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大王——漆:孫英寶植物科學畫科普(73)
涂料大王——漆
作者:孫英寶
漆又名漆樹、山漆、大木漆、干漆、家漆,是漆樹科漆樹屬的落葉闊葉喬木,主要分布于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原產于我國,是一個古老的經濟樹種。漆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祖先在同大自然抗爭與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逐漸認識漆樹,掌握生漆特性和生漆采割技術,并將其應用于生活與生產 實踐。《山海經》記載:“又北百八十里,曰號山,其木多漆、棕”;從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 7000 多年前的木胎朱漆碗到明代漆工藝家黃成的《修飾錄》,可以看出漆在華夏文明的發展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國漆樹集中分布在秦嶺、巫山、大巴山、大婁山、武陵山、烏蒙山和邛崍山一帶,構成一個近似環形的分布中心。
生漆為漆樹的主產品,是漆樹的韌皮部被割開后流出的一種乳白色膠狀液體,接觸空氣后表面迅速變為褐色,數小時后硬化而生成漆皮。生漆作為天然涂料,能在常溫下通過漆酶的催化作用固化成漆膜。生漆作為涂料具有防水、防潮、防腐、高硬度、高光澤、絕緣和耐高溫的特性,被譽為“涂料之王”,在現代工業、農業、國防、科技、民用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生漆主要由漆酚、水分、樹膠質、糖蛋白和漆酶等物質組成。漆酚(urushiol)為淡黃色油狀液體,是生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其含量及種類是評價生漆質量的標準。漆酚由含 15-17 個碳原子的不同飽和長側鏈的兒茶酚類組成,包括飽和漆酚、單烯漆酚、雙烯漆酚和三烯漆酚等異構體。漆酚類物質具有強烈的致敏性。生漆中的主要成分所占的比例與含量決定其成膜性能和生物活性;各種成分及含量隨漆樹品種、生長環境和割漆時間等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古代醫藥典籍記載漆樹的葉、花、果實、根、皮、木心及生漆、干漆均可入藥,具有治療跌打損傷、毒蛇咬傷和濕疹瘡毒的作用;現代研究表明,生漆的提取成分包括漆酚、漆多糖等,具有很好的抗腫瘤、抗炎、抗菌、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抗凝血、調節神經等生物活性。漆樹的種子可以供榨油,籽油中亞油酸含量高達 60%,還含有多種藥理活性成分,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漆籽加工的漆蠟(油)是制造肥皂、化妝品、蠟燭、硬脂酸等的重要原料;漆樹果皮能用來制作蠟燭、蠟紙;漆樹樹干堅硬致密,可以作為建筑木材。“漆樹全身都是寶”,如何挖掘出漆樹更高的經濟價值、藥用價值、文化與藝術價值是一代又一代“漆人”永恒的話題與不懈的追求。

漆(戴越繪圖)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