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三娘灣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項目
執行機構:南寧市綠種扶貧服務中心
隨著欽州市和北海市經濟活動增加,海洋生態環境受到威脅,特別是鱟這一珍稀物種。鱟不僅用于開發醫用檢測試劑,還是生態系統健康的指示物種,但因棲息地破壞和過度捕撈,已被列為瀕危物種。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喪失,直接影響了當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當地漁民的世代居住。經過項目組上期項目的努力,三娘灣成立了參與式漁業保護小組。
然而,目前我國科學家對于親鱟產卵與覓食生境了解十分局限,缺少數據支撐,嚴重限制了鱟資源恢復和管理計劃的實施。如若能與漁民合作,在放鱟回家前為成體鱟打標記并長期記錄已標記的鱟數據,同時系統性開展誤捕鱟覓食生境區域的數據采集,將有機會為此空白領域提供寶貴數據。
針對以上現狀和挑戰,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及全球環境基金小額贈款計劃的支持下,該項目由南寧市綠種扶貧服務中心負責實施。基于多年的以社區為基礎的參與式農業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和社區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和方法,搭檔廣西北部灣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省級重點實驗室(北部灣大學)關杰耀教授團隊,以加強社區參與保護生態系統為綜合指導框架,聚焦探索以鱟類為試點的海洋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我們還積極推進三娘灣小學的鱟類科普教育,期望通過“小手牽大手”的方式,激發并提升村民的參與熱情與保護意識,進而建立起一種源于社區內部的保護與發展機制。此外,我們也聯合多方力量,共同打造北部灣社區保護地平臺,以期與廣西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以及三娘灣旅游管理區的戰略目標形成有力互補。
此項目的實施不僅有助于保護鱟這一珍稀瀕危物種,還將對當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漁民的世代居住產生積極影響。通過加強社區參與和科學研究合作,我們希望為海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探索出一條有效路徑。
培養公民科學家:漁民接受追蹤小程序培訓,放鱟回家小組再添新成員
為了培訓漁民進行鱟生境的數據采集,2022年9月,廣西北部灣大學關杰耀教授團隊攜手項目組深入三娘灣村,為當地漁民開展了一場關于“親鱟”追蹤小程序的培訓。關教授團隊詳細介紹了如何給鱟打標簽,并強調為減少對鱟的傷害,只能對成年體進行標記。隨后,團隊還指導漁民如何使用手機記錄放歸的成年鱟的各項數據,包括頭胸甲寬度、體重、誤捕及放歸地點等。這些數據將發回關教授實驗室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處理。
圖1:北部灣大學關杰耀教授團隊指導放鱟回家小組做數據測量和給成年鱟打標簽
為了更精確地收集海上誤捕到鱟的經緯度定位數據,項目組決定邀請資深漁民余和清加入放鱟回家小組。余和清將主要負責通過“海e行”小程序對誤捕鱟的經緯度進行定位,并將數據傳輸給北部灣大學關杰耀教授團隊進行分析。至此,放鱟回家小組的成員已增至6人(其中2名女性)。截止到2023年11月31日,已成功放歸12482只鱟,其中中國鱟12367只,圓尾鱟115只。完成打標記的成體鱟60只。
圖2:誤捕鱟的定位示意圖
放鱟回家小組社區影響顯著,漁民保護意識提升
自放鱟回家小組成立以來,其在三娘灣社區的影響日益顯著。2023年9月中旬,負責鱟導賞手冊的王健深入社區進行調研時了解到,該小組已成功震懾了當地漁民非法售賣鱟的行為。此舉不僅讓外地收購者望而卻步,更重要的是,它確保了更多鱟能夠安全回歸海洋。
2023年10月中旬,項目組再次前往三娘灣,與放鱟回家小組共同進行階段性回顧總結。在回顧過去兩年的科學監測數據和放歸成果時,大家深感自豪。同時,通過回憶小組的成立初衷和發展歷程,以及討論如何擴大村民參與度和應對未來挑戰等問題,成員們的信心和凝聚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在面對外來收購者和漁政漁監的質疑時,放鱟回家小組的成員們已經能夠自信地詢問證件并巧妙地進行宣傳。這表明他們已經從最初的保護意識轉變為自主的保護行動者。此外,為了更好地在村里進行宣傳并增強村民的認同感,項目組還根據成員們的建議設計了統一的文化衫。
圖3:放鱟回家小組統一著裝,放鱟回家
三娘灣小學學生參與放鱟回家
放鱟回家小組的力量仍然有限,經過與放鱟回家小組成員討論如何讓更多的漁民認識鱟,有成員提出聯合小孩一起影響家長。于是與三娘灣小學校長討論“小手牽大手”小學生參與放鱟回家小組活動時,得到了校長的大力支持。2023年10月18日,三娘灣小學六年級全體26名學生在老師和放鱟回家小組的帶領下,共同參與了一次科學監測“放鱟回家”活動。活動中,學生們親身體驗了放鱟的過程,并聆聽了放鱟回家小組成員分享的保護鱟的故事。這次活動不僅讓學生們對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激發了他們保護海洋生態的熱情和決心。同時,項目組還與三娘灣小學商量,每月由不同年級的學生在老師帶領下參加放鱟回家小組的活動。
