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種云南肉豆蔻
云南肉豆蔻,學名:Myristica yunnanensis Y. H. Li
科名:肉豆蔻科 Myristicaceae
保護等級:Ⅲ
現狀:瀕危種。云南肉豆蔻是1976年發現的一個新種,為我國大陸本屬植物唯一的代表種,僅見于云南南部極小的四個分布點上,其中兩個分布點的植株已經消失,另兩個分布點雖已劃為自然保護區,但該自然保護區周圍均已遭到強度破壞,林內生境逐漸改變,僅存零散的大小20余株已生長不良,結果植株稀少,結實不多,天然成苗較差,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將有絕滅的危險。
保護措施:在自然保護區內的植株須加強保護,促進天然更新。除現有少量植株不得任意破壞外,開展引種繁殖和栽培試驗,保存這一重要的資源。
常綠喬木,高15-30米,胸徑30-70厘米,樹干基部具少量氣根;樹皮灰褐色。葉互生,堅紙質,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長24-38(-45)厘米,寬8-14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至近圓形,上面暗綠色,有光澤,下面銹褐色,具星狀短柔毛,側脈20-32對;葉柄長2.2-3.5厘米。花單性,異株;雄花序腋生,2-3歧假傘形排列,長2.5-4厘米,密被銹色絨毛;雄花壺形,花被裂片3,三角狀卵形;小苞片著生于花被基部,緊包雄花,脫落后留有明顯的疤痕;雄蕊7-10,合生成柱狀,花藥背面緊貼于雄蕊柱。果序通常著生于落葉腋部,序軸粗壯,密被銹色絨毛,著果1-3個。漿果橢圓形,先端具偏斜的小突尖,基部具環狀花被痕,長4-5.5厘米,直徑約3厘米,外面密被具節的綿毛,2瓣裂;果柄長約6厘米;假種皮成熟時深紅色,成條裂狀,種子卵狀橢圓形,種皮薄,易裂。花期12月至翌年1月,果期3-5月。
分布于低山潮濕的溝谷雨林中。所在地區的氣候特點為全年中干(11-4月)濕(5-10月)季交替分明,干季有霧,大氣濕度可以補差水分不足,年平均溫21℃,極端最低溫不下2℃,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土壤為三迭紀紫色砂頁巖構成的磚紅壤,pH值4.5-5.5。本種在林中大樹極少,中下層小喬木、幼樹、幼苗常可見到。
分布:云南南部西雙版納勐臘
繁殖方式:種子繁殖或移栽幼苗
保護價值:云南肉豆蔻在我國大陸為屬的分布新記錄和新發現的種,它代表著古熱帶植物的區系成分,這一發現進一步證明我國云南南部植物區系與熱帶東南亞植物區系的密切關系,為研究我國熱帶植物區系提供了依據和增加了新的成分。種子含肉豆蔻酸達66.79{bf},可作工業油料。
來源:植物之家——植物百科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