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無柄醉魚草在昆明植物園首次開花
近日,昆明植物園遷地栽培的無柄醉魚草(Buddleja sessilifolia)首次開花,標志著昆明植物園在該物種保護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無柄醉魚草最初由包世英先生代孫必興先生于1983年在《云南植物志》中發表,由于形態上有相似,它曾一度被作為大花醉魚草(B. colvilei)的同物異名處理,并與之合并。然而,隨著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深入,無柄醉魚草最終被確認為一獨立的物種(Ge et al., 2018)。
該植物僅在高黎貢山海拔2600米至3300米的特定生境中零星分布,其野外種群數和植株數量極為有限,面臨著極高的滅絕風險。2021年,無柄醉魚草被列入《云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名錄》。
過去十年的監測揭露了一個嚴峻的現象:受到自然災害和人為干擾的雙重影響,已有2個種群消失,目前僅存6個種群。云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重點實驗室的科研團隊在2017年采集了這些脆弱種群的種子,并將其保存于中國西南野生種質資源庫。2023年3月,研究人員申請并獲得種質庫中保存的、來自已消失種群的100粒種子,隨后在昆明植物園工程師的精心播種和一年半的養護下,成功培育出29株植株。值得欣慰的是,其中一株植株最近在昆明植物園首次開花(見圖1)。無柄醉魚草作為亞高山植物,人工栽培極具挑戰。昆明植物園經過多年對高山植物養護條件的探索和試驗,成功實現了這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遷地栽培。
醉魚草屬(Buddleja)植物以其芬芳的香氣和吸引蝴蝶的特性,被譽為蝴蝶灌木(Butterfly Bush),在歐美地區作為觀賞植物備受青睞。全球分布100余種,其中亞洲地區分布約30種。2023年12月,昆明植物園在扶荔宮溫室群的室外景觀區域,依據醉魚草屬植物的生長習性,創建了醉魚草展示區(見圖2),目前共引種保存24個物種及4個品種。該展示區呈現了醉魚草屬植物的多樣性與觀賞價值(見圖3)。在盛花期,醉魚草吸引了蝴蝶等傳粉昆蟲(圖3 右下所示),為植物園內的生物多樣性展示增添了立體而動態的元素。
以上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071653、30970192、31770240、 31400478)、云南省科技廳科技計劃項目(202001AT070097)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7FY100100)的支持。
圖1 無柄醉魚草花序
圖2 2023年12月醉魚草展示區建設完成初期景觀效果
圖3上 2024年5–7月醉魚草展示區景觀效果;左下 醉魚草展示區栽培的大葉醉魚草品種‘Butterfly Candy’;右下 盛花期寬帶青鳳蝶(Graphium cloanthus)訪問大葉醉魚草(Buddleja davidii)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