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滅殺”要不得 保護生物多樣性才安全
在內蒙古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的野生動植物救助站,管護員特古斯在飼喂馬鹿。 新華社發
【生態話題】
在《野生動物保護法》啟動修改之際,有媒體報道了一些法學專家的主張,其中一條建議為“對更容易引發公共衛生問題的動物(如刺猬、蝙蝠、穿山甲、蜈蚣、毒蛇等)可以考慮采取特殊保護措施,允許科研利用和生態滅殺,但嚴禁食用”。
這樣的“生態滅殺”論,出發點雖是善意,但可能引發的后果卻令人擔憂。對上述這些野生動物,采取特殊保護措施和嚴禁食用,很有必要,科研利用則應非常慎重和有限度,但“生態滅殺”是不可行的。我們應當尊重生態系統復雜的多樣性和平衡調控機制,片面地以人類為中心來區分哪些物種應該保護、哪些物種要針對性地進行“生態滅殺”,不但無法給人類帶來安全,還可能引發不可估量的生態災難。
病毒與野生動物乃至生態系統共生共存
談起病毒,人類唯恐避之不及。病毒在地球上廣泛存在,并深深地融入每一個生態系統,是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廣闊的海洋為例,微生物是海洋生態系統的基礎,病毒種群在其中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對陸地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而言,同樣如此。
研究顯示,野生動物攜帶多種病毒、寄生蟲和細菌,這些微生物與野生動物本身共同形成了一個個生態系統,并不斷地發生著基因突變,其中有生命力的得以存活。它們幾乎與寄主物種融為一體,有的為小害,有的為小益,有的則無益無害,這也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一種體現。
同理,野生動物對大自然而言同樣具有獨特的價值。以蛇類為例,它們既是獵捕者,又是被獵捕者,是食物鏈上不可或缺的環節,更是自然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為人類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如果將蛇從一個生態系統抹殺,那么一些人類疾病(例如萊姆病)的發病率會遠高于現在。然而,隨著人類活動擴張帶來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再加上大量捕殺行為,現在很多蛇類正在走向滅絕。
蝙蝠雖攜帶多種病毒,但在哺乳動物中卻是僅次于嚙齒目動物的第二大目,約70%的種群可以吃蟲。《美國科學院院報》的一項研究揭示,蝙蝠不僅能抑制害蟲數量、減少農作物損失,還間接地抑制了與害蟲相關的真菌以及真菌產生的有毒化合物。僅對于玉米這一種農作物而言,蝙蝠在全球貢獻的害蟲抑制價值可能就超過10億美元。在原始森林中,一些種類的蝙蝠還可以傳播植物種子,甚至扮演著授粉者的關鍵角色。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自然界,眾多動物身上都攜帶著各種各樣的病毒,人們甚至在亞洲豹貓和中國鼬獾身上也發現了新型高變異冠狀病毒,它們與野生動物共生共存。面對這樣的客觀自然現象,難道我們一概都要進行生態滅殺嗎?
錯誤對待野生動物帶來深刻教訓
生物多樣性代表著地球上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物種、遺傳資源和生態系統的豐富程度,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也是生態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志。然而,自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速度越來越快,現代人類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與地球過去發生的五次物種大滅絕不同,這次大滅絕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帶來的。
在大自然漫長的進化歷程中,每一個物種都在其所處的生態系統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由此保持著生態平衡。比如,一只粉紅椋鳥每天能捕食120~180只蝗蟲,鷹和狐貍是控制草原鼠類的天然獵手,一只黃鼬一生能消滅掉數萬只老鼠。大自然中的物種關系環環相扣,一旦人類基于自身喜好采取滅殺某些物種的行動,往往將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20世紀50年代,我國在“大躍進”中把麻雀當作“害鳥”捕殺,把華南虎當作“害獸”捕殺,由此產生的生態問題就是深刻的教訓。如今,有研究人員宣布“從穿山甲中分離出的毒株與新冠毒株相似度達99%”之后,就立即有專家建議對穿山甲進行生態滅殺——完全不顧全球僅存的八種穿山甲全已瀕臨滅絕,并都被列入聯合國《野生動植物瀕危物種貿易公約》的附錄Ⅰ。
就算沒有滅殺,人類對待野生動物的不當行為所帶來的后果同樣嚴重。研究顯示,人類70%的傳染病主要來自其他動物,目前已經發現人獸共患病100多種。引發這些疾病的病毒、細菌和寄生蟲正是在人們對野生動物的獵捕、宰殺、加工和食用過程中擴散傳播的。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認識到,食用野生動物不僅給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嚴峻挑戰,而且給公共健康帶來了巨大威脅。然而,仍有人對吃野味抱有幻想,認為通過檢驗檢疫手段就可以降低這類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傳染概率——殊不知,檢驗檢疫只能針對人類已知病毒進行防控,對于野生動物身上攜帶的大量未知病毒,檢驗檢疫也束手無策。
尊重生命共同體,從源頭上防控疫情
正如《孟子·離婁上》所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面對病毒與野生動物乃至自然界長期共生共存的客觀規律,我們不能將疫情的傳播歸罪于野生動物,更不應該打著保護生態的旗號,做違背自然生態規律的事情。
從近期出現的“生態滅殺”觀點,我們可以看到,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生物多樣性的科學普及與主流化任重道遠。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原則和目標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如何從源頭上防控野生動物可能帶來的傳染病疫情?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深入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生物安全的重要內容,應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的治理能力,尊重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破除基于人類中心主義的功利視角和慣性思維,把地球當作一個生命共同體來對待。
二是樹立行為邊界,建立禁食清單并嚴格依法監管,在全社會建立“不吃野生動物”的道德與行為規范。只要不去干涉野生動物,減少與其頻繁接觸,就會大大減少野生動物身上的病毒傳播到人類身上的機會。
三是劃定物理邊界,為野生動物留下充足的具有連通性的生存空間,包括劃定自然保護地、設立生態紅線、留下一些人類不去干擾的荒野等。要認識到,保護野生動物,給它們留下生存空間,其實就是保護人類的棲息地,保護人類自己。
四是確立法治保障。我國亟待制定一部《生物多樣性保護法》,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加強生態安全,確保生物多樣性保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五是加強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是確保人類未來糧食安全、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很多重要生態系統服務供給不可或缺的條件。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2019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全球范圍內,地方栽培植物和馴化動物的種類和品種正在消失,而這些多樣性的喪失破壞了許多農業系統對害蟲、病原體和氣候變化等威脅的抵御力,從而對全球糧食安全構成嚴重風險。因此,應將加強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維護我國生物安全的重要內容。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