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韩免费影院-日韩免费专区-日韩男女-福利片国产-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物種庫
 
首頁 > 物種資訊 > 動物資訊

世界各國的著名動物 一 中國

媒體:動物世界  作者:小秋   專業號:錢佳弘 2024-02-06 11:46:12

米杜拉

?-2008年5月2日

圖片

1972年6月18日,斯里蘭卡總理西里瑪沃·班達拉奈克夫人代表斯里蘭卡兒童把一歲雄性斯里蘭卡象“米杜拉”贈送給中國兒童,“米杜拉”成為了中斯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征。

圖片

1972年6月18日,首都體育館,周恩來總理和斯里蘭卡總理西里瑪沃·班達拉奈克夫人共同出席贈象儀式。班達拉奈克夫人代表斯里蘭卡兒童,把珍貴的禮物-1頭1歲大的小象贈送給中國兒童,他就是米杜拉。“米杜拉”在僧伽羅語中是“朋友”的意思,是中斯兩國人民深厚友誼的象征,小象米杜拉因此一度名滿華夏。

圖片

“米杜拉”在北京動物園生活了7年,1979年被送往天津動物園。米杜拉自從來到中國后,從來沒有躺下休息過,正是因為如此,自從它的左蹄因外傷潰瘍化膿后,雖然動物園努力的醫治,但是始終不見好轉。到了2008年,就在中央電視臺《重訪》欄目《友誼的使者-小象米杜拉》節目即將制作完成時,從天津動物園傳來不幸的消息:2008年5月2日早晨,打掃衛生的飼養員看到從來不躺下睡覺的米杜拉終于躺下了,而且再也沒有站起來。

淇淇

-2002年7月14日

圖片

是人工飼養下生存最長的一只雄性白??豚。1980年1月11日在長江交接洞庭湖湖口處被捕獲,之后一直飼養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豚館。它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存活了22年185天,是人工飼養下生存最長的一頭白??豚。中國科學家對其做了許多科學研究,在白??豚的生物學、生態學、人工飼養、行為學、生物聲學、血液學、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其中對淇淇的生物聲學的研究,推翻了之前認為淡水豚類不能表達感情的觀點。

圖片

1980年1月11日,湖北省嘉魚縣的幾位漁民在長江交接洞庭湖湖口處城陵磯捕魚時發現了一頭白??豚擱淺在洞庭湖的淺水區。隨后他們用他們的漁船堵住淺水區的出口,再用鐵鉤把這頭白??豚從水中勾出。捕撈時這頭白??豚的頸背處被捕魚船上用來把捕魚網釣上船的大鐵鉤意外勾出了兩個直徑4厘米、深約8厘米、內部連通的大洞,以及多處擦傷。中科院的武漢水生研究所得知消息后,連夜地趕到了現場,并在次日早晨,花費了5小時50分鐘的時間,成功地用干運方式把那頭受傷的白??豚移到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內的池水中。當時測量出此豚的身軀長度為1.47米,身體體重36.5公斤,雄性,中科院的專家們估出它的年齡約為兩歲。

在捕撈回中科院后一星期內,其頸背處的傷口受到了嚴重的感染。中科院的專家與北京動物園和同濟醫院的專家一起,結合中西醫藥治療傷口,專門為該豚制作了一個背心用來給豚背傷口處敷上云南白藥。四個月后,其傷口愈合并且隨即康復。

白??豚恢復健康后不久,時任中科院水生所所長、中國著名魚類學家、中科院院士的伍獻文與時任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長的胡鴻釣教授給這頭白??豚起了個名字-“淇淇”。其含義為三,一則“淇”字代表著此豚的珍奇與稀奇;二則“淇”為三點水旁,適合給水生動物的起名使用;三則“淇”(qí)字與白鰭豚的“鰭”字音同。

