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種江西大鯢的發現為中國大鯢保護帶來新的希望
圖1江西大鯢Andrias jiangxiensissp. nov.自然生境:水下拍攝成體大鯢與共棲魚類
拍攝者:易木榮;地點:江西自然保護區
對物種種群的了解和物種的正確劃分是瀕危物種保護的基礎。缺乏科學認識和指導的保護行動有可能反而會加速物種的滅絕。
中國大鯢復合種(Andrias davidianus s.l.)是一個不幸的實例:盡管我國政府對中國大鯢的保護給予高度重視,并且采取了有力的保護行動,諸如建立各級保護區、長期開展增殖放流等,但這些行動均是基于學界長期對其“一個物種”的認知。
由于基因組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得我們前期意外地發現中國大鯢由5~8個遺傳分化顯著的物種組成(線粒體分化時間估計近似人與黑猩猩、大猩猩之間的差異)。
商業經濟化養殖造成了中國大鯢全國范圍內的人為物種遷移和雜交,大部分引入種群(陜西)的增殖放流行動反而加速了需要被保護群體的遺傳混雜(Yanet al. 2018. Curr Biol)。
大鯢現狀:野生純種自然種群難覓,但大量混合個體囤積在商業養殖場中(Luet al. 2020. Science)。
換言之,不科學的保護行動可能反而會加速過去未曾被認識的小種群物種的滅絕。
大鯢
中國大鯢的保護陷入極大的困境之中。
盡管在過去已經正式描述了兩個物種,即傳統的中國大鯢A. davidianus(Blanchard, 1871) 和新近恢復有效性的華南大鯢A. sligoi(Bòulenger, 1924)(Turveyet al. 2019. Ecol Evol)。然而,無論是這兩個已定名的物種,還是其它未被描述的物種,最大的問題是,當前的物種分布范圍和種群大小都不得而知,這就使得目前的保護行動難以開展。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最近一次較大范圍的野外調查中存在保護區等區域的覆蓋不夠完整、遺傳標記的使用也不完善等缺陷,但總體上反映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向——即全國各地的種群基本上都已受到人工養殖最為成功的陜西群體的影響。野外捕捉的個體,經國家瀕科委委員車靜研究員團隊的鑒定,其母系來源均為“陜西種群”(Turveyet al. 2018. Curr Biol)。
大鯢
尋找到未受雜交污染的大鯢原生種群,進而確定各物種的分布和瀕危狀況,是突破當下保護困境的關鍵。
圖2 保護區開展溯溪式調查(拍攝者:彭勇)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近期國家瀕科委委員車靜研究員團隊等在江西省靖安縣內發現純的大鯢野生種群。綜合形態學和遺傳分化證據,研究人員將其描述為一新種——江西大鯢Andrias jiangxiensissp. nov.。
大鯢
江西大鯢是目前我國首個遺傳身份明確且野外穩定繁殖的大鯢純種種群。基因組水平數據(簡化基因組SNPs)分析結果,支持該種群遺傳分化顯著,且未受到其他省區大鯢的雜交污染。
圖3 江西大鯢的遺傳分析
注:A:基于線粒體基因COI的簡化系統發育樹(修改自Yanet al., 2018),其中U2進化支代表江西大鯢單倍型,D進化支代表華南大鯢單倍型,中國大鯢所在進化支尚不確定;B:基于簡化基因組SNPs位點構建的最大似然樹,淡紫色背景代表U2進化支(江西大鯢);C:基于簡化基因組SNPs位點遺傳組分混合分析 (K=2-8, 最適 K=7)。星號(*)表示來自大杞山的18個野外個體,包括成體,亞成體以及幼體;淡紫色菱形(◇)表示來源養殖場的個體。
大鯢
同時,這也是我國第一個可記錄大鯢完整自然生活史的野外種群,為系統收集物種的基礎生物學和棲息地生態學等數據提供了寶貴的機會。這些數據將是評估其瀕危程度、制定相應保護行動計劃的重要依據。
圖4江西大鯢皮下植入PIT標記,給個體辦“身份證”(拍攝者:盧宸祺)
研究團隊采用標記-重捕的方法,在為期18個月的野外監測過程中,共記錄到成體、亞成體和新孵化的幼鯢在內的700余尾個體,并連續兩年觀察到野外繁殖。
圖5 江西大鯢野外出苗點(拍攝者:易木榮)
A. 野外繁殖洞穴出口及幼鯢覓食地點;B. 新孵化幼鯢及共棲沼蝦、魚類。
成體和亞成體的目擊頻率高達2尾/人·時,這一結果顯著高于保護區外的目擊頻率(0.06尾/人·時),甚至高于日本大鯢(0.83尾/人·時)和美洲大鯢(0.45尾/人·時)的野外目擊頻率。
圖6 野外調查目擊頻率
注:單位每人每小時大鯢目擊數量(CPUE)變化圖,自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每人每小時目擊大鯢成體和亞成體個體數量變化。
大鯢
目前調查顯示江西大鯢種群是一個單點分布的孤立種群。
A
B
圖7 江西大鯢棲息地自然生境
A. 夏季(拍攝者:彭勇);B. 冬季(拍攝者:易木榮)。
江西大鯢種群所在的棲息地水域面積僅約36 km2。在夏季,棲息地上游溪流會經歷短暫的山洪;冬季則常因枯水而斷流,導致生境破碎化;由于下游被人工修建的水壩阻隔,再無合適的大鯢棲息地。
因此,這一種群也可能由于數量較少、相對孤立以及棲息地環境變動等因素而變得岌岌可危,亟需建立相應的保護行動計劃,開展搶救性保護工作。
大鯢
