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道|探秘亞洲象社區人象沖突和解之道
2021年引發世界矚目的亞洲象北遷事件,讓無數公眾關注到了亞洲象這一物種。
我國目前有300頭左右野生亞洲象,其中,在云南西雙版納棲息的亞洲象種群超過全國的2/3。亞洲象作為“環境工程師”,維持著棲息地環境和生態平衡。然而,在與亞洲象分布區域高度重疊的周邊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和出行安全受到不同程度影響,人象矛盾突出。
啟動儀式上捐贈蜂箱
為幫助當地緩解人象沖突和保護亞洲象種群,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分別于2020年、2021年聯合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保護基金會及當地政府和商業機構,在亞洲象活動頻繁的西雙版納倒淌箐、南滿河村啟動了“減碳護象”社區綜合發展項目。項目把賦能居民與養蜂、膠林替代種植等相結合,讓居民提升技能和收入的同時,減少他們在周圍森林中的活動,從而減少人象沖突,提升居民的自主發展能力。
空格六隊村民展示剛領的蜂箱 (安璐 攝)
2023年12月18日,云南第三個“減碳護象”項目社區在西雙版納大渡崗鄉空格六隊啟動。中國綠色時報記者深入各項目村,探秘亞洲象社區人與象的和諧共生之道。
一個年輕小伙的幸福生活
王少寬是倒淌箐村的一個“90后”小伙,他家是村里“減碳護象”項目成功實踐的典型代表,深度參與了養蜂、光伏發電并網和生態友好果園等社區發展項目。
以前王少寬家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自家的橡膠林。2020年之后,王少寬向項目專家學習了養蜂技術。年輕人愛琢磨,在項目專家的引導下,王少寬通過上網自學,掌握了養蜂技術中最難的育王和分蜂技術。因產量高、技術好,王少寬也被村里評為上一屆的“養蜂王”。
“養蜂最重要的是季節和衛生。了解什么季節需要飼喂,還要保證蜂箱附近的衛生,衛生條件不好蜜蜂就會逃離。”王少寬說,“自從村子里開始養蜂后,村里衛生狀況好了很多。以前村子里雞都是散養的,經常跑來跑去,現在都用網給圍起來了。”
王少寬家的光伏設施 (安璐 攝)
除養蜂外,王少寬屋后的一組幾十平方米光伏板,采用“日間自用,余電上網”的并網模式,在實現碳減排的同時,為家里節約了不少開支。多余的電并給南方電網,產生的收益供光伏設備的日常維護,以及村里開展各種社區活動。
“有了光伏還是挺節約的,以前每個月家里電費得150—160元錢,現在也就70—80元。”王少寬說,“維護光伏板和養蜂一樣,不會占用農忙時間,偶爾花一天時間打掃清理一下就可以了。”
在項目專家的指導下,王少寬家將部分橡膠林替換成了更加生態友好的芒果以及堅果林。
王少寬家的果林里,荒草叢生。“以前村里都直接用農藥除草,一撒下去寸草不生。”王少寬靦腆地笑著說,“但農藥同時會燒傷樹根。后來專家跟我們說,草不用除干凈,它是肥。我們現在是用砍壩機除草,砍下的草‘化’了就成了肥料。”
王少寬為全家人做飯 (安璐 攝)
王少寬告訴記者,現在割橡膠只占家里收入來源的一半。通過分蜂育王等技術擴大蜂群,現在家里一年能產190多公斤蜂蜜,通過朋友收購1公斤160多塊錢,光賣蜂蜜就能有一筆可觀的收入。此外,家里的20多畝芒果和堅果林目前還在發育期,種植3年后能開始投產,之后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兩位婦女代表的賦能轉變
在西雙版納的眾多村寨里,女性大多忙于田間及家中勞作,很少參與村寨的社會活動。在這次項目中,項目成員不僅傳授她們養蜂技能,也鼓勵她們參與社區活動。許多女性展現出了領導才能,眼界和思想得到了不小的提升,受到了家人鄰里的肯定和尊敬。
兩年前加入項目的南滿河社區居民玉康說:“項目工作人員不僅教會我們養蜂技能,讓我們增長見識,還帶我們去別的地方參觀學習,讓我感覺更能接受新鮮事物了。”
項目工作人員經常在農閑時來農戶家拉家常,玉康的兒子通過與他們的聊天,更加向往大學生活,不久前如愿考上了云南大學舞蹈學專業。“要改變我們的生活現狀,還是要從我們自身改變。”玉康提起兒子驕傲地說,“以前他成績一般般,但跳舞跳得很好,我們也沒想到能走這條路。也是工作人員給我們建議,鼓勵他好好讀書,幫助他填高考志愿,這方面對我們幫助也很大。”
