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區域性漁業組織履約能力建設項目研討會順利舉辦
舟山,2023年7月16日——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WWF)主辦、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承辦、大自然保護協會(TNC)提供技術支持的2023年中國區域性漁業組織履約能力建設項目研討會在浙江大學舟山校區舉辦。來自外交部條法司、交通運輸部海事局、浙江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大自然保護協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等20余人參會,就中國區域性漁業組織履約能力建設及《港口國措施協定》(PSMA)等相關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凝聚研究共識,為推動全球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議。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黨委書記梅德慶、WWF北京代表處海洋和塑料項目總監張亦默出席研討會并致辭。梅德慶在致辭中表示,召開本次研討會旨在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化漁業可持續發展和對外交流,最終推動中國漁業高質量發展。張亦默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已經完成接受《漁業補貼協定》的國內法律程序,這展示了中國保護全球漁業資源的決心,也是引領生態文明的直觀表現。WWF期待中國進一步考慮加入《港口國措施協定》,并希望本次研討會的成果能為中國提供多層次的分析和參考。
當前全球漁業面臨嚴峻挑戰,港口國措施協定已經成為海洋漁業管理的熱點問題。研討會上,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大自然保護協會等單位的分享嘉賓從“港口國措施協定內容與區域性漁業組織相關措施規定的比較”、“全球港口使用情況研究及信息互享的重要性”、“實施《港口國措施協定》的最佳實踐”等方向結合智利、西班牙和泰國案例研究分別做主題報告,介紹背景并分析中國加入協定過程中應關注的若干要點。
與會專家表示,加強港口國的管理和監督對于防止非法、未報告和不受管制(IUU)的漁業活動、保障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可起到有效作用。應加強國內外漁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推動中國區域性漁業組織履約能力建設、共建全球漁業治理的新格局,為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健康美好的新環境。
此外,專家還對中國加入《港口國措施協定》的總體意義、政策交集、操作流程、技術難點等內容進行了歸納,并聚焦考慮加入時需要關注的時機、限制條件、必要性和未來前景等展開深入討論。
如需聯系采訪事宜或了解更多信息,請發郵件至:news@wwfchina.org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