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一種瀕危的小型深海鯊魚——日本短吻角鯊
日本短吻角鯊
中文名:日本短吻角鯊
英文名:Japanese Shortnose Spurdog
拉丁學名:Squalus brevirostris
軟骨魚綱——角鯊目——棘鮫科——角鯊屬——日本短吻角鯊
原產地:日本短吻角鯊是西北太平洋和中西部太平洋特有種,分布于日本南部、中國的東海和南海,菲律賓班乃群島。一個標本來自俄羅斯彼得大帝灣以東,也有標本來自韓國西海。
日本短吻角鯊分布地
在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中屬于EN(瀕危)
身體呈圓柱形。和長吻角鯊很像,但吻部很短,吻端鈍圓,口前吻長幾乎等于口寬。鼻孔更靠近于吻端,鼻孔內有肉質長須。眼睛大后面有氣孔。兩背鰭前緣各有一根棘,第一背鰭大于第二背鰭。胸鰭內角微接基底或者不呈突出狀,后緣向內彎曲。無臀鰭。尾鰭上葉尖而長,比下葉大。
日本短吻角鯊
背部暗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鰭后緣均有白色,背鰭頂端略有黑色。
圖片來自沖繩美麗海水族館
無真皮細齒、頜骨和牙齒資料。
位于大陸架和斜坡的底層,深度為 40–342 米。
可能以底層小型魚類和甲殼類為食。
繁殖是胎生的,一次產4-6只幼崽,出生時大小約為20cm,但對其生物學一無所知。它的最大尺寸為57.8厘米,雄性在40厘米長時成熟,雌性在36厘米長時成熟。俄羅斯彼得大帝灣報告的樣本長98厘米。年齡參數未知,但可以從密切相關的物種Japanese Spurdog ( Squalus japonicus) 的雌性成熟年齡為19.3歲,最大年齡為22歲,因此世代長度為21歲。其比Japanese Spurdog小(59cm vs 105cm ),然而另一種密切相關的物種,64cm的Shortnose Spurdog(Squalus megalops)與其尺寸更相似,它世代長度為22年。因此,推斷日本短吻角鯊的世代長度為21年是合理的。
圖片來自沖繩美麗海水族館
日本短吻角鯊在整個范圍內都受到捕魚壓力的影響。基于同水域的日本角鯊 ( Squalus japonicus ),它很可能被底層拖網、延繩釣和可能的刺網作為兼捕物并保留下來。這些網具在大多數物種的深度范圍內作業,但中國除外,拖網作業的最大深度為300米。
在日本,漁業在1950年代至80年代迅速發展,但隨著魚價下降和日本200海里專屬經濟區(EEZ)的建立,漁業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開始衰退。從19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日本專屬經濟區內的捕魚量下降了大約三分之一。此后一直保持相對穩定,僅略有下降;從1998年到2007年,在專屬經濟區運營的機動船只數量略有下降,從236000艘減少到232534艘。底層拖網漁業的捕撈量在過去三十年中顯著下降,并且還在繼續下降,這主要是由于隨著漁民年齡的增長,參與漁業的漁民和船只數量顯著下降,并且缺乏年輕人進入該行業。拖網漁業也受到嚴格管理,以限制空間和時間關閉的努力。日本對海鮮的需求非常高;2013年人均53.7公斤,需求高于鄰國中國。
在東海,大量開發、小網目和集約化捕撈導致魚類種群減少,魚類體型和營養級下降;1979年至2014年的“捕撈”效應是全球估計最高的效應之一。現在,超過30%的漁獲物是太小而無法供人類食用但仍被保留用于生產魚粉的魚。1960年代至1990年代,南海北部已嚴重過度開發,近海和外陸架區域的魚類種群減少了70%以上。自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南海超過70%的漁獲物是低價值魚和幼魚。
被捕撈的日本短吻角鯊
在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過去30年密集的底層拖網和樁網漁業之后,近海沿海漁業資源已經枯竭。中國的機動漁船數量從1960年代后期的約10000艘增加到 90年代中期的約200000艘,同時船只規模和更現代化的漁具也在增加。自1989年以來,中國魚類種群的單位捕撈量穩步下降,大型、高價值的物種被小型、價值較低的物種所取代,大部分漁獲物現在用作水產養殖的飼料。水產養殖對魚粉產品的需求很高,中國的水產養殖業貢獻了世界養殖魚類的62%。為了應對魚類資源枯竭,中國政府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出臺了一些措施,這些措施后來有所修改,以減少近海捕撈,包括禁止在近岸水域進行機動拖網捕撈、每年休漁期、漁具規定,例如最小網目尺寸、船舶回購和漁船報廢。然而,不遵守這些措施的情況很嚴重,捕魚量繼續增加,并且在一些地區由于近海捕撈量下降而轉移到近海。中國對海產品的需求很高,而且還在不斷增加,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海產品消費國之一;從1990年到2010年,人均魚類消費量每年增長6%。
