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動物的距離
最近總不安寧,貿易戰打得正酣,又是香港暴亂、中東緊張局勢、印巴關系等。當然還有另外一些問題,美國的槍擊案、全球的氣候異常、股市的動蕩、臺風襲擊下的一片汪洋。相比之下,生物多樣性問題、自然保護地問題、國家公園問題、環保督察問題等似乎要簡單一些。甚至還有一些“好消息”的出現,鼓舞著生物多樣性保護者的士氣。
東北的老虎大搖大擺地走上高等級公路,西南的大象沖進村莊毀壞房屋和車輛,河北的華北豹沖進羊圈咬羊,黔靈山的獼猴在大街上自由地游蕩。不僅證明了這些物種仍然存在,似乎還證明了人與自然已經開始“和諧”。然而,這正是值得擔憂的,不管是人還是野生動物都正在突破底線,突破人與動物本來應該擁有的距離。
人也好,野生動物也好,各自有各自的天地,各自有各自的生態位。人作為一種雜食動物,就是要吃各種動物和植物,就像熊也會吃各種動植物,老虎獅子要吃肉,而斑馬羚羊要吃草,這些都是天經地義的。因為長期的自然選擇與進化,讓每一個現生的物種在自然中都有它當有的地位。如果某物種沒有了生存的空間和地位,而又沒有辦法融入另一環境,它就注定要滅亡。
問題是人作為一種智慧動物,不僅有了極高的社會性,而且還學會了使用和創造工具。人類可以利用工具占領生態系統中的任何環節,也可以打破生態系統中的諸多規律。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工具發展日新月異,借助工具控制了更多的資源,也消耗了更多的資源,造成整個自然界的資源短缺,甚至快速枯竭。環境改變的速度變得異常迅速,許多的物種還來不及適應和變異,只能走向滅絕。各種沖突出現,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人與其它物種之間的競爭,物種與物種之間的競爭,使整個地球變得火熱,各種物質能量之間變得快速運轉和消耗,整個環境向危機方向發展。
大熊貓可以在肉食短缺的情況下,向植食性進化,盡管今天依然保存有許多肉食動物的特征,但也擁有了許多植食動物的特征。因為它能有一個上萬年、甚至幾萬年的適應和變異的過程。
華南虎沒有那么幸運,本來是森林之王,卻在生境割裂和食物短缺的情況下,不得不向村莊逼近、向人逼近,于是臭名昭著,成了“害獸”,成了被消滅的對像。其實有一點是肯定的,即使當年沒有國家號召的“打虎除害”,華南虎也注定要滅亡,因為沒有給它留下存留的空間,它不得不與人相處在同一競爭領域。
今天的穿山甲也面臨著當年華南虎同樣的命運,只不過當年華南虎餓極了會用它強大的牙齒殺人,最后引起公憤,引來滅頂之災。而穿山甲沒有牙齒,不會攻擊,只會一味地逃避,但它要吃東西,而且吃的是螞蟻和白蟻,如今的殺蟲劑、除草劑正在將這些小昆蟲趕盡殺絕。不用引起敵視,到處找食的“弱勢群體”就因為披著一身藥片和所謂的美味而被人類捕食。即使逃過了捕食,也難逃農藥在體內的累積,難逃繁殖出現問題。
這些都不是個案,而今對于物種的傷害其實普遍存在,只是方式和表現不同而已。人們今天已經開始感覺到不是工具就能解決所有的生態問題,大自然應該有它特別的秩序。今天的種種保護的表現,其實是想讓人類能更多時間地擁有生存的環境,能更好地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生存繁衍。
我們必須反思,在人與動物之間究竟需要一種什么樣的關系?人與人之間都需要一定的距離,人與動物之間更應該存在一定的距離。人對動物要有一定的怕懼,動物對人也一樣需要一定的怕懼。于是在人類為自己建設公路時是否可以多采用一些橋梁或隧道,留下更多的“野”的環境?人們在生產生活時是否可以讓其它一些動物也有它們自己的空間,讓肉食動物也有它們的肉食來源?是否可以不用去刻意為動物們投食,使它變得對人類過多的依賴?我們今天的一些“好意”,有可能就是動物滅絕的途徑。
最好的保護不是要去干預,而是不去打擾,保持一定的距離,保留一定的空間。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