從1992年開始,淇淇被飼養在一個封閉式,并帶有水循環過濾系統的圓形水泥池中。常年水溫控制在23至25攝氏度之間。這個水池直徑12米、深3.5米,內有三級0.8米寬的弧形臺階。池中心底部有五個圓形的排水孔,池壁周圍有6個進水孔。為了保證淇淇的健康并方便觀察,池水透明度保持大于3.5米。

來觀看淇淇的人們常把中科院水生所白??豚館稱作“白公館”。白公館就從此成為中科院的一大觀點。從此中科院開始了對白??豚的遷位保護研究與保護工作。

圖片

在人工飼養下的淇淇生活很有規律,每天的食量是大約10千克鮮魚。每天接受特定的訓練,每月體檢一次。

1996年4月,淇淇因內分泌失調并發感染急性肝炎和糖尿病。它的肝損傷導致它發高血脂、高血糖癥。經中外專家的一番救治才得轉危為安。1997年春,它又開始了短期的絕食,趙慶中等專家只好給它灌食魚漿。

2002年7月14日早晨6點多鐘,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員像以往一樣地去中科院水生所的白??豚館巡視,看到淇淇在水池中游動,沒有什么異常。前一天的工作記錄上記載:晚上喂食,進食正常。8:25分,當工作人員再次走進“白公館”時發現,淇淇躺在水下不動了。經過一番搶救后,未能救活,全世界唯一一頭人工飼養的白??豚就這樣去世了。死時淇淇的年齡約為25歲,體長2.07米,體重98.5kg。

其后,對淇淇進行了解剖,其死因確定為年老而死。內臟器官則進行冷藏保存,以供進一步的科學研究之用。

圖片

1980年中國郵電部為紀念捕獲淇淇,特地以它的形象發行了特種郵票。1992年成為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的吉祥物,并成為歷屆武漢國際渡江節的保護神。1996年中國銀行發行了5元紀念幣,1997年中國農業部把淇淇的形象定位中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標志。

盼盼

1985年-2016年12月28日

圖片

盼盼是來自寶興野外的一只雄性大熊貓,出生于1985年,半歲不到便被寶興蜂桶寨自然保護區收養。1991年盼盼與雌性大熊貓冬冬在臥龍配對產下了一對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雙胞胎幼仔白云和綠地。此后它還為永巴、佳佳、龍古等第一代來自野外的雌性大熊貓產下過子女,其后代數量已有100多個。2007年盼盼被借往溫州動物園展出,2008年又前往遵義動物園展出。2016年12月28日,盼盼因病于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離世。

巴斯

1980年-2017年9月13日

中國蜂桶寨自然保護區、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1984年-1984年)

中國福州動物園(1984年-1992年)

中國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1992年-2017年)

圖片

巴斯生于四川省寶興縣,1990年亞運會吉祥物“盼盼”的原型,一生創造了大熊貓史上多項第一。

巴斯的家鄉在四川省寶興縣,是野生雌性大熊貓。1984年2月22日,4歲的巴斯在覓食時落入巴斯溝大河邊(大河邊是個地名)巴斯河的冰冷河水中,被寶興縣永富鄉農村的女村民李興玉和10歲的侄兒石家明發現并救起。在送交給位于寶興的蜂桶寨自然保護區時,保護區工作人員要李興玉給這只大熊貓取名字,李興玉想到是在巴斯溝附近發現的,便取名為“巴斯”。在蜂桶寨自然保護區居住數月后,巴斯被送到臥龍的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后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調配,1984年5月6日,巴斯來到福建省福州市的福州動物園。1987年7月至1988年2月,巴斯應邀代表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赴美國圣地亞哥動物園訪問半年,觀眾須排隊5小時才能觀看巴斯3分鐘,共有250萬至300萬觀眾前來參觀。巴斯前往洛杉磯國際機場離開美國當天,沿途200余公里都是送別她的人。

