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全身都是寶,溯源牡丹的藥用歷史發展歷程
談起來牡丹,人們的第一反應都是富貴吉祥、國色天香,周敦頤的《愛蓮說》中曾提到“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牡丹,自古便是富貴美滿、繁榮昌盛的象征。
不談顏值,牡丹的藥用價值也是極高的,自古便有“牡丹全身都是寶”的贊頌。在民間,牡丹根皮和牡丹葉是藥店常備的一味中藥,將士打仗受傷后也經常使用牡丹根皮研磨成粉后進行止血消炎。
【牡丹入藥最早的文字記載】
牡丹的藥用本草價值,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其中記載:“牡丹主寒熱,中風,瘛疭,痙,驚癇,邪氣,除癥堅,淤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創。”這本藥典,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
1972年在甘肅省武威縣發掘的東漢早期墓葬中,出土的漢代醫簡記載牡丹治療瘀血痛的處方:“口口瘀方:乾當歸二分,芎勞二分,牡丹二分,……”。
牡丹作為一味中藥,記載翔實功效明確,這些資料的存世,也足以證明這一觀點:牡丹不僅是觀賞植物,更是一種藥用價值極高的中藥。
【牡丹入藥的歷史發展】
到唐朝時期,牡丹憑借其美好的寓意與出眾的顏值,成為了皇室貴族的最愛,其藥用價值也得到了更大范圍內的利用和開發,并且“牡丹”這一稱謂代替“木芍藥”正式成為牡丹的名稱。
宋朝時期的《本草圖經》,又名《圖經本草》 ,也對牡丹做出了非常明確記載:“牡丹又名木芍藥,近世人多貴重,圃人欲其花之詭異,皆秋冬移植、培以糞土,至春盛開,其狀百變。故其根性殊失本真,藥中不可用, 其品絕無力也。”
歷經數千年的發展,現在的牡丹大多為觀賞性牡丹,其藥用價值不高,但是少數牡丹品種保留了傳統野生牡丹的藥用價值,如鳳丹牡丹和紫斑牡丹,可以稱得上“牡丹全身都是寶”。在當代牡丹產業高速蓬勃發展的今天,牡丹的價值更大了更大程度的開發與利用,其籽可榨油,花蕊制茶,根皮和花葉入藥,真正做到了一朵牡丹花、造福全人類。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