玉康認為,參加這個項目,讓她在思想方面改變很多。“南滿河村里現在十分團結。養蜂后,村里經常開研討會、交流會,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學習,無意間帶動我們更加團結了。”玉康說,“以前我們也會上山采點筍子、摘野菜來賣,現在都沒人去了。我們現在不僅要忙著種火龍果等經濟林,還要照看蜂子。婦女現在一到傍晚就一起跳廣場舞,這都是以前不可能的事。”
玉康分享項目故事
在倒淌箐村,村民張江美在參與項目前比較害羞,現在已儼然成為村里的“新聞發言人”。“家里的5畝玉米地每年都被大象吃。自己辛辛苦苦種了那么久,被大象一晚上糟蹋了,生氣是肯定的。”張江美說,“但項目來了之后,才知道大象有生態作用。比如說大象經過的地方把小的植物去掉了,大的才能長起來。”
倒淌箐村雖位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但是以彝族為主。借著項目外出交流的機會,張江美曾作為項目代表身著彝族服飾走出大山,在江蘇南京和海南五指山分享參與項目的經驗故事,同時自信展示民族文化。在張江美的感染下,村里從去年到今年,很多人都重新穿上了彝族服裝。
一群亞洲象監測員的使命擔當
“野外遇到象群,不要圍觀,盡快撤離。”在西雙版納景洪市大渡崗鄉大荒壩村的一間會議室里,景洪市林草局亞洲象安全防范宣傳員彭金福正在給村民作科普宣傳。
彭金福說,自己之前是一名護林員。2019年,由于大渡崗鄉亞洲象數量越來越多,他和部分護林員又被選聘為亞洲象專職監測員。“近幾年,有4—5群亞洲象長期居住在大渡崗鄉,加起來有100多頭。10個人站在下面數,都數不清楚。”彭金福說。
彭金福給村民做政策宣傳 (安璐 攝)
2021年,景洪市林草局和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聯合發起了“亞洲象安全防范預警宣傳網絡”項目,開設預防人象沖突的培訓課程,并提供熱成像儀、巡護服、背包等野外裝備支持。參訓的亞洲象安全防范宣傳員是經過層層篩選定下來的,他們深入各個鄉鎮和村寨開展社區安全防范培訓。彭金福因表現突出,也加入了其中。
“以前沒做安全宣傳員的時候,我們自身的知識也比較淺薄。”彭金福說,“通過項目培訓老師給的意見建議,我們掌握了如何走進村寨里做宣傳,以及宣傳的要點和時間節點等內容。比如,以前做宣傳可能按時間表,一個月去一個村,依次往下。現在我們根據實際情況,提前在亞洲象即將經過的村寨開展宣傳工作,并提醒老百姓這群象的危險系數,讓老百姓自動遠離。”
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工作中遇到的故事,彭金福用方言通俗地向村民講解,為什么要保護亞洲象、如何保護亞洲象以及亞洲象安全防范知識。目前,像彭金福一樣的宣傳員,景洪市一共有9個,他們每月固定去兩個村開展宣傳,讓亞洲象生態保護理念和安全防范知識深入人心。
彭金福說:“以前我們監測亞洲象,就用腳、眼睛、鼻子和耳朵。現在融入了無人機和紅外相機等科技手段,并通過微信群、紅外相機智能喇叭、雨林景洪App等媒介及時更新發布亞洲象活動信息,加強對亞洲象的巡護和預警監測,人象沖突事件基本上很少發生了。”
彭金福介紹雨林景洪App
在日常工作中,彭金福每天最低行程20公里,最多的時候腳力結合騎摩托有100—200公里,獨身遇到大象追擊的情況也不勝枚舉。彭金福表示,他和隊友未來還會繼續堅守崗位,讓亞洲象和鄉親們共同在這片土地上休養生息。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中國項目主任馬晨玥介紹,下一步,項目會在傳統的養蜂和農業種植以外,考慮將自然體驗、生態旅游等更多樣的市場化發展方式納入進來。同時,項目也會動員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周圍棲息地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從而促進當地自然生態環境整體改善。
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勐養管護所所長文世榮說:“自2020年開展合作以來,成果顯著。基于前期項目獲得的成功經驗,我們期待空格六隊項目村的建立,可以進一步加強并擴展三方在西雙版納野生亞洲象保護行動中,探索人象沖突解決之道,并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文字:安璐
拍攝: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 安璐 彭金福 剪輯:孔祥瑞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