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韩免费影院-日韩免费专区-日韩男女-福利片国产-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物種庫
 
首頁 > 保護界動態 > 科研動態

【IUCN報告系列】農業與自然保護

媒體:原創  作者:IUCN中國   專業號:IUCN中國 2024-11-01 14:44:06

圖片

在聯合國17條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不毀壞自然生命的同時,為人類種植食物”占據其中兩條,農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近幾十年來,各國際組織已就此主題進行過多輪評估,然而大多著重于無生命物體之上,如氣候、水、土地。那么,農業與自然生物互相之間有何影響?有哪些指標可以用于評估農業與自然保護成果?

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旗艦報告《農業與自然保護(Agriculture and conservation),通過文獻綜述、針對性數據分析、綜合建模、影響評估的方式,闡釋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報告概述了農業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相互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報告探討了農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的權衡,以及如何通過政策和實踐實現兩者的可持續性。此外,報告還提供了一組全球適用的指標,以評估國家在環境可持續性方面的表現,并為決策者提供科學依據。報告強調了在農業和生物多樣性之間實現可持續性面臨的挑戰,希望政策制定者在多個維度上考慮政策影響,并提出一系列建議,以期支持農業和保護部門在整體議題上的決策。

圖片

農業與自然保護(Agriculture and conservation)

圖片

Part 1 農業與自然生物的相互作

圖片

1.農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作為生態威脅的農業

不少于34%的物種(指被IUCN紅色名錄全面評估的物種)直接或間接地受農業威脅。農業對生態的直接威脅源自棲息地破壞(最主要)、水壩和用水管理、外來入侵物種、營養負荷、土壤侵蝕、除草劑和殺蟲劑、改變氣候;間接威脅主要包括以上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全球食品貿易。

作為生態棲息地的農業

17%的物種以農業用地為棲息地,其中86種為農業用地特有物種。

降低威脅,提高收益

有兩種方法能在不影響農業生產的情況下保持生物多樣性:一是推廣生態友好型農業(共享土地,land sharing),二是集約化生產以留存重要棲息地(節約土地,land sparing)。南半球高緯度地區、干旱地區擁有更多棲息于農業用地的物種,使用第一種方法可行;熱帶和歐美的大部分地區,實施第二種方法更好。

2.自然環境對農業的影響

原料供給

對農業,自然的主要供給是生物量和遺傳材料的生產。

調節與維護

自然的主要服務體現在氣候調節、蒸騰和大氣水分循環、土壤質量、風沙阻攔、養分循環、水流調節、洪水控制和傳粉。在全球范圍內,旨在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的政策每年可使全球GDP增加高達1500億美元。相反,若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喪失,農業部門每年將損失近1000億美元。

圖片

支持農業的生態服務

負面效應

自然生物對農業的主要損害是作物取食、害蟲和病原體

3.農業與自然保護成果傳遞展望

對全球146個國家的農業用地進行可持續景觀效率前沿(efficiency frontier)的分析。結果顯示,通過改變土地規劃,可在不影響農業生產和經濟效益的同時,降低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該結果在效率曲線上為“帕累托有效”,即某一目標在不損害其他目標的情況下有所增加。比如,帕累托最優溫室氣體減排分析表明,在不影響其他指標的情況下,改變土地規劃可使溫室氣體排放降低22%,同時使物種威脅減少和恢復(Species Threat Abatement and Restoration,STAR)得分提高30%。

改善土地規劃的方法之一是減少農業用地面積、增加單位面積產量,這對欠發達地區尤為重要。要實現這些變化,需要通過激勵計劃、法律和法規的變化或其他機制來重新調整土地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激勵。盡管存在挑戰,但實現這些變化將帶來大規模的好處。

圖片

全球土地利用轉化:由當前景觀轉為帕累托最高STAR景觀

4.農業與自然保護成果傳遞政策

農業政策

當前,許多國家的政策和資源傾向于對生物多樣性有害的經濟活動,如設置貿易壁壘、支持產量等。各國對于農業的補貼總量與受農業威脅的物種數呈正相關。重新評估農業政策、激勵自然保護和可持續管理,將使各國受益。

取消所有與產出、投入或生產要素(如土地面積)直接相關的農業補貼(每年1600億美元),可以幫助保留2700萬公頃原本將轉為農業用地的土地(占到2040年預計轉為農業的土地的49%),并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5%。

科技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實現可持續集約化生產意義重大。目前,與提高生產力和發展可持續性相關的科學進展仍較為有限。

有機農業被認為可持續性農業的解決方案,但在全球范圍內,其影響仍相對有限。

圖片

布基納法索,田間勞動的婦女

食品政策

目前的糧食系統不僅沒有支持人類健康和環境可持續性,反而對兩者都構成了威脅。饑餓問題越發嚴重,大量人口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更多的人飲食不健康。

即便是影響最低的肉制品,其對環境的影響力也遠大于植物產品。改變飲食結構,是增加食物可持續性的重要一環。

全球生產的糧食中,約三分之一被損失或浪費。必須在糧食供應鏈的各個階段針對不同根源進行改進,以減少浪費。

食用當地產的食物,是減少碳足跡的重要方法;然而,碳足跡主要取決于土地利用、食物垃圾管理、生產資源的利用效率、運輸的規模以及產品是否以植物為基礎,而不是它行駛的距離。

保護政策

以保護為核心的政策可能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現有的國際協議,包括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MGBF),為評估和模擬這一情景提供了框架。

在增加保護地面積時,成本最低的地區,其生物多樣性價值往往不高。要避免保護地面積增加、農業和生物多樣性價值反而降低的情況。一種與KMGBF目標3相一致的方法是,重點保護生物多樣性核心區域,適當實施可持續農業。另一種方法是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

圖片

韓國鐵原村,白頸鶴在稻田里休息

5.關鍵信息和結論

農業的可持續性需要調和與生物自然的沖突,并在不破壞糧食安全、經濟或氣候目標的前提下,從戰略上保護和恢復生物自然。

協調農業生產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相反,成功的解決方案需采取系統化方案,并隨著地點、規模和生產系統而變化。

必須認識到并管理到,向可持續農業的過渡涉及生態、經濟、環境和社會方面的權衡。

將農業和經濟政策同自然生物保護相結合,是促進可持續的關鍵機會。

改革農業政策能大幅促進自然保護。

圖片

Part2 可持續的自然保護的指標

該部分羅列了四個用于評價各個國家在環境可持續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的指標,以及各國的得分。這四個指標分別為:

紅色名錄指數(反映生物多樣性水平);

進口商品足跡(反映自然生物所面對的壓力);

保護地覆蓋生物多樣性關鍵區(KBA)的比例(反映為保護自然所做的努力);

自然資本占總資本的比例(反映自然對人類的益處)。

具體內容請點擊原文查看。

圖片

什么是可持續農業?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涵蓋了不同時空、組織尺度的考量。在短時間或某地區有效的方案,對更大的時空尺度而言可能有害。向可持續農業的轉型涵蓋了生態、經濟、環境、社會的利弊權衡,必須認識并管理它們。

在不影響自然的情況下發展農業并非易事,但不是不可能。管理者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努力實現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

閱讀 924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