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農業的神奇
中國是一個農業種養殖歷史悠久的國家,是農業文明締造了燦爛的傳統文化。世界上的科學家都驚嘆,中國經歷了近3000年的農業文明,土地不斷地種植農作物,土地肥力卻沒有枯竭,也從來沒有出現過糞便和垃圾堆積如山。相反,通過農業種植過的土地越種越肥,從生土變成熟土,產出率更高。也正是這一點,使得中國的農業文明一直得以傳承。
如今五十歲以上的人都應該記得,小時候上學,放了假還有積肥任務,即要收集動物散落的糞便,交到集體,用于種植糧食。但到了今天,曾經的積肥活動沒有了,化肥充斥在各個角落。只是土地越來越板結,地力退化,在短短的40年時間里,土地退化,肥力僅為之前的二分之一不到。種出來的蔬菜和糧食都不如曾經的味道。另一方面,垃圾成堆,臭氣熏天。既要花費錢去購買化肥,也要花費錢去處理垃圾和糞便。
于是,農業科學家們想到了測土配方施肥,將所要種植的土地進行檢測,然后根據所種的作物需求,進行定點定量投放。咋一看是多么的科學啊,但是,卻忽略了一個問題:測土配方施肥能做到的僅僅是幾個主要指標,與土壤中各種因素的比例相比,太少了。對植物的生長需求也不盡知曉,也只是少數幾個指標。不如桔桿還田、農家肥來得那么全面。當然種出的水果、蔬菜、糧食等品質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農村出現一種現象:種來自己吃的糧食、蔬菜與種來賣的是分兩種方法種的,自己吃的基本上都是使用農家肥。
通過幾十年的實踐,其實農民也知道了這個道理。在江口縣的江西村一個寨子有些農民還算了一筆帳:用化肥種地雖然很方便,減少了勞動力,但因容易生蟲成病,必須使用各種農藥,花費下來也不少。用農家肥種地,勞動力需要多一些,但莊稼不容易生蟲成病,很少需要使用農藥,最后的收益差不多。
即使農民有了一些對農家肥作用的認識,有時候也不得不放棄農家肥的使用。新農村建設,改廁改圈改廚,讓群眾無農家肥可用。集中養殖,特別是工廠化養殖,讓需要肥料的地方沒有肥料可用,而大量的糞尿等農家肥得不到利用,反而成為污染源,需要花錢去治理。
美麗鄉村更讓養殖業消失,有些農村也搞起了無豬村、無牛村和無雞村,為的是不讓這些牲畜拉屎污染了環境。特別是一些異地移民搬遷后,集中安置地距原來的耕作地很遠,長距離運輸讓農民使用農家肥的成本增加了不少,或是因環境衛生而使得用農家肥變得不可能,逐漸放棄農家肥。
大自然有神奇的力量,如果不在一定的范圍內過分,人們的生活垃圾完全可以變廢為寶,作為肥料被利用。但如果強行改變了耕作方式,化肥、農藥成了污染源,糞便垃圾也成了污染源。草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有時候在想,究竟是越現代越好,還是適當保留一些傳統,適可而止地改進好呢?短時間是得不到正確答案的,不是嗎?許多生態問題都是十幾年、幾十年后才逐步顯現。但是,一旦顯現出來了,就難以改變,甚至是不可逆。正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地球病了,生態病了,更是如此。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