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和技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青島 ,2024年5月15日——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WWF)與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主辦,來自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海洋漁業處、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和青島市海洋生態研究會的各方代表參與的支持漁業可持續發展政策與技術的研討會在青島舉行,與會專家共同探討加強漁業管理的未來路徑。
WWF可持續藍色經濟項目總監張亦默在致辭中強調中國漁業在全球范圍內受到的關注,特別提到近日發表的《中法關于就生物多樣性與海洋加強合作的聯合聲明》,其中多條重點內容與近兩年來WWF在促進漁業發展的努力不約而同,這說明了WWF漁業項目的研究價值和意義,并表示WWF將繼續發揮國際溝通的橋梁作用,基于項目的實際研究成果向世界發聲,深化國際合作。
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于銘教授就中國如何應對《WTO漁業補貼協定》展開詳細報告。她結合近幾年中國漁業補貼改革和《WTO漁業補貼協定》提出的國際背景,介紹漁業補貼的內涵,國際規制體系和中國漁業補貼的變遷歷程,重點分析我國的漁業補貼系統并提出了具體改進建議。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漁船漁港處處長郭睿通過線上方式參與了會議,針對漁業補貼報告提出了專業意見,并補充了最新的動態信息。
青島市海洋生態研究會會長王松林介紹了近海漁業補貼綠色轉型研究進展。他通過大量實地考察案例和漁民反饋,對伏季休漁補貼和負責任漁業補貼的實施效果進行了介紹。王松林表示,為了完善漁業資源養護,需要進一步加強關鍵物種棲息海域的識別和保護,限制危害性強的漁具、加強船港監督管理。此外,他還提出了支持漁船白名單政策的出臺,鼓勵設立民間資金研發防兼捕漁具,調節市場方向和建設美麗漁村等建議。
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副院長劉陽教授在會上介紹了關于漁船作業研究的實踐探索。結合漁船軌跡的分析,可以識別漁業捕撈活動、預估產量,建立這一系統可以服務于政府相關部門,為未來漁業產業鏈體系的擴展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可持續漁業的管理需要緊密結合漁業產品的流通路線,會上專家們就非法的、不報告的、不受管制的捕撈活動的源頭行為控制、港口上岸監管、產品的可追溯電子標簽、漁業補貼的發展等展開積極討論并交換意見。
中國已在2023年向世界貿易組織遞交了《漁業補貼協定》議定書的接受書,也正積極研究加入《港口國措施協定》(PSMA)。在這些背景下,此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使得關心中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各方能夠充分交流管理策略和有益嘗試,也有助于總結中國的積極努力,并適時傳遞于世界舞臺。
如需聯系采訪事宜或了解更多信息,請發郵件至:news@wwfchina.org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