最近一次活動發生在2024年1月5日下午,三娘灣小學五年級的26名師生跟隨放鱟回家小組,將從漁網中解救出的34只中國鱟成功送回了大海。這次活動不僅是一次生動的實踐課,也是對學生們海洋保護意識的一次有力提升。
圖4:三娘灣小學六年級學生“放鱟回家”
圖5:放鱟回家小組成員給學生們講解放鱟注意事項
為了進一步推廣海洋文化和科普知識,2023年9月12日上午,項目組特邀北部灣大學關杰耀教授團隊的成員楊鑫,在閱覽室為三娘灣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們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我眼中的鱟”主題繪畫課。楊鑫詳細講解了鱟的外貌特征和作用,引導學生們用畫筆描繪出自己心目中的鱟形象。這一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讓他們對鱟這種神秘的海洋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圖6:項目組和楊鑫為三娘灣小學開展鱟科普講座
圖7:三娘灣小學學生畫“我眼中的鱟”
2023年國慶節期間,項目組收到了一位村里高二年級學生的詢問,希望能將海洋文化閱覽室向所有村民開放。經過與三娘灣小學校長和老師們的深入溝通后,雙方達成共識:在長假期間,閱覽室將定期開放給所有村民使用,并由學校派值班老師協助管理。這為學生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項目組攜手三娘灣小學,環保晚會唱響鱟保護之歌
為了讓環境教育從孩子做起,通過小手牽大手,提高村民參與鱟保護力度,并讓放鱟的行為被全村人理解和認可,農民種子網絡項目組與三娘灣小學合作,共同籌劃了一場別開生面的, 以“月亮亮,月光光,我要藍色的海洋”為主題的海洋保護晚會。 三娘灣村委會和管理區管委會也加入支持,提供協助和宣傳。
晚會于2023年12月14日晚上七點半開始,三娘灣小學坐滿了學生家長和村民。觀眾們欣賞著孩子們精心準備的節目,聆聽著農民種子網絡工作人員關于鱟保護的講解。放鱟回家小組也在晚會上亮相,向全體觀眾匯報了他們保護鱟的卓越成績,并呼吁大家共同參與到鱟保護行動中來。
圖8:三娘灣小學海洋環保晚會演員們合影
圖9:放鱟回家小組亮相晚會并匯報鱟保護進展
去年凈灘音樂會的岜農也受邀參加晚會,他向前來采訪的媒體朋友們介紹了三娘灣小學海洋文化閱覽室的設計理念,也在壓軸節目上帶領孩子們演唱去年凈灘音樂會上和孩子們為三娘灣共同創作的生態環保歌曲《X 白色的海洋》。
這場環保晚會不僅是一次成功的宣傳活動,更是一次生動的環保教育實踐。通過晚會,三娘灣小學和項目組成功地將海洋保護理念傳遞給了更多的人,激發了村民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熱情和責任感。同時,晚會也為三娘灣村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村民們看到了海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美好前景。令人驚喜的是,放鱟小組組長吳相夏聽到三娘灣小學經過這場晚會,意猶未盡,“六一”計劃再舉辦晚會的時候,自告奮勇地贊助舞臺搭建,延續這份熱情與關注。
欽州臺新聞9點半欄目對放鱟回家小組和三娘灣小學的海洋保護晚會進行了深入報道,進一步傳播了鱟保護的重要性和學校在環保教育方面的努力。看得媒體報道后,放鱟小組余和清在項目組的群里發言:「老師你們寫的文章打動我們放鱟小組,深深體會到我們放鱟小組希望,謝謝!」 詳情請訪問欽州此刻(gxqzxw.com)。
圖10:岜農帶領同學們演唱自創歌曲《X 白色的海洋》
三娘灣民宿行業融入鱟保護主題,推動可持續發展
北部灣大學的關杰耀教授經過深入調研和討論,精心整理了一份“三娘灣鱟保護社區可持續發展報告”初稿。該報告全面梳理了三娘灣鱟保護的現狀和挑戰,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發展策略。報告中特別強調了民宿經營者和社區居民在鱟保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為他們提供了一套量身定制的建議。
項目組于2023年4月下旬來到三娘灣,通過深入走訪和觀察,最終選定了兩家具有潛力的民宿——“三娘灣火車驛站”和“貝螺灣民宿”,作為鱟保護主題房間的改造對象。最終,項目組與北部灣大學-廣西科學院鯨豚研究團隊展開了合作,結合三娘灣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資源,用手繪的方式為火車驛站外墻和貝螺灣的一個房間進行了繪制。
通過這一系列的努力和舉措,三娘灣的民宿行業正逐步融入鱟保護主題,推動當地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同時,項目組還積極探討了鱟主題房間的“惠益分享”機制。這一機制旨在確保民宿經營者從鱟主題房間的經營中獲得經濟收益的同時,也能為當地的鱟保護工作提供資金支持。通過這種方式,項目組希望實現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未來,我們期待看到更多這樣的成功案例,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為當地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
