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為“鳥類大熊貓”黑頸鶴北遷護航
新華社昆明電(記者林碧鋒)3月以來,云貴高原氣溫逐漸回暖。這幾天,在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的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些黑頸鶴抓住北遷之前的時光,悠閑地在濕地里覓食、休憩。
黑頸鶴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國際公認的珍稀瀕危動物,被稱為“鳥類大熊貓”。大山包是中國黑頸鶴單位面積數量分布最多的保護區之一,也是黑頸鶴在云貴高原上重要的越冬棲息地和遷徙中轉站。
每年10月底,黑頸鶴都會飛到大山包越冬,次年3月陸續北遷返回繁殖地。
據云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最新監測,近期黑頸鶴陸續北遷,數量已從剛剛過去的越冬季穩定期的1900多只降至200多只。當地管護部門著力強化投食、巡護監測、救助等工作,為黑頸鶴北遷“保駕護航”。
大海子濕地是黑頸鶴在大山包保護區的主要越冬棲息地之一,也是鶴群較集中、密度最大的夜宿地、覓食地。進入北遷期以來,護鶴員加大投食力度,由平均1天1次增至1天2次。
保護區管護局工作人員鄭遠見說,在黑頸鶴北遷高峰期,保護區管護局安排專人值守,加大巡護監測力度,對受傷黑頸鶴及時提供救助。
鄭遠見介紹說,從近兩年監測結果看,大山包保護區的黑頸鶴種群數量逐年增加。“從家庭結構來看,我們發現黑頸鶴三口、四口之家比前幾年更多。”
當地村民長久以來把黑頸鶴叫“雁鵝”,視為吉祥鳥。一批村民響應政府號召成為志愿護鶴員,37歲的邵聰學便是其中之一。2016年開始護鶴的他,始終認為這是一件光榮的事。
“我們發自內心想把黑頸鶴保護好。”邵聰學說,“我隨時觀察它們有沒有受傷,如果有就要及時送往管護中心進行救護。”
近年來,大山包保護區積極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食源基地建設等管護措施,推動保護區生態環境穩步改善。目前,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項目實施面積已達1.1萬畝,有效改善了黑頸鶴越冬棲息環境;建成黑頸鶴食源基地3750畝,為黑頸鶴提供充足食源。
讓保護區管護局工作人員和當地村民們欣喜的是,近3年來,飛抵該保護區越冬棲息的黑頸鶴均保持在1500只以上,剛剛過去的越冬季高峰期達2260只,創造了保護區建立以來的最高紀錄。
“黑頸鶴的遷徙跟天氣、風速、風向都有關系,近期天氣晴好,適合黑頸鶴長途飛行北遷。”保護區管護局工程師吳太平介紹,黑頸鶴“大部隊”往年通常在3月中下旬完成北遷,少數幼鶴會多留一段時間,直至4月底或5月初。
吳太平說,接下來,我們將繼續開展濕地和草原修復工作,為下一個越冬季黑頸鶴到此營造更舒適的環境。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