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滅絕與再發現植物之——南川盆距蘭(163)
蘭花家族的拇指姑娘:南川盆距蘭
(絕滅 EX;再發現)
南川盆距蘭 Gastrochilus nanchuanensis Z. H. Tsi
為蘭科盆距蘭屬多年生草本,中國特有種,產于四川東南部,生長于山地密林中樹干上,海拔 1200 米。該種于1996年發表,模式標本于1983年采自四川南川金佛山,由于評估者當時沒有見到其他活體,因此2013年被《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評估為絕滅等級(EX)。2010 年該種在南川金佛山三泉鎮被重新發現,此外,該種還可能和臺灣盆距蘭[Gastrochilus formosanus (Hayata) Hayata]歸并為同一個種,后者分布于臺灣、福建、湖北和陜西。
南川盆距蘭 Gastrochilus nanchuanensis Z. H. Tsi
【孫英寶繪圖,根據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IMC0012981 標本】
1.植株,2. 花瓣,3. 側萼片,4.唇瓣,5. 中萼片,6. 藥帽。
形態特征
莖匍匐,長4 - 7 厘米,粗2毫米,節間長4 - 5 毫米。葉綠色帶紫紅色斑點,2 列互生,卵形或橢圓形,先端近急尖并且 3 小裂。傘形花序具 2 - 3 朵花;花序柄長 5 - 7 毫米,下部被 2 枚杯狀鞘;花黃色帶紫紅色斑點,不甚開展,花苞片卵形,長約 1 毫米,先端銳尖;花梗和子房長約 9 毫米;萼片近相似,橢圓形,凹的,先端鈍,具 1 - 3 條脈;花瓣相似于萼片,先端鈍,具 1 - 3 條脈;前唇近半圓形或腎形,先端近截形并且深 2 裂;裂片彼此交疊,上面尤其在中央密布短毛,中央增厚的墊狀物向后唇內壁延伸;后唇近圓錐形,背腹壓扁,長 3.3 毫米,寬 4.2 毫米,末端圓形,上端的口緣近截形,稍抬起,而其前端具寬的凹口;蕊柱很短;藥帽前端收狹呈喙狀。
發現之旅:從瀕危預警到身世存疑
1996年,植物學家吉占和在《廣西植物》上發表了一個蘭科新種。植株如一支口紅大小,可托在掌心觀賞;葉片像幾粒美味的咖啡豆,圓整而厚實;花朵淺白嫩黃,還鑲嵌著小雀斑一樣的紫點,如拇指姑娘般惹人憐愛。這就是產自南川金佛山的南川盆距蘭。
南川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邊緣與云貴高原過渡地帶,位于大婁山北側 , 早年為四川省南川縣,現歸屬于重慶南川區,位于重慶市南部,地處重慶、貴州交會處,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勢呈東南向西北傾斜,海拔 340 - 2251 米(城區海拔 550 米),南川盆距蘭的采集地金佛山最高點達 2251 米,地形氣候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是重慶市的生態后花園。
南川盆距蘭植物模式標本(引自網絡)
雖然南川盆距蘭于 2013 年被評估為絕滅等級(EX),但經過多方咨詢驗證,尚缺少其滅絕的確鑿證據。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中國自然標本館網頁,以南川盆距蘭作為關鍵詞,可以查閱到于 2010 年拍攝的該種活植物照片。當時,本地人采集到南川盆距蘭活體植株,采集地與模式標本采集地不同,但兩地海拔都在 1200 米左右,這說明南川盆距蘭在南川不止分布于一個地方。2019 年 12 月,在四川巴中發現疑似南川盆距蘭的盆距蘭屬活植物個體,不過還有待植物分類學家進一步鑒定確認。
臺灣盆距蘭 Gastrochilus formosanus (引自網絡)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南川盆距蘭和臺灣盆距蘭(Gastrochilus formosanus)有可能歸并為一個種。如果這種觀點成立,南川盆距蘭不僅沒有滅絕,還可能是一個廣布種。目前,分類學上還未正式歸并,南川盆距蘭仍被視為極度瀕危的珍稀植物。
研究名人:蘭科植物專家吉占和
