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普| 科學技術助力螢火蟲研究
長曝光下的P.carolinus螢火蟲,帶狀閃光清晰可見。照片拍攝于美國大煙山國家公園。© Peleg Lab at CU Boulder
小時候,我們總希望黃昏快點到來。暮色之下,我們聚精會神,捕捉隨時可能出現的黃色閃光,也就是我們口中的螢火蟲。螢火蟲在前面飛,我們就在后面追,試圖記住最后亮光出現的地方,這是夏天獨有的儀式感。
世界上有2000多種螢火蟲。在許多地方,人們在自家后院便可享受螢火蟲生物發光帶來的自然奇觀。
但或許你已經意識到,周圍的螢火蟲數量在不斷減少,甚至再也不見它們的蹤影。這是因為愈發嚴重的光污染及其他原因威脅著螢火蟲的生存,導致它們正在慢慢消失。
現在有一個項目,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螢火蟲的交流方式。
同步性
項目負責人Orit Peleg并不是昆蟲學家,一開始學的是計算機科學和物理學。但對她來說,研究螢火蟲也并不是完全轉變了研究方向。
Peleg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德分校生物前沿研究所的助理教授,她說:“我對動物行為一直很感興趣,我會使用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的方法,來更好地理解動物行為。在螢火蟲研究中,就是要探究它們在密集群體中的交流模式。”
追蹤單個螢火蟲的抽象圖。© Peleg Lab at CU Boulder
螢火蟲腹部有一個叫做“燈籠”的發光器官,能通過生化反應發光,螢火蟲利用發光來相互交流。每種螢火蟲都有自己的反應模式。發光模式的交流用途多樣,經常是用于雄性和雌性在交配季節的交流。
Peleg說:“我們正在將已知的計算機語言,應用在螢火蟲交流的研究上。”
這些閃光單獨看是非常簡單的,但在密集群體中,破譯閃光模式則變得更加復雜。有的螢火蟲會同步閃光。
在這些群體中,個體的閃光模式甚至在自己的種類中都是獨一無二的。要追蹤這些單獨的個體,可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一片螢火蟲的閃光,看起來非常和諧,可以說是世界上偉大的自然奇觀之一。
這種聚集現象令人嘆為觀止,但也給研究人員帶來了艱難的挑戰,追蹤一只螢火蟲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Peleg表示:“在密集群體中追蹤單個螢火蟲,很容易跟丟。所以,我們開發了簡單易用的螢火蟲行為記錄方法,就像現成的GoPro相機一樣。”
Peleg利用成對GoPro相機,構建立體聲環境。捕捉到的圖像可供研究人員分析。Peleg也因其在螢火蟲交流方面的研究獲得了科特雷爾(Cottrell)學者獎。領獎時,她表示,現場和虛擬現實技術不斷發展,讓科學家們如虎添翼,更進一步探究信號設計策略及其廣播和處理等深層問題。
技術問題已經取得突破。但問題是,美國各地都有螢火蟲同步閃爍現象,且每年閃光時間段相對較短,Peleg不可能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收集數據,因而數據集建立成了另一個挑戰。
Peleg表示,因為螢火蟲分布廣泛,數據收集難度大,我們認為可以動員大眾,釋放群眾的潛力,所以我們正在招募記錄志愿者,為我們的研究工作助力。
Peleg說:“大多數螢火蟲種類都缺乏足夠的數據,我們甚至對本區域的螢火蟲物種都知之甚少。”
了解螢火蟲的交流方式有多種科學應用,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螢火蟲本身,而且這些夏季歡樂記憶的重要標志也需要我們的幫助。
單臺攝像機的視角下(A),自然棲息地(山脊)的螢火蟲閃光,以及三維重建后的視圖(B)。三維視圖中,群體向上的曲率表明,螢火蟲緊隨陡峭的地形活動。該圖是2021年Science Advances論文中圖1的一部分。© Peleg Lab at CU Boulder
危機四伏
西思學會(Xerces Society)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表的報告顯示,螢火蟲面臨最大的威脅之一是燈光。在美國,真正黑暗的天空變得非常罕見,阻礙了螢火蟲的交流,由于其種群絕大多數均為夜行,光污染會導致他們的閃光無法吸引伴侶或是威懾捕食者。
Peleg解釋稱:“螢火蟲閃光和背景之間的對比使螢火蟲更難解讀信號,降低了繁殖成功率。”
棲息地破壞和農藥是另外的威脅。螢火蟲會在地下度過幼蟲的大部分時間,在這個階段,幼蟲會非常脆弱,而土地開發和農藥過量使用會悄無聲息地消滅整個群體。
另外,氣候變化也會導致棲息地破壞,帶來諸多變化。Peleg表示,適宜螢火蟲生存的溫度和濕度范圍非常狹窄,所以全球變暖可能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長曝光下的P.carolinus螢火蟲,帶狀閃光清晰可見。© Peleg Lab at CU Boulder
許多人認為自己很熟悉螢火蟲,但是未知的東西還有很多。Peleg指出,就算是自己周圍的螢火蟲,信息也可能非常匱乏。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