圖片

1990年,應北京亞運會組委會邀請,巴斯成為本屆亞運會吉祥物“盼盼”的原型。

1998年,巴斯為異種克隆大熊貓捐獻體細胞,直到早期胚胎形成。

2001年,巴斯成為世界上第一只被確診患有高血壓的大熊貓。

2002年,巴斯患高血壓昏迷一周,經搶救蘇醒,脫離生命危險,最后掙扎著走出房間。

圖片

2002年,巴斯還接受了白內障摘除手術,成為世界上第一只接受白內障摘除手術的大熊貓。

2010年11月12日廣州亞運會開幕式直播中,巴斯在福州分會場亮相5分鐘,戴著黑框眼鏡看電視。

2010年,巴斯突發胰腺炎,經過8個晝夜的搶救,最終脫離生命危險。

2015年,以巴斯的經歷為題材制作的3D動畫短片《巴斯向世界人民問好》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播放。

2017年1月18日,巴斯獲頒“世界上現存最長壽圈養大熊貓”世界吉尼斯紀錄證書。

2017年6月初起,巴斯因肝硬化、腎衰竭、年老體弱,出現多種病癥,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福州總醫院的專家多次會診。為給無法進食的巴斯補充營養,工作人員通過手術在巴斯的頸靜脈安置了一個輸液管,巴斯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只接受該手術的大熊貓。

2017年9月13日,巴斯在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病逝,享年37歲。大批福州市民來到海峽熊貓世界悼念巴斯,甚至翻出當年“盼盼”的明信片、郵票、助威旗幟等紀念品擺放在獸舍隔離窗外。巴斯的遺體將作為標本安放在巴斯博物館,部分器官將用于科學研究。

包弟

圖片

包弟,是作家巴金養過的狗,因為巴金的回憶散文《小狗包弟》入選中學課文而為人熟知。

包弟是一只黃毛小狗,日本品種。第一任主人為瑞典人,有一個譯音為“斯包弟”的瑞典名字。瑞典主人離開中國時,將包弟送給巴金的朋友。1959年,巴金的朋友因為工作調動到北京,將包弟又送給了巴金。小狗包弟在巴金家生活了七年,為巴金一家所愛。

圖片

“那是一九五九年的事情。當時一位熟人給調到北京工作,要將全家遷去,想把他養的小狗送給我,因為我家里有一塊草地,適合養狗的條件。我答應了,我的兒子也很高興。狗來了,是一條日本種的黃毛小狗,干干凈凈,而且有一種本領:它有什么要求時就立起身子,把兩只前腳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這本領不是我那位朋友訓練出來的。它還有一位瑞典舊主人,關于他我毫無所知。他離開上海回國,把小狗送給接受房屋租賃權的人,小狗就歸了我的朋友。小狗來的時候有一個外國名字, 它的譯音是“斯包弟”。我們簡化了這個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太陽

圖片

太陽,是清代北洋水師將領鄧世昌的愛犬,甲午戰爭中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被擊沉,“太陽”與鄧世昌一起溺亡。因此在紀念鄧世昌的活動中,“太陽”的形象有時會伴隨鄧世昌的形象出現。

鄧世昌的曾侄孫鄧浩然聽長輩所說,“太陽”是鄧世昌從英國帶回來的,是一只大耳朵、又高又瘦的西洋犬。“太陽”很通人性,鄧世昌很喜歡,經常帶在身邊。

根據北洋水師美籍教官馬吉芬聽到的說法:致遠號被擊沉時,落水的鄧世昌本抓住了浮木,但落水的“太陽”也爬到鄧世昌身上求生,才導致鄧世昌溺水。但《中國歷史的側面Ⅱ》作者馮學榮認為,馬吉芬并未親眼目睹,而且與水手谷玉霖、陳學海聽到的說法不同,可信度不足。

故宮貓

圖片

故宮貓是一群居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貓,據傳有一部分可能是宮貓的后代、一部分是外來的流浪貓,還有一部分是游客夾帶進來的貓。故宮貓對防治老鼠破壞木質古建筑物有正面幫助,也被故宮工作人員視為“貓保安”,將它們當做同事。