南川盆距蘭的定名人為中國蘭科植物分類學家吉占和(1937-6-16 - 2001-8-2),他不僅是《中國植物志》第十四卷、十五卷及十九卷的主要撰寫者之一,還與陳心啟共同編著了《中國蘭科植物》《中國野生蘭科植物彩色圖鑒》等專業書籍。這些著作都是中國蘭科植物研究的重要資料。
吉占和與陳心啟,羅毅波主編的《中國野生蘭科植物彩色圖鑒》
1963年,吉占和畢業于中山大學生物系,進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分類室后,逐漸成長為出色的植物學家。他參與編著的《全國中草藥匯編》,獲 1979 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他主要負責編研的《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第五冊蘭科部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參與的“中國蘭科植物研究”課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第五冊書影(引自網絡)
2000年,蘭花植物學界以吉占和的名字命名了蘭科植物新種“ 吉氏槽舌蘭”(Holcoglossum tsii Yukawa, T.),其花朵細膩、優雅且含蓄,這是對一代蘭花學者最美麗的致敬,本種已被歸并到滇西槽舌蘭[Holcoglossum rupestre (Hand.-Mazz.) Garay]。
所屬類群:花型獨特的盆距蘭屬植物
盆距蘭屬植物(Gastrochilus)為附生蘭類,全屬約 47 種,分布于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有 29 種,產于長江以南各省區,尤其臺灣和西南地區較多。2007 年,金效華等發表了新種翅膜盆距蘭(Gastrochilus alatus X. H. Jin & S. C. Chen),從英國邱園網站查到,目前認可的記錄是 57 種。
盆距蘭新種(孫英寶繪圖)
盆距蘭屬植物為無假鱗莖的單軸生長型蘭科植物,多數種類的花朵具有囊狀距,是該屬植物的一個顯著特征。盆距蘭屬與囊唇蘭屬(Saccolabium)形態相近,容易混淆。2007 年,陳心啟等人明確指出,兩個屬為不同的獨立屬,兩者間具有顯著不同特征:盆距蘭屬的唇瓣為半球形囊狀,側裂片不明顯,中裂片甚大,蕊柱無足,花粉團具孔隙;囊唇蘭屬的唇瓣為圓筒狀距形,側裂片明顯,中裂片很小,蕊柱有短足,花粉團實心。前者廣泛分布于亞洲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后者則只局限于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與蘇門答臘島。
無莖盆距蘭 Gastrochilus obliquus (引自網絡)
盆距蘭屬植物具有一定屬內和屬間雜交可育性。2007 年,華南熱帶農業大學郭麗霞對海南野生蘭花進行大范圍屬、種間遠緣雜交,涉及了海南現有蘭科植物的 34 個屬 70 個種,并獲得部分遠緣雜交品種。在這 34 個屬中,盆距蘭屬種間雜交親和性排第四,僅次于毛蘭屬(Eria)、隔距蘭屬(Cleisostoma)和蘭屬(Cymbidium)。在隨后的非共生萌發實驗中,發現盆距蘭屬種子容易萌發,在 MS 培養基上也能萌發良好。目前,該屬已有屬內和屬間雜交種近 20 個。
指葉毛蘭 Eria pannea (引自網絡)
隔距蘭屬 Cleisostoma (引自網絡)
黃蟬蘭 Cymbidium iridioides (引自網絡)
多數盆距蘭適宜中溫環境栽培,喜半陰或明亮陽光。因為沒有儲存水分的假鱗莖,這類蘭花不耐干旱,生長時期需要以噴霧或澆水的方式提供較高的空氣濕度和充足水分。可以綁縛后栽植于粗糙的木段上,或用樹皮、木炭、火山巖等排水和透氣良好的顆粒狀基質栽植于吊籃和多孔的花盆中。春季開始生長以后,要給予溫暖、半陰和濕潤的環境,增加澆水次數,提高溫室內空氣濕度,每 1 - 2 周施液體復合肥一次,冬季減少澆水量,適當降低空氣濕度并增加光照。
南川盆距蘭 Gastrochilus nanchuanensis Z. H. Tsi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