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韩免费影院-日韩免费专区-日韩男女-福利片国产-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物種庫
 
首頁 > 物種資訊 > 動物資訊

關于海南長臂猿的記錄,宋代古籍中便已出現!

媒體:海南日報  作者:劉婧姝   專業號:海南長臂猿 2023-02-08 14:09:50

海南長臂猿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有關它們的文字,在我國宋代的古籍中便已出現;500年前的海南方志,也有海南長臂猿的記載。而通過史前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已證實海南長臂猿在海南島上已經生存上萬年之久。

外界對海南長臂猿的發現和研究,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1898年的一張合影中甚至可能留下了它的第一張照片。

在海南長臂猿的生境得到改善和擴大、數量也在逐年增加的當下,回顧它們在歷史長河中的蹤影和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足跡,無疑可以幫助我們更多、更好地了解這一熱帶雨林生靈。

圖片

一對海南長臂猿母子。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01

500年方志猿跡可查

中外對海南長臂猿的關注和研究,可追溯歷史悠久。長期致力于海南島生態環境演變研究的專家顏家安,在其《海南島生態環境變遷研究》一書文中提到,他調查了1511年至1934年之間的29種海南方志,發現瓊州府、崖州、儋州等多種府志、州志、縣志均記載有猿,可見分布之廣,歷史之久。

除此之外,顏家安推測,黑長臂猿并非本土成員。晚更新世大理冰期來臨,全球變冷,海水結冰,海平面下降,海南島與大陸相連,喜熱畏寒的黑長臂猿通過陸橋遷徙到海南島生存繁衍。三亞落筆洞遺址發掘有海南黑長臂猿的下頜骨及其牙齒。說明黑長臂猿在本島的居住史有一萬年以上。

在明代之前的文獻中,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和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都提到猿。《嶺外代答》記載:“援(猿)有三種:金線者黃,玉面者黑,純黑者面亦黑。金線玉面皆難得。或云純黑者雄,金線者雌;又云雄能嘯,雌不能也。子能抱持其母,牢不可拆,人取之,射殺其母,取其子,子猶抱母皮不釋……援(猿)性不耐著地,著地輒瀉以死……登木好以兩臂攀枝上,不甚用足,終日累累然。”周去非所描述的“援”即長臂猿,范成大所記與周去非相近,但“援”寫作“猿”。

本島地方志中,海南長臂猿曾以“猨”“通臂猿”“烏猿”“石猿”等名稱出現,其中“猨”是“猿”的古稱,“通臂”形容猿之臂長,“石猿”指猿之小者,“烏猿”則因成年雄猿通體黑色而名之。這些五花八門的民間俗稱并不具備動物分類學意義,說明當時人們對這一物種的認識十分有限。

02

研究發端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

復旦大學生物系人類學教研組劉咸在其發表的論文《海南長臂猿的重新發現及其學名的鑒定》中寫到,1753年法國人杜阿也知道海南島有長臂猿的存在,他在《中國記》中寫道:“島上產一種黑猿,相貌像人,特征清晰,種群稀少;其它灰色種則很普通,狀貌陋。”英國人斯溫霍1870年所著的《中國哺乳動物名匯》也講到海南長臂猿,他自己沒有獲得標本,但說當地人知道得很詳細。

圖片

海南長臂猿。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1897年7月11日,英國人德圣克羅瓦購得一只幼小的雌性長臂猿。據說捕獲時才生下六個星期,但據后來研究,鑒定生下了六個月,大約是在1897年初生的,由德圣克羅瓦飼養約六年,然后運往英國,于1904年1月26日贈予倫敦動物園。后來波可克用其作觀察和科學試驗。1905年發表一篇相當長的報告,為后來研究長臂猿的重要文獻。1907年12月倫敦動物園又獲得一只雄性海南長臂猿,威爾希用它和白眉長臂猿、白手長臂猿、爪哇長臂猿和敏捷長臂猿作比較研究。

在一張攝于1898年9月海口的照片中,一只名叫Jacko的長臂猿十分顯眼。懷抱這只長臂猿的海口海關員工克魯斯出生在中國,一生基本沒有離開。據推測,這只長臂猿極可能是海南長臂猿,這張照片也極有可能是海南長臂猿最早的歷史照片。

前人的發現和研究都為后人進行海南長臂猿的系統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多方研究表明,海南長臂猿的系統研究發端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

1826年,美國動物學家理查德·哈倫將其命名為Hylobates concolor concolor(黑長臂猿指名亞種),模式標本產地不明,只指出可能產于中國海南或越南。