宮廷御貓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代(甚至更早以前),當時的明故宮有豢養鳥獸的風氣,并專門設置貓兒房管理貓事,擇選品質上好的貓進貢宮中,宮中飼養的貓就稱為“宮貓”。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宮內有一只貓名喚“霜眉”,甚得皇帝喜愛。霜眉死后受封號“虬龍”,皇帝御旨將它葬在萬歲山(今景山公園),立“虬龍冢”碑以示紀念;另有一只得寵的獅貓,死后被御旨用金棺葬在萬壽山。清代皇帝愛好養獵犬,但后宮妃嬪也養貓作為消遣。

近年以來,故宮貓也吸引不少愛貓人士前來“擼貓”和“吸貓”,成為博物院的另類景點,造就“平安”、“白點兒”等網紅。故宮博物院參與制作的《我在故宮修文物》、《故宮100》和《上新了·故宮》中都能找到故宮貓穿插其中的鏡頭。

中中和華華

圖片

中中和華華分別出生于2017年11月27日與2017年12月5日,是兩只基因完全相同的食蟹獼猴。二者是由體細胞核移植克隆技術產生,相同的克隆技術也被用來產生克隆羊多利。中中和華華是由此技術克隆的首批靈長目生物。不同于此前克隆猴子的嘗試,克隆體的細胞核來自于胎兒細胞,而非胚胎細胞。

圖片

自首只克隆哺乳動物克隆羊多利在1996年以體細胞核移植克隆技術產生后,全球共有23種哺乳類動物被成功克隆,其中包括牛、貓、狗、馬、老鼠等。然而這項技術在靈長類動物上的嘗試尚未成功過,沒有任何一實驗體的在受孕母體內存活超過80天。

從流產的胎兒猴的成纖維細胞中提取出細胞核,并將之插入進移除細胞核后的卵細胞中。團隊用了兩種酶來消除在要被轉移入卵細胞中的原體細胞細胞核的表觀遺傳記憶。這一關鍵步驟使得研究者得以克服至今為止克隆靈長目動物的主要障礙。

羅斯林研究所科學家威廉·里奇在一份聲明中指出,盡管與當年他的團隊克隆“多利”的技術相似,但成功克隆猴的團隊在借助設備定位移除細胞核等技術細節方面有所更新,取得了成功的結果。

他們將21個這樣處理的卵細胞放入代孕母猴體內,其中有6只母猴成功受孕,2只最終生產出活的食蟹獼猴。兩只成功誕下的猴子被命名為中中和華華,其合稱“中華”是中國的代稱之一。

咪咪 (冰心的貓)

-1999年3月1日

圖片

咪咪是一只白貓,是中國女作家冰心所養的愛貓。咪咪有著黑色的尾巴,身上大多是白色的長毛,但不是純白,也有圓黑點在后腰,眼睛不是藍色的。

咪咪由冰心的小女兒吳青在1986年抱回家中,冰心非常喜愛咪咪,寫作時會讓咪咪在書桌坐著。若客人和記者同冰心合影,冰心一定要把咪咪抱著拍照。

冰心與夏衍因為同樣愛貓而成了交流經驗的貓友,夏公對貓咪顏色的愛好次序是“黃、黑、花、白”,冰心的愛好次序是“白、花、黑、黃”,夏衍曾借給冰心兩冊咸豐年間的線裝本《貓苑》。

圖片

咪咪死后被制成標本,放置于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市的冰心紀念館。

咪咪 (季羨林的貓)

圖片

咪咪,是中國學者季羨林養的白色波斯貓。季羨林在散文《老貓》、《咪咪》、《咪咪二世》里對它有所記錄。季羨林的這幾篇散文也被選入兒童讀物,也成為小學生的朗讀節目。

圖片

咪咪是一只長毛的混血波斯母貓,毛色雪白,在額頭上有一小片黑黃相間的花紋。1981年,咪咪由季羨林所撫養,性情膽小怕人。咪咪與季羨林當時養的另一只母貓“虎子”關系融洽,時常陪季羨林在北京大學的朗潤園散步。咪咪在季羨林家的第七年,疑似被人捉走而失蹤,幾天后回家,咪咪疑似被綁架者虐待而出現了隨意大小便的習慣,造成季羨林家的困擾。咪咪最終壽終正寢,季羨林出于對它的感情,又找了一只外形相似的波斯貓,取名“咪咪二世”。

