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交錯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區域
植被交錯帶是相鄰植被間形成的過渡區域,是生物多樣性形成、演化與維持的重要地帶,對生物多樣性的長期保護至關重要。從優勢類群樟科植物(Lauraceae)入手來研究亞熱帶常綠闊葉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并探究植被交錯帶對多樣性保護的價值,可為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和調整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植物系統發育與多樣性保護研究團隊以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擬當前樟科物種的潛在分布為數據基礎,利用DNA條形碼ITS構建286種中國樟科植物的系統發育關系,并收集了葉面積、株高等物種功能性狀,從物種、進化和功能三個方面分析樟科多維度的多樣性空間分布格局。研究發現,中國樟科各多樣性指標呈現出不完全一致的空間分布格局,形態特征的平行進化可能是造成功能多樣性和其它指標不匹配的原因,多樣性指數之間的脫鉤突顯了不同多樣性的互補性以及它們各自在評估保護價值方面的作用;綜合各多樣性指標,提出中國樟科植物重點保護區域位于西藏南部、橫斷山脈北部,云南南部和東南部,以及秦嶺和淮河南北分界的區域,而這些區域正是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北部的落葉森林、南部的熱帶森林,西部的高原植被形成的交錯區域。這項研究強調了綜合多維度多樣性指標、以實現最大限度保護中國常綠闊葉林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證實并確立了森林交錯帶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價值。
該研究結果以“Transitional areas of vegetation as biodiversity hotspots evidenced by multifaceted biodiversity analysis of a dominant group in Chines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為題,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版納植物園植物系統發育與多樣性保護研究組碩士研究生周潤為該論文第一作者,慈秀芹高級實驗師與李捷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此外,該研究得到了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Andrew H. Thornhill教授與John G. Conran教授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得到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云南基礎研究專項等項目的資助。
圖1. 工作流程圖
圖2. 利用ITS序列構建的286個中國樟科植物的系統發育樹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