圖11:火車驛站墻體繪制
圖12:貝螺灣民宿房間鱟主題保護繪畫
策劃鱟主題導覽活動,推動社區生態旅游發展
為了推動當地生態旅游的發展,并提升居民對海洋生態保護的意識,2023年3月中旬,項目組與協作者王健進行了前期籌備溝通。并計劃結合他在鄉村之眼的工作實踐,采用“參與式影像”的工作方法,培育社區導賞員,共同編制鱟導賞手冊。
為了確定適合擔任社區導賞員的人選,項目組于2023年4月下旬攜王健一同走訪了三娘灣與村委、管委和村民并進行深入訪談,王健也深入社區,了解鱟的相關信息,并根據訪談調研內容,與項目組交流確定了導賞手冊的內容和形式。該手冊以鱟為線索,串聯起社區導賞的各個環節,將科學知識與本地傳統知識相結合,旨在為游客提供一份定制版的三娘灣鱟導賞體驗。
圖13:項目組成員與三娘灣管委會陳丹主任探討
為了進一步推進鱟導賞工作,2024年3月中旬,項目組與王健再次前往三娘灣,與志愿者勞貝可一起舉行了鱟導賞工作坊。此次工作坊邀請了三娘灣的漁民、放鱟小組成員、民宿經營者等參加,大家積極分享他們與海洋有關的經驗和故事。三娘灣村委陳主任覺得意義不凡,還主動給項目組分享了家族譜,讓我們了解乾隆年間就已經有漁民來到三娘灣居住。
通過此次活動,不僅提高了村民對鱟及海洋保護的主體意識,還挖掘了潛在的鱟導賞員人選,并為后期制作鱟導賞手冊提供了豐富的材料。隨著導賞手冊的完善和培訓工作的推進,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三娘灣,感受這里獨特的海洋文化和生態保護成果。同時,這也將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推動三娘灣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圖14:鱟導賞工作坊上,王健訪談放鱟回家小組成員
圖15:項目組針對鱟導賞手冊訪談村民代表
三娘灣社區保護試點經驗總結,為北部灣生態保護提供可行性方案
2023年2月20日,項目組應邀參訪了廣西民族大學人類學教授黎永勵老師團隊的影視人類學實驗室。 此次參訪旨在借鑒影視人類學在記錄和傳播社區保護經驗方面的優勢,為三娘灣試點項目的經驗總結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
圖16:項目組成員前往廣西民族大學影視人類學實驗室交流經驗
同時,項目組邀請前期在三娘灣進行本科田野調研的廣西民族大學研究生勞貝可作為志愿者,對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進行實時監督和追蹤,希望能有效掌握機構業務在維護三娘灣生態保護的空間,依法、守法地推動倡議議題。在此之前,項目組已于2022年7月參加了由萬科公益基金會贊助、CECA主辦的公共政策倡導能力建設工作坊。通過系統學習如何提交政策建議,項目組在CECA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草擬了一份名為“關于在北部灣海域推動鱟資源保護的建議”的提案建議,勞貝可也在持續收集數據,并協助完善政策提案。
圖17:項目組與勞貝可探討政策倡導工作的細節
三娘灣保護項目獲多方認可,村民與科學家合作模式成亮點
近日,三娘灣保護項目影響逐漸擴大,不僅受邀加入重要合作網絡,村民與科學家合作的物種保護經驗也受到國際組織的青睞,項目組成員還在國際研討會上發表了精彩案例發言。
項目團隊編寫的三娘灣村“放鱟回家”小組故事被收錄到IUCN鱟專家組自然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組織的“2023年國際鱟保育日”《我與鱟的邂逅》故事集里。這一收錄不僅是對項目團隊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村民與科學家合作模式的認可。這種合作模式將村民的傳統知識和科學家的專業技術相結合,共同推動物種保護工作的發展。
圖18:三娘灣村“放鱟回家”小組故事被收錄到IUCN “2023年國際鱟保育日”《我與鱟的邂逅》故事集里
此外,初擬的“三娘灣以社區為基礎的海洋社區保護鱟”的論文摘要已提交到亞太區鱟保護國際研討會2023——馬來西亞檳城。項目組成員田秘林也受邀線上參加了IUCN鱟國際研討會,并代表FSN針對此項目做了案例發言。在發言中,她詳細介紹了項目的實施過程、取得的成果以及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發言得到了IUCN鱟專家組主席Paul Shin和現場其他專家的高度評價,并邀請項目組于2024年6月份參加新加坡鱟國際研討會。他們認為,三娘灣社區保護試點項目以社區為基礎在推動生態保護、提升公眾意識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所有海洋生態保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圖19:田秘林參加IUCN鱟國際研討會,并針對三娘灣項目做案例發言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