
麝牛防御陣形示意圖
麝牛性勇敢,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退卻逃跑。當狼和熊等敵害出現時,一群麝牛立即形成防御陣形。
也會攻擊有潛在威脅的事物
夏季,麝牛主要以新鮮野草為食,從融化了的小溪、池塘、河流中飲水。冬季,麝牛僅吃少量雪,因消耗熱量才能將雪融化成水,這樣不僅可以滿足身體需要,而且可以降低能量的流失。據報道,由于麝牛保持能量的效率極高,所以它所需的食物僅占同樣大小的牛的1/6。
麝牛間的競爭
麝牛交配發生在7月和9月之間,雌獸孕期8至9個月,每年4月至6月產仔,每胎產1仔,偶生2仔,雌獸一般每兩年產1胎。
幼仔的成活率很低 ,由于時天氣很冷,夜比晝長,初生的幼仔往往因乳毛未干即被凍死。雌牛隔年才產下一頭幼仔,幼仔具有高度的早熟性,有著厚的毛皮,在出生后1 小時之內就能夠行走。
雄牛3-4年性成熟,雌牛要5-6年。壽命20-4年。
麝牛分布于加拿大,格陵蘭島,美國(阿拉斯加州),俄羅斯。
目前:北極地區有為數不多的幾個麝牛群,總數約7000多頭,已瀕于滅絕的邊緣。盡管格陵蘭島、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禁止捕獵麝牛,但仍有不少麝牛遭到瘋狂的捕殺。為了使這種動物能夠繁衍下去,許多國家不僅加強了必要的保護拯救措施,而且已在阿拉斯加、哈德遜灣東北部、格陵蘭島西部,甚至挪威北部等地,開始人工飼養麝牛。
歷史:1865年左右,阿拉斯加最后一頭麝牛被射殺。到20世紀初,加拿大和格陵蘭的麝牛也瀕臨滅絕。1902~1909年間,美國探險家、海軍少將彼利幾次率領探險隊向北極進軍,共射殺了約600頭麝牛做為食物,并通過出售麝牛毛皮獲得活動經費。
現代獵殺仍然在繼續
如果不是加拿大政府在1917年通過法律禁止捕殺麝牛的話,麝牛可能早已滅絕。1930年,美國國會提供資金,從格陵蘭運了34頭麝牛重新引進到阿拉斯加。在保護下,麝牛繁衍得非常快。在阿拉斯加大約已有3000頭麝牛,在全世界大約有8萬頭,已不再被認為是瀕危動物,某些地區甚至允許對其做限量的捕殺。
據出土的化石結合地球的歷史分析,麝牛曾是一種在北半球分布極廣的動物。遠在200多萬年以前,曾發生過巨大的更新世冰川運動,使氣候劇變,曾一直蔓延到中緯地區,而喜歡在冰雪中生活的麝牛亦隨之來到此地。在美國中部的肯塔基州曾發現其遺骨;在法國,石器時代的洞穴中不僅發現其化石,而且巖洞的壁畫和雕刻中也有其形象。石器時代結束時,麝牛便因大量捕殺而從歐亞大陸消失了。由于當時北美大陸尚無人類居住,麝牛才得以幸存。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