咪咪 (貓站長)

圖片

咪咪是中國臺灣的一只貓,在2015年上任為貓空纜車動物園站的“貓站長”,因此出名。它于2016年正式退休。

咪咪最初只是一只流浪貓,在2009年隨著一群流浪貓流浪至貓空纜車動物園站附近,得到當地員工的照顧。后來其他貓陸續離開,只剩咪咪留下來,仍受到員工的持續照顧,如此持續六年。本來捷運公司并不容許流浪動物進入站內,但在2015年蘇迪勒臺風到來之際,還是破例讓咪咪進入站內避風雨。

2015年10月,由于動物園站員工擔心咪咪會走失或被他人抱走,便將其升格為該站的“貓站長”,并在它脖子上掛上識別證,相關的飼料費用全由員工承擔。有員工還為它設立了專屬的臉書粉絲專頁“貓站長的生活札記”。平時咪咪會在動物園站后方廣場一帶活動,與往來的旅客互動。咪咪的事跡經媒體報導而出名,吸引了不少游客專程前來看望它。在咪咪正式上任滿月之后,北捷特地為它舉辦了慶祝活動。

林旺

1917年10月29日-2003年2月26日

圖片

林旺是一頭曾于二次大戰期間在日軍、中國遠征軍中服役的緬甸籍戰象,后來隨著孫立人遷往臺灣省,安置在臺北市立動物園。它有大半生都是在動物園度過,無庸置疑的是當地最有人氣及名氣的動物,并且成為許多民眾兒時的共同回憶,大家都叫它“林旺爺爺”。

從2003年初開始林旺的左后腿因關節炎退化而變得疼痛無力,導致出現食欲下降跟排泄困難的狀況。2003年2月中旬開始,平時不愛下水的林旺,卻不時的浸泡在水池里,有時甚至會泡上一整天,可能是利用身體泡在水里的浮力減輕關節炎的疼痛。最后在2月26日凌晨被管理員發現安詳地側臥在水池邊去世,死因為突發性休克,享壽86歲。

圖片

以一般亞洲象平均70歲的壽命而言,林旺算是相當長壽的。林旺的一生,宛如一部臺灣近代史,見證了臺灣社會的變遷,更跨越了不同的世代,在人們的心中烙下難以抹滅的深刻記憶,因此林旺不單單只是一頭大象而已。

小花

1987年-2008年6月10日

圖片

小花是一只美洲豹,獲譽為香港動植物公園的鎮園之寶,也是香港最后一頭飼養的大型貓科動物。

小花于1987年出生于德國柏林一間動物園,兩年后送往香港動植物公園飼養,期間曾誕下兩頭小美洲虎。其后園方將美洲豹籠舍擴充四倍,并先后引入兩頭美洲豹。

隨著年紀漸長,小花身體機能衰退活動范圍漸小,除了有大肚腩,右后腳亦有毛病,雖然獸醫已悉心治療,但小花最終仍敵不過歲月,2008年6月11日,因年老體衰去世,終年21歲。由于園方考慮美洲豹需要更大生存空間,最后決定不再引入到港。小花離世,標志著香港繼荔園拆卸后,已再無場地飼養大型貓科動物。小花由園方委托中國內地制成標本,并于2009年3月于動植物公園教育及展覽中心內作永久展出。