1892年,英國動物學家菲爾德·托馬斯根據來自海南的一件標本,將其首次定名為一個新種——Hylobates hainanus(海南長臂猿)。

但在此后長達100多年的時間里,海南長臂猿從被歸為西部黑冠長臂猿,到被置于東部黑冠長臂猿種下,再到被認為是來自東京地區黑冠長臂猿的一個亞種,其分類地位始終存在爭議。

圖片

帶幼崽的海南長臂猿通過人工繩橋穿越滑坡區域。(資料圖)

1934年春,時任中國科學社圖書館館長的劉咸參加了海南生物科學考察團,率人類學組深入中部山區進行調查。后來他在《海南長臂猿的重新發現及其學名的鑒定》一文中回憶,當時有向導談到了山中有長臂猿,翔實可信。不過那次他們沒有采得長臂猿標本。

20世紀上半葉,雖然有許多中外動物采集隊不斷到海南島進行調查,但均未發現海南長臂猿,直到1949年后才重新發現。1956年,復旦大學生物系與武漢大學生物系聯合組成“海南脊椎動物采集隊”到海南島進行調查研究,翌年4月14日在瓊中海拔800米的大山密林中發現小群長臂猿,采集隊采集到雌猿和幼猿各一只。

03

野外調查與考古發現意義不凡

1996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宿兵等人通過測定粒線體DNA控制區序列,確認海南長臂猿已進化為獨立種。這一結論在之后被多次證實,至此,海南長臂猿的“身份”終于獲得國際學術界廣泛認可。

圖片

雄性海南長臂猿扯開嗓子“領唱”。(資料圖)

在廣東省昆蟲研究所動物研究室徐龍輝、劉振河兩位專家所著的《壩王嶺上猿嘯鳴——海南長臂猿保護區考察報告》中,描述了長臂猿富有情趣的行為——啼叫。他表示,多年來在海南野生動物調查中,多次聽到森林中傳來群猿的合唱聲。先是猿群首領(成年雄性)領唱,“嗚喂—嗚喂—嗚喂……”,起初幾聲音短調低,繼之則音調逐漸加強加長,而至高亢尖利,約經十多聲領唱后,群猿便“哈哈哈”一齊加入啼鳴,音調短促連續,儼似狂歡。周如復此,長達一二十分鐘,叫聲清晰、嘹亮,數里以外尚能聞及。

廣東省曾經進行過兩次野生動物調查。1963年的野生動物調查只是開展對該物種的種群數量調查;1978年至1982年第二次廣東省的野生動物調查中,發現該物種的滅絕速度驚人,劉振河隨即呼吁在霸王嶺林業局建立海南長臂猿保護區。

1998年,海南省對霸王嶺保護區的長臂猿進行了一次全面、縝密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霸王嶺長臂猿的數量為4群19只。2003年底,原省林業局和香港嘉道理農場聯合進行了大規模的長臂猿調查,結果證明海南全島只有霸王嶺自然保護區殘存13只。2013年10月,專家團隊再次開展了海南長臂猿野外大調查顯示,區內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從2003年的13只增長到2013年的23只,10年間長臂猿數量增加了10只,平均每年凈增加1只,種群年均增長率為5.9%。近年來,霸王嶺保護區每年都進行一次較小規模的調查。2022年4月數據顯示,長臂猿共有5群36只,種群增長呈現良好的狀況,總體呈現穩定增長態勢。

圖片

正在進食的海南長臂猿。(資料圖)

此外,2006年5月至6月,由海南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昌江黎族自治縣博物館的考古人員組成考古隊,在七叉鎮境內的信沖洞內裂隙堆積和支洞發現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尤其重要的是發現了巨猿化石。根據地層和動物化石的特征,初步確定化石地點的地質時代為距今數十萬年的中更新世。該地點的絕對年代后經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電子自旋共振法測定,為距今40萬—60萬年前,由此證明60萬年前海南島與大陸是相連的。這是首次在我國海南發現巨猿化石,也是我國發現巨猿化石最南和海拔最低的地點。新的發現對探討我國巨猿的地史分布、演化和滅絕具有重要的意義。

雖說巨猿與長臂猿分屬于不同的目、科,但在某些方面已經極具相似性,巨猿化石的發現也為長臂猿的調查研究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訊息,具有參考價值。

原標題:

海南長臂猿的調查古已有之

猿史記錄

閱讀 192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