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皮:牡丹干燥根皮
牡丹皮,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別名:牡丹根皮、丹皮、丹根。產于安徽、四川、河南、山東等地。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淤、退虛熱等功效。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跌撲傷痛,癰腫瘡毒。牡丹皮和牡丹酚的毒性小。
畏菟絲子、貝母、大黃,忌蒜,配地骨皮除熱。
脾胃虛寒泄瀉者忌用。
用量6-12g。
炮制方法:迅速洗凈,潤后切薄片,曬干。
牡丹是多年生落葉小灌木,高1~1.5米。根莖肥厚。枝短而粗壯。牡丹葉互生,通常為2回3出復葉;柄長6~10厘米;小葉卵形或廣卵形,頂生小葉片通常為3裂,側生小葉亦有呈掌狀3裂者,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略帶白色,中脈上疏生白色長毛。
牡丹花單生于枝端,大形;萼片5,覆瓦狀排列,綠色;花瓣5片或多數,一般栽培品種,多為重瓣花,變異很大,通常為倒卵形,頂端有缺刻,玫瑰色,紅、紫、白色均有;雄蕊多數,花絲紅色,花藥黃色;雌蕊2~5枚,綠色,密生短毛,花柱短,柱頭葉狀;花盤杯狀。
牡丹的果實為2~5個蓇葖的聚生果,卵圓形,綠色,被褐色短毛。生于向陽及土壤肥沃的地方,常栽培于庭園。
丹皮7月開始零星采挖產新,可延續到冬初,產新季節8-12月,高峰期10-11月。一般育苗兩年后移栽,多數生長周期為5年(不包括育苗期),畝產量在600公斤左右,如果行情不好,也可延長生長周期,產量會隨時間延長而增加。據了解,10年的丹皮也沒有出現木質化的問題。受價高影響據反映有籽播,并反應三年可以采挖,通過了解這種情況還比較少見,因為籽播多為育苗用,栽培密度非常大,三年的能勉強出土,但個頭較小,一般藥農不采取這種繁育方法。丹皮不能套種,管理粗放但加工難度大,比較費工費時。丹皮一般不容易遭受自然災害,影響生產的主要因素是市場價格,丹皮和其它家種品種一樣,生產高峰總是和價格高峰相反,所以,丹皮也是低納高出做長線,大投資的好品種。但一般很難出現真正的供求關系。丹皮主產地相對集中,次產區比較分散。
原丹皮形態根皮呈圓筒狀、半筒狀,有縱剖開的裂縫,兩邊向內卷曲,通常長3~8厘米,厚約2毫米。外表灰褐色或紫棕色,木栓有的已脫落,呈棕紅色,可見須根痕及突起的皮孔;內表面淡棕色或灰黃色,有縱細紋理及發亮的結晶狀物。質硬而脆,斷面不平坦,或顯粉狀,淡黃色而微紅。有特殊香氣,味微苦而澀,稍有麻舌感。
牡丹采挖后,刮取根皮,曬干入藥。《本草圖經》:牡丹,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之 五月結子黑色,如雞頭子大。根黃白色,可五、七寸,長如筆管大,二月、八月采,銅刀劈去骨,陰干用。此花一名木芍藥。近世人多貴重,圃人欲其花之詭異,皆秋冬移接,培以壤土,至春盛開。常栽培于庭園。
牡丹主產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甘肅、陜西、山東、貴州等地。此外,云南、浙江亦產。以湖南、安徽產量最大。安徽銅陵鳳凰山所產的質量最佳,稱為鳳丹皮;安徽南陵所產稱瑤丹皮;重慶墊江、四川灌縣所產稱川丹皮;甘肅、陜西及四川康定、瀘定所產稱西丹皮;四川西昌所產的稱西昌丹皮,質量較次。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牡丹皮,治手足少陰、厥陰四經血分伏火。蓋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腎氣丸用之。后人乃專以黃蘗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也。赤花者利,白花者補,人亦罕悟,宜分別之。”