在臺灣,到1950年代,沿海漁業被認為過度捕撈,漁業擴展到專屬經濟區(EEZ)內的近海和遠海。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臺灣專屬經濟區內的漁業捕撈量持續上升,之后穩步下降。在專屬經濟區運營的機動船舶數量從1950年代3215艘到1980年代后期(1989年達到峰值15900艘)顯著增加,然后在2017年緩慢下降至11200艘。非動力舢舨的手工捕撈量穩步顯著下降(1956年至2004年為8283艘至239艘),但漁筏的手工捕撈量保持穩定(1956年至2004年為14273艘至12984艘)。對海產品的需求一直很高,而且臺灣的人均魚類消費量與中國的高水平相似,而且據懷疑這種需求會持續高漲。太小而無法供人類食用的魚需要加工成水產養殖業的魚粉飼料,而水產養殖業生產的海鮮數量是臺灣水域野生捕撈漁業的兩倍。過去30年(從1998年到 2019年)由于淺水蝦種的枯竭,東海岸的漁業,特別是大溪以外的漁業,已經轉移到更深的水域。漁業已從100-300米的捕撈深度轉移到300-700米的深度。在季風季節,條件不允許深水拖網捕魚,一些拖網漁船在100-300米的較淺深度作業。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向更深的水域移動,超出了日本短吻角鯊的大部分深度范圍,這可能減少了過去30年(1.5世代長度)對該地區物種的捕撈壓力,盡管在轉變之前,日本短吻角鯊的捕撈壓力被懷疑一直很高。
在菲律賓,近海底層種群被認為過度捕撈明顯增長。在過去的五年中,拖網漁具捕獲的底層種群數量有所減少,一些拖網種群幾乎被消滅。在菲律賓專屬經濟區運營的商業船隊從1960年代(2100艘船)顯著增加到2014年(6400艘船),主要使用拖網、細袋網、圍網、環形網、延繩釣和約3GT的“小拖網漁船”。小型船隊從1950年(約30500艘船)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約338700艘船)增加了十倍,雖然船隊規模此后保持相對穩定,但發動機功率方面的努力持續增加,因為有生存船只的數量。在整個菲律賓,根據地點的不同,底拖網作業的最大深度為200米,釣線漁業的最大作業深度為200-250米。在菲律賓,對海產品的需求一直很高,人均魚類消費量在過去二十年中增加到2013年的人均34.1公斤。
圖片來自沖繩美麗海水族館
沒有具體保護措施。在日本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實施管理措施來控制捕撈量,包括總允許捕撈量、季節性關閉和漁具限制(白皮書 2015)。
在臺灣禁止在68個礁區使用任何網狀漁具(例如拖網、圍網)(漁業局 2019)。自1999年以來,禁止在距離海岸3海里范圍內以及超過50總注冊噸位的拖網漁船,在12海里范圍內進行所有底棲拖網捕撈。自2000年代中期以來,5個縣的部分地區已在3海里范圍內禁止刺網,政策是逐步清除整個海岸3海里范圍內的刺網,并由政府協助過渡到線釣和拖釣。該物種可能在約32個保護區中的一些受到保護,這些保護區覆蓋了臺灣海岸線的約 38%和臺灣海域的約47%,禁入區和禁捕區分別占0.9%和4.6%。
在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法規規定每年在東海和南海至12?N范圍內的商業底層拖網捕撈活動各不相同。關閉時間多年來和地區之間有所不同,但大多數現在從5月開始,持續3-4個月。2018年,這一季節性禁漁范圍擴大到還包括所有其他商業漁具(例如刺網和延繩釣),唯一的例外是釣竿和卷線器,以允許小規模手工漁業和休閑漁業。自2017年以來,季節性關閉的執法力度有所加強。由于過度捕撈仍然是一個威脅,關閉的有效性值得商榷。中國海岸線沿線的一些物種范圍可能受到保護,因為據估計約20%的海岸線被納入保護區。
在菲律賓,包括拖網漁船在內的活躍漁具被禁止在市政海域(距離海岸小于3海里)內使用。自2010年以來,商業水域內的拖網漁船根據2010年漁業行政命令237系列,被要求使用幼魚和雜魚排除裝置。這可能會減少較大鯊魚的滯留。有大于1800個海洋保護區,其中一些MPA以提供鯊魚和鰩魚保護而聞名,包括Donsol、Malapascua、Cagayancillo MPA 和 Tubbatah Reefs Natural Park。
該物種無亞種。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