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貍 毛皮上的“建國大業”
領土面積世界第二的加拿大號稱“楓葉之國”,以優雅挺拔的美洲糖槭(俗稱楓樹)為國樹。可說起加拿大的“國獸”河貍,就鮮為人知了。其實,加拿大的歷史,就是從這種大老鼠一樣的動物開始的。
北方皮毛賽黃金
今天的加拿大,是個自然資源豐富的發達國家。但在歐洲人殖民新大陸之初的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滿腦子只有中南美的金銀礦和種植園,無暇北顧;農民居多的英國、德國移民,則在今天的美國東部忙著種地。只有殖民尚不太積極的法國,有一小撮冒險家把目光瞄向了寒冷的北方。
在森林茂密、河湖遍布的北美洲北部,法國冒險家們沒找到金銀財寶,卻發現當地印第安人對他們的刀斧、鐵鍋、槍支和玻璃珠很感興趣,不惜拿出一張張獸皮來交換。這讓冒險家們看到了商機,持續300多年的皮貨貿易,從此就在一座座印第安村莊里展開。后來這片土地的名字“加拿大”,就來自當地印第安人語言中的“村莊”一詞。
在皮貨貿易中,數量最多的就是河貍皮。外表活像大老鼠、身后拖著條扁平尾巴的河貍,是一種水棲嚙齒類動物,堪稱“動物建筑師”。它們幾乎一年到頭都忙著啃樹枝、運泥巴,筑起“水壩”攔住河流,在巢穴周圍形成池塘以阻擋猛獸。為了在冷水中保持體暖,河貍身披雙層毛發,外層厚實保暖,內層細密輕巧??删褪沁@樣一身優質毛皮,差點給它們帶來滅門之災。
河貍皮上的殖民地
在歐洲人到來前,整個北美洲的河貍估計多達1~2億只。在野心滿滿的皮貨商人看來,這么多河貍簡直是天賜財富:以帶毛河貍皮制成的皮帽、皮領,舒適保暖又美觀,在歐洲各國長盛不衰、需求巨大。而對獵人來說,只要不怕冷,獵取河貍并不太難。
貨源充足的河貍皮,不僅是熱門商品,還充當了“標準貨幣”——各種貨物的價值都被換算成河貍皮數量,以方便和印第安人交易。在河貍尚多時,一支火槍就能換來堆得和槍一般高的河貍皮!
皮貨貿易初期,主要是以法國人為主的少數冒險家向印第安部落下單,自己當中間商。但隨著毛皮貿易如火如荼,越來越多的歐洲人不遠萬里來到加拿大,或是親自動手抓河貍,或是給印第安人傳教,或僅僅想在新大陸開始新生活……歐洲人的商站、據點,乃至村莊和城鎮,在廣闊的加拿大如星星之火,漸成氣候。
1608年,28個法國冒險家來到加拿大東部,建立了加拿大第一個永久殖民據點—魁北克。100年后,魁北克已發展為一座數萬人的城市,以它為中心的“新法蘭西”殖民地包括今天加拿大東部、美國中部的廣大地區。殖民地的經濟支柱就是皮貨出口,當時歐洲市場上的河貍皮,有八成多來自“新法蘭西”!與此同時,不甘落后的英國人也創辦了“哈得孫灣公司”,一邊獵取皮毛一邊玩命圈地,逐漸把加拿大中部、西部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最早經略加拿大內陸地區的歐洲人,就是向印第安部落購買河貍皮的冒險家們。
勞苦功高的河貍,至今依然深受加拿大人喜愛,1975年正式被確定為加拿大的“國家象征物”。小圖為2014版的河貍紀念幣。
從獵物到國家吉祥物
隨著皮貨貿易戰升級為殖民競爭,真刀真槍的戰斗也就不可避免了。1756~1763年,英法的北美殖民地在“七年戰爭”中大打出手,獲勝的英國人吞并了法屬加拿大地區,將其牢牢置于自己統治下。到1867年,加拿大各省終于建立了統一國家,成為大英帝國的“自治領”。
加拿大人當然知道,自己的祖先是怎么來到這里的。他們把河貍印在郵票、硬幣上,許多城鎮街頭都有河貍雕塑……然而由于多年濫捕,河貍此時早已成了瀕危物種,在許多棲息地都被打絕了。失去利用價值的印第安人,也被白人擠到了社會邊緣。
幸運的是,中國絲綢從19世紀起大量出現在歐洲市場,河貍皮逐漸被人遺忘。面粉、木材、船舶等新的“拳頭產品”,也讓加拿大不再依靠賣河貍皮過日子。又經過上百年的休養生息,河貍終于重新回到了加拿大的河流湖泊之中。如今加拿大人眼里的河貍,是勤勞的建筑師、可愛的國家吉祥物,沒有誰再惦記它們的一身毛皮了。
文章出自:博物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宋肖萌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