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植樹節的生態意義,我們為什么要植樹
一葉一落是輪回,一草一木是生命,經過一輪的四季變幻,又走到了春之序曲。今年的3月12日,是春天的一個特殊節日——植樹節。今年的植樹節,因為疫情,大家無法外出揮鍬,但可以一起來聊聊這個節日。
植樹節,按照法律規定,是宣傳保護樹木并組織動員群眾積極參加以植樹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和植樹月,共稱為國際植樹節。通過提倡這種活動,為了激發大家愛林、造林的熱情,促進綠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而成立的,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那么植樹節的意義、
植樹造林的益處你知道嗎?
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
國外曾有學者對樹的生態價值進行過計算:一棵50年樹齡的樹,產生氧氣的價值約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實和木材價值,總計創值約196000美元。
這一計算是否精確姑且不論,就樹木的實用價值而言,確是顯而易見的。一棵樹可以生產200公斤紙漿,而這些紙漿如果要生產衛生紙,則至少有重為100克的衛生紙750卷。
在城市,一棵樹一年可以貯存一輛汽車行駛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很多樹木可以吸收有害氣體,如1公頃柳杉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其他如臭椿、夾竹桃、銀杏、梧桐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功能。當城市綠化面積達到50%以上時,大氣中的污染物可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森林可增加空氣濕度,一株成年樹,一天可蒸發400公斤水,所以樹林中的空氣濕度明顯上升。據計算,城市綠地面積每增加1%,當地夏季的氣溫可降低0.1攝氏度。城市林帶、綠籬有降低噪音的作用。寬30米的林帶可降低噪音6~8分貝。
林區每立方米大氣中有細菌3.5個,而人口稠密缺少綠化的城市可達到3.4萬個。有樹木的城市街道比沒有樹木的城市街道大氣中含病菌量少80%左右。城市防護林具有減緩風速的作用,其有效范圍在樹高40倍以內,其中在10~20倍范圍內效果最好,可降低風速50%。在農田林網內通常可減緩風速30%~40%,提高相對濕度5%~15%,增加土壤含水量10%~20%。據測定,林冠可截留降水20%左右,大大削弱了雨滴的沖擊力;地表只要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葉,就可以把地表徑流量減少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減少到裸地7%以下。
一公頃林地與裸地相比,至少可以多儲水3000立方米。1萬畝森林的蓄水能力相當于蓄水量達100萬立方米的水庫,而建造這樣一個水庫需要投資千余萬元。有專家預測,假如地球上失去了森林,約有450萬個生物物種將不復存在,陸地上90%的淡水將白白流入大海,人類面臨嚴重水荒。森林的喪失使許多地區風速增加60%~80%,因風災而喪生的人就會上億。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一年一度的植樹節讓春意更濃,讓大地更綠。
我們從身邊做起,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保護生態環境,植綠護綠,共同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努力!
近代植樹節最早是由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發起的。19世紀以前,內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禿禿的荒原,樹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風一起,黃沙滿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國著名農學家朱利葉斯·斯特林·莫爾頓提議在內布拉斯加州規定植樹節,動員人民有計劃地植樹造林。
當時州農業局通過決議采納了這一提議,并由州長親自規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為植樹節。這一決定做出后,當年就植樹上百萬棵。此后的16年間,又先后植樹6億棵,終于使內布拉斯加州10萬公頃的荒野變成了茂密的森林。為了表彰莫爾頓的功績,1885年州議會正式規定以莫爾領先生的生日4月22日為每年的植樹節,并放假一天。
在美國,植樹節是一個州定節日,沒有全國統一規定的日期。但是每年4、5月間,美國各州都要組織植樹節活動。例如,羅德艾蘭州規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五為植樹節,并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長或州的其他政府部門臨時決定植樹節日期。每當植樹節到來,以學生為主的社會各界群眾組成浩浩蕩蕩的植樹大軍,投入植樹活動。
今日的美國,樹木成行,林蔭載道。據統計。美國有1/3的地區為森林樹木所覆蓋,這個成果同植樹節是分不開的。
我國植樹造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植樹造林、發展林業真正成為國家建設的戰略任務,卻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而成為公民的一項法定義務則始于改革開放之初。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綠化建設。上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就曾號召“綠化祖國”“實行大地園林化”。1956年,我國開始了第一個“12年綠化運動”。1979年2月23日,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根據國務院提議,為動員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決定每年3月12日為全國的植樹節。
中國古代雖有勸民植樹的說法,但由國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規定植樹節日則是現代的事。1915年7月31日中國政府規定每年農歷清明節時為植樹節,屆時全國各地舉行植樹典禮,組織造林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屆第六次會議于1979年2月決定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1984年9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七次會議通過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總則中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從而把植樹造林納入了法律范疇。
中國的植樹節定于3月12日。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孫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視林業建設。他任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1914年11月頒布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規定將每年“清明”定為植樹節。1979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通過了將3月12日定為我國植樹節的決議,這項決議的意義在于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和各項林業建設的步伐。將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之日定為我國植樹節,也是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實現的遺愿將在新中國實現并且要實現得更好。
1981年夏天,四川、陜西等地發生了歷史罕見的水災。根據鄧小平同志的倡議,1981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1990年3月12日,郵電部又發行了一套4枚“綠化祖國”郵票,第一枚為“全民義務植樹”。決議指出,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11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決議號召全國各族人民“人人動手,每年植樹,愚公移山,堅持不懈”。1982年的植樹節,鄧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
植樹造林不僅可以綠化和美化家園,同時還可以起到擴大山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氣候、促進經濟發展等作用,是一項利于當代、造福子孫的宏偉工程。為了保護林業資源,美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根據本國實際情況設立了植樹節,如印度每年7月第一周為植樹節;朝鮮每年3月2日為植樹節;泰國把國慶節定為植樹節;菲律賓每年9月第二個星期六為植樹節;意大利每年1月21日為植樹節;美國各州都有植樹節,但由于各地氣候差異,全國無統一日期;巴西每年9月21日為植樹節;哥倫比亞每年10月12日為植樹節;薩爾瓦多植樹節和教師節合在一起,每年6月21日舉行;埃及每年9月至11月為植樹節……
在這些國家中,美國的植樹節最早,已有130多年的歷史。1872年4月10日,由內布拉斯加州一新聞記者發起美國第一個植樹節。當天,內布拉斯加州全境種樹超過100萬棵。
巴西是一個森林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孫森林的近五分之三在巴西境內,全國森林覆蓋率為52%以上。盡管如此,巴西人仍然不忘植樹造林。巴西政府對森林資源采取合理開發的同時積極鼓勵人們植樹造林。
為了積極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威脅,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06年11月8日在內羅畢發起“為地球植樹:10億棵樹運動”。這一運動計劃2007年在全球種植最少10億棵樹。
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并積極投身植樹造林活動,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將會得到不斷的改善。
據聯合國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設立了植樹節。由于各國國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樹節在各國的稱呼和時間也不相同,如日本稱為“樹木節”和“綠化周”;以色列稱“樹木的新年日”;緬甸稱為“植樹月”;南斯拉夫稱為“植樹周”;冰島稱為“學生植樹日”;印度稱為“全國植樹節”;法國稱為“全國樹木日”;加拿大稱為“森林周”。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