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毛蕨科耳蕨屬兩新種-白堊柳葉耳蕨和劍葉鞭葉耳蕨
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為蕨類植物大科,物種豐富且形態變異復雜,是蕨類植物分類最疑難的類群之一。耳蕨屬(Polystichum)是鱗毛蕨科物種最豐富的屬之一,約500種,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陸,多樣性中心在東亞地區,尤其是中國西南及鄰近地區。該屬植物通常被鱗片、羽片基部常呈耳狀。近期,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植物分類和保護研究組科研人員同國內多家科研單位的研究人員協同合作,聯合發表了耳蕨屬兩新種——白堊柳葉耳蕨(Polystichum cretaceum Xiaohua Chen & Y.F.Gu)和劍葉鞭葉耳蕨(Polystichum ensiforme H.Shang & R.H.Jiang)。
白堊柳葉耳蕨為小型蕨類,生長在潮濕的石灰巖石壁上??蒲腥藛T通過組裝葉綠體基因組并構建系統發育樹,結合對孢子紋飾、葉脈、鱗片形狀等形態特征研究,確定其為耳蕨屬柳葉耳蕨組(P. sect. Cyrtogonellum)成員,但與已知的柳葉耳蕨組植物存在明顯形態差異;結合系統發育關系重建,證實該物種為新種。相關研究成果以“Polystichum cretaceum(Polystichumsect.Cyrtogonellum,Dryopteridaceae),a new fern from Guangxi,China”為題發表于國際植物學期刊Phytotaxa上。深圳市蘭科植物研究中心和廣東藥科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陳曉樺為第一作者,廣東藥科大學鄭希龍教授和深圳市蘭科植物研究中心顧鈺峰博士為共同通訊作者,版納植物園植物分類和保護研究組劉紅梅副研究員為共同作者。
劍葉鞭葉耳蕨為中小型蕨類,主要生長于闊葉林下溪流兩側的石壁上,可通過葉頂端產生不定芽進行克隆繁殖。由于其形態與單葉鞭葉耳蕨(又稱基羽鞭葉耳蕨)相似,過去常被混淆??蒲腥藛T通過形態特征比較和基于葉綠體基因組數據的系統發育關系重建,確立了該物種的獨立地位。形態上,劍葉鞭葉耳蕨幾乎不具羽狀分裂,僅偶爾出現圓形羽裂片,明顯區別于單葉鞭葉耳蕨的漸尖型裂片。劍葉鞭葉耳蕨目前僅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容縣和廣東天井山、鼎湖山、陽春和江門等地。上述研究成果以“A new simple-lamina species of Polystichum (Dryopteridaceae) from Lingnan Region,China”為題發表于國際植物學期刊Phytotaxa上。上海辰山植物園商輝博士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李健玲為第一作者,版納植物園植物分類和保護研究組劉紅梅副研究員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蔣日紅博士為共同通訊作者。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