豬堅強

圖片

豬堅強,又稱36娃兒、朱堅強,是一頭汶川大地震中被埋在廢墟下36天后奇跡生還的豬。

四川彭州市龍門山鎮團山村村民萬興明家的一頭重達150公斤的大肥豬憑借自身能量與吃黑木炭、飲雨水,于震后埋在廢墟下36天,于2008年6月17日被成都軍區某飛行學院的戰士挖出來時,尚生存。其體重只有50多公斤,減了三分之二,創造了一個生命的奇跡。于是很多市民及網友為之感動,呼吁不要宰殺它,讓它快樂地度過余生。

建川博物館用3008元將之買下,還捐了一萬元給豬主人恢復生產生活,博物館給這頭豬取小名為36娃兒,大名為豬堅強。博物館表示,豬堅強將在博物館度過余生。半年后,豬堅強的體重又回復,并增長到200公斤。亦有音樂人將它的事跡寫成了歌曲。成都草根劇組舉辦了以弘揚草根“豬堅強”精神的“草根豬堅強”春晚,得到了全國草根網友的熱捧,并由騰訊網進行了直播,反響強烈,成都草根草根劇組為豬堅強拍攝的MV在晚會上播出極大了震動了正處于金融危機的草根心理,為草根建立了戰勝金融危機的信心,成都草根劇組開展了為“豬堅強”頒發感動中國十大動物冠軍獎牌的儀式和“豬堅強大破金融危機”的活動,受到網友的好評。

沈虎 (搜救犬)

2006年-2019年9月29日

圖片

沈虎是一只中國的搜救犬,以其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搜救工作而知名。

沈虎2006年出生于沈陽警犬基地。為雄性德國牧羊犬,隸屬于南京市消防支隊。它最初被原先的訓導員稱作“小黑”,但后來和它感情很好的另一位訓導員沈鵬以自己的姓將它命名為“沈虎”。

圖片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爆發后,時年兩歲的沈虎在訓導員的帶領下進入災區搜救,總共救出了15名受困民眾,立下大功。但在搜救結束后沈虎因此體重下降了十幾斤,健康狀況也遽然下降。

汶川震災后,沈虎也陸續參與了許多災難的搜救工作,包括2013年雅安地震、2015年的浙江麗水山體滑坡事故、2012年在其中一次救援過程中它的腿還被碎石所傷并留下后遺癥。

2016年11月,由于自消防隊退役的沈鵬希望日后可以繼續照顧日漸衰老的沈虎,便向上級遞交申請書請求領養沈虎,該起事件隨即經各媒體轉載報導而成名,引發熱議,不少網友均表態支持讓沈鵬帶走沈虎。同年12月,南京市消防局司令部終破例同意讓沈鵬領養沈虎,南京消防支隊搜救犬中隊特為沈虎舉行了退伍儀式。

在退役后,沈虎隨著主人沈鵬居住于四川成都。2019年4月,沈虎發生中風,搶救許久才得以恢復。2019年9月29日深夜23點,它因突發胃扭轉而去世。

銀虎

2005年6月-2018年9月17日

圖片

銀虎是一只中國搜救犬,隸屬昆明市公安消防支隊搜救犬中隊,于2006年7月至2015年間服役。因在汶川大地震的搜救行動中立功,獲授“汶川抗震救災英雄犬”之稱號。

出生于2005年6月,雄性,屬昆明犬的“狼青”品種,其父親昆英是昆明市公安消防支隊搜救犬中隊首批引進的搜救犬之一,母親茜茜則為該中隊當時唯一一只繁殖母犬。訓導員楊晉給它取名為“銀虎”。

銀虎于2006年7月通過考核,正式開始服役,先后參與2009年昭通威信泥石流、2009年楚雄姚安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昭通巧家泥石流、2011年德宏盈江地震等多次救災行動。2008年汶川地震中,銀虎同其余六只搜救犬赴災區進行為期十天的搜救,在此間成功定位了206名被埋壓的民眾。

銀虎于2015年退役,在昆明消防搜救犬基地度過余生。多年來的救災工作給它留下不少傷痕,晚年時先后被診斷出患有肺心病、脊椎變形背部凸起、關節炎、骨質增生等疾病。2018年9月17日去世。

閱讀 579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