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物學會科普大講堂第七、八期成功舉辦
第七期 麋鹿的故事
由中國動物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主辦、中國動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和國家動物博物館承辦的中國動物學會科普大講堂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里,成功舉辦了第七期和第八期。
“你拍一我拍一,北京是科學發現地;你拍二我拍二,麋鹿是我國大寶貝(兒)……”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主任、麋鹿苑博物館館長白加德研究員從一首朗朗上口的兒歌開始帶領大家走進了麋鹿的世界。
麋鹿是一種大型偶蹄目食草動物,俗稱四不像,其頭臉細長似馬、角多叉似鹿、頸長似駱駝(還有一種說法是蹄似牛)、尾端有黑毛似驢。麋鹿的體型高大,但是性情溫順、膽小怕人。公麋鹿的角很有特色,角枝向后分叉,角尖在同一水平面上,脫下的角倒置可立。
由于環境惡化等原因,麋鹿在我國曾一度絕跡。為了研究、保護這一物種,科學家在南海子建立了麋鹿自然保護區,并于1965年、1973年由英國重新引入。以遷地保護的形式為麋鹿提供了一個新家。經過了將近60年的繁育和陸續的國外引種,目前麋鹿已經在我國初步恢復了種群數量。
而麋鹿的野化放歸工作也初見成效,目前已經有數百只麋鹿被放歸到適合它們生存的生境中。麋鹿野外種群的穩定存在也標志著我們國家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已經從“種群復壯”“遷地種群保護”終于發展為“恢復野生種群”的終極階段。
這也是我們所有動物保護工作者和廣大動物愛好者所共同期待看到的場景——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由人類的破壞性建設階段逐漸發展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階段。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會有更多的愛好者投身到動物保護的事業中,也會有更多的野生動物能夠重新回歸自然。
第八期 北京本土物種摘略
來自北京市東城區青少年科技館的李兆楠老師給我們帶來了名為《北京本土物種摘略》的講座。
在簡略地介紹了目前動物分類體系和北京市的地形地貌后,李老師給我們系統地展示了北京的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種類及各自的特征。在所有展示的動物中,現場的小觀眾對于鳥類的喜愛程度是最高的。
鳥兒通常有著美麗的外形和清脆好聽的鳴叫聲,現場很多小愛好者和他們的父母也都有著豐富野外觀鳥的經驗,說起對于鳥類的了解,很多小朋友豐富的知識讓李老師都贊嘆不已。
哺乳動物也獲得了很高的關注。在李老師展示的照片中,無論是在野外比較常見的刺猬、松鼠和花鼠,還是少見的鼯鼠和豹貓,都能引發小觀眾的歡呼。作為動物愛好者,他們對這些獸類都非常了解,很多小朋友還親手拍到過它們在野外活動的影像。
談到人和動物的關系時,李老師講述了一段插曲:他的學生在野外發現了一條色彩斑斕卻已被打傷至死的玉斑錦蛇。玉錦斑蛇又被人稱作美女蛇,無毒無害,因為具有很高的觀賞性,慢慢成為很多喜歡養寵物愛好者的目標,目前被大量捕殺,數量慢慢減少。李老師得知后讓學生將蛇帶回來,把這條蛇制作成了標本,特意沒有處理被打傷的傷口,希望以此來警示人們:表達對野生動物喜愛的最好方式,不是據為己有,而是把它們留在野外的棲息地。
在講座中,李兆楠老師還給我們介紹了北京地區的特色植物以及各種有趣的無脊椎動物。豐富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讓現場的觀眾大呼過癮,我們也不禁驚嘆,原來這么多美麗的生靈就生活在我們周圍。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