2.《本草經疏》:“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其氣寒而無毒,辛以散結聚,苦寒除血熱,入血分,涼血熱之要藥也。寒熱者,陰虛血熱之候也。中風瘛疭、痙、驚癇,皆陰虛內熱,營血不足之故。熱去則血涼,涼則新血生、陰氣復,陰氣復則火不炎而無因熱生風之證矣,故悉主之。癰瘡者,熱壅血瘀而成也。涼血行血,故療癰瘡。辛能散血,苦能瀉熱,故能除血分邪氣,及癥堅瘀血留舍腸胃。臟屬陰而藏精,喜清而惡熱,熱除則五臟自安矣。《別錄》并主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者,泄熱涼血之功也。甄權又主經脈不通,血瀝腰痛,此皆血因熱而枯之候也。血中伏火,非此不除,故治骨蒸無汗,及小兒天行痘瘡,血熱。東垣謂心虛腸胃積熱,心火熾甚,心氣不足者,以牡丹皮為君,亦此意也。”
3.《本草匯言》:“沈拜可先生曰:按《深師方》用牡丹皮,同當歸、熟地則補血;同莪術、桃仁則破血;同生地、芩、連則涼血;同肉桂、炮姜則暖血;同川芎、白芍藥則調血;同牛膝、紅花則活血;同枸杞、阿膠則生血;同香附、牛膝、歸、芎,又能調氣而和血。若夫陰中之火,非配知母、白芍藥不能去;產后諸疾,非配歸、芎、益母不能行。又欲順氣疏肝,和以青皮、柴胡;達痰開郁,和以貝母、半夏。若用于瘍科排膿、托毒、涼血之際,必協乳香、沒藥、白芷、羌活、連翹、金銀花輩,乃有濟也。牡丹皮,清心,養腎,和肝,利包絡,并治四經血分伏火。血中氣藥也。善治女人經脈不通,及產后惡血不止。又治衄血吐血,崩漏淋血,跌撲瘀血,凡一切血氣為病,統能治之。蓋其氣香,香可以調氣而行血;其味苦,苦可以下氣而止血;其性涼,涼可以和血而生血;其味又辛,辛可以推陳血,而致新血也。故甄權方治女人血因熱而將枯,腰脊疼痛,夜熱煩渴,用四物重加牡丹皮最驗。又古方用此以治相火攻沖,陰虛發熱。又按《本經》主寒熱,中風瘛疭、痙、驚癇邪氣諸癥,總屬血分為眚。然寒熱,中風,此指傷寒熱入血室之中風,非指老人氣虛痰厥之中風也。其文先之以寒熱二字,繼之以瘛疭驚癇可知已,況瘛疭、驚癇,正血得熱而變現,寒熱又屬少陽所主者也。”
4.《得配本草》:“丹皮、川柏,皆除水中之火,然一清燥火,一降邪火,判不相合。蓋腎惡燥,燥則水不歸元,宜用辛以潤之,涼以清之,丹皮為力;腎欲堅,以火傷之則不堅,宜從其性以補之,川柏為使。”
5.《本草求真》:“世人專以黃柏治相火,而不知丹皮之功更勝。蓋黃柏苦寒而燥,初則傷胃,久則傷陽,苦燥之性徒存,而補陰之功絕少,丹皮能瀉陰中之火,使火退而陰生,所以入足少陰而佐滋補之用,較之黃柏不啻霄壤矣。”
6.《本經疏證》:“牡丹皮入心,通血脈中壅滯與桂枝頗同,特桂枝氣溫,故所通者血脈中寒滯,牡丹皮氣寒,故所通者血脈中熱結。”
7《神農本草經》:“主寒熱,中風瘛疭、痙、驚癇邪氣,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
8.《名醫別錄》:“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
9.《藥性論》:“治冷氣,散諸痛,治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疼。”
10.《日華子本草》:“除邪氣,悅色,通關腠血脈,排膿,通月經,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痹,落胎下胞,產后一切冷熱血氣。”
11.《滇南本草》:“破血,行(血)消癥瘕之疾,除血分之熱。”
12.《醫學入門》:“瀉伏火,養真血氣,破結蓄。”
13.《本草綱目》:“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
資料整理自:百度百科、網絡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