此外,該研究通過綜合考察和比較研究提示,相較于通常以水域范圍設置的水生生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設置若能囊括整個山、水生態系統,則可更加有效地保護大鯢野外種群。同時,這項研究凸顯出綜合野外監測和群體基因組分析手段對調查大鯢野外種群及明確遺傳身份的必要性。
純種江西大鯢的發現為中國大鯢的保護帶來了新的希望。今后,在全國范圍(重點關注保護區)進一步開展系統的野外調查,有望能發現更多類似的純種野生群體。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采取科學有效的保護舉措,可避免有些物種在被描述之前就走向滅絕。
該研究也為那些受人類活動影響(如人為遷移,過度利用等)而瀕臨滅絕的物種制定和調整保護計劃提供了參考和示范。
大鯢
該研究以“Discovery of a wild, genetically pu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reates new conservation opportunities”為題,今天發表于Zoological Research期刊。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柴靜副研究員、博士研究生盧宸祺、易木榮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車靜研究員、張亞平院士和Robert Murphy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團隊牽頭,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戴年華團隊及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合作開展,其他參加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江西靖安縣農業農村局等。
參考文獻
Chai J, Lu CQ, Yi MR, Dai NH, Weng XD, Di MX, Peng Y, Tang Y, Shan QH, Wang K, Liu HZ, Zhao HP, Jin JQ, Cao RJ, Lu P, Luo LC, Murphy RW, Zhang YP, Che J. 2022. Discovery of a wild, genetically pu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reates new conservation opportunities. Zool Res, 43(3): 469-480.
Lu CQ, Chai J, Murphy RW, Che J. 2020. Giant salamanders: Farmed yet endangered. Science, 367(6481): 989-989.
Turvey ST, Chen S, Tapley B, Wei G, Xie F, Yan F, Yang J, Liang Z, Tian H, Wu M, Okada S, Wang J, Lu J, Zhou F, Papworth SK, Redbond J, Brown T, Che J, Cunningham AA. 2018. Imminent extinction in the wild of the world's largest amphibian. Curr Biol, 28(10): R592-R594.
Turvey ST, Marr MM, Barnes I, Brace S, Tapley B, Murphy RW, Zhao E, Cunningham AA. 2019. Historical museum collections clarify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cryptic species radiation in the world's largest amphibians. Ecol Evol, 9(18): 10070-10084.
Yan F, Lu J, Zhang B, Yuan Z, Zhao H, Huang S, Wei G, Mi X, Zou D, Xu W, Chen S, Wang J, Xie F, Wu M, Xiao H, Liang Z, Jin J, Wu S, Xu C, Tapley B, Turvey ST, Papenfuss TJ, Cunningham AA, Murphy RW, Zhang Y, Che J. 2018.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exemplifies the hidden extinction of cryptic species. Curr Biol, 28(10): R590-R592.
國家瀕科委委員
車靜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形成、演化、適應機制以及瀕危物種保護等研究工作。
國家瀕科委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