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韩免费影院-日韩免费专区-日韩男女-福利片国产-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物種庫
 
首頁 > 物種資訊 > 動物資訊

康乾二帝與鰉魚的交集

媒體:百度  作者:白山黑水高粱紅   專業號: 2021-11-07 14:32:59

您見過渾身泛黃、10多米長、頭上長須、重1000公斤、無鱗軟骨的淡水魚嗎?它就是白堊紀時期生存下來的與清朝康熙、乾隆兩位皇帝有著交集的鱘鰉魚。

據清代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記載,在宋朝時女真人所建的金國,鱘鰉魚就很受尊崇,如同當今的野山參、松茸般名貴。直到女真人再次崛起,即滿族人入主中原,鱘鰉魚一直是皇帝的御用貢品。1682年,康熙皇帝29歲時東巡到吉林,組成了龐大的船隊,“冒雨登舟,溯松花江順流而下”到達大烏喇虞村(即今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鎮),與村民、侍衛兵士一起下江網魚,并賦《松花江放船歌》《松花江網魚》兩首詩。據陪同東巡的中書侍讀高士奇《隨扈東巡日錄》載,《松花江網魚》詩中“更有巨尾壓船頭,載以牛車輪欲折”詩句就是指鱘鰉魚,意思是巨大的鱘鰉魚船艙裝不下,尾巴壓到了船頭上,裝運的牛車輪子都快要撐不住了。詩中還寫到烹制江魚賜給群臣和漁夫,彰顯皇帝親民,以期天下歸心。康熙皇帝還將腌制的魚派人速送京城,呈請祖母孝莊品嘗。

鱘鰉魚(亦稱鰉魚)學名達氏鰉,是白堊紀時期生存下來的古生物群之一,曾與恐龍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稱。它是鱘魚和達氏鰉兩種魚類的總稱,由于人們常將兩者相提并論,所以統稱鱘鰉魚。《辭海》中說鰉魚為魚綱,鱘科,古稱“魚覃”。其吻尖體長,亞圓筒形身軀,背灰黃綠色,身軀龐大,一般體重50—100公斤,最大的重達1000公斤,為大型食肉性兇猛魚類。鱘鰉魚主要分布于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和嫩江等水域(長江、新疆額爾齊斯河等偶見蹤跡),性成熟最小齡雌性為16-17齡、雄性為12齡以上, 5—6月份產卵,壽命長者能活100年以上。

鱘鰉魚肉質鮮美,骨脆而香,全身幾乎沒有廢料,胃、唇、骨、鰾、籽都是烹制名菜的上等原料,特別是由鱘鰉魚卵加工而成的“黑魚子醬”,經濟價值極高,在國際上素有“黑色軟黃金”的美譽。《本草綱目》記載:“(鱘鰉魚)肝主治惡瘡;肉補虛溢氣,令人康健;煮汁飲,治血淋;鼻肉作脯,補虛下氣;子狀如小豆,食之健美,殺腹內蟲”。據中國科學院海洋所檢測:鱘鰉魚含有人體所必須的8種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及12 種維他命;脂肪含有 12.5的“DHA”和“EPA”(亦稱腦黃金),對軟化心腦血管,促進大腦發育,提高智商,預防老年性癡呆具有良好的功效;軟骨和骨髓(俗稱“龍筋”)有抗癌因子,可完全直接食用,素有“鯊魚翅,鱘魚骨”之說。所以,歷來是進貢朝廷的上品。

距康熙東巡吉林之后約半個世紀,乾隆十九年(1754年),43歲的乾隆皇帝循著他祖父的足跡,第二次來東北謁陵祭祖,農歷八月初八來到吉林松花江參與捕魚,寫下了歷史性的《松花江捕魚》:“松江網魚亦可觀,潭清潦盡澄秋煙。虞人技癢欲效悃,我亦因之一放船。施罟濊濊旋近岸,清波可數鰷鱸鰱。就中鱘鰉稱最大,度以尋丈長鬐軒。波里頹如玉山倒,擲叉百中誠何難。鉤牽繩曳乃就陸,椎牛十五一當焉。舉網邪許集眾力,銀刀雪戟飛繽翻。計功受賜即命罷,方慮當秋江水寒”。這首詩惟妙惟肖地描述了捕魚的場景。詩的大意是:江水澄澈的秋天里,在松花江捕魚非常地愜意;隨著漁網被拉上岸,清晰可見鰷魚、鱸魚、鰱魚等在網里不停翻跳;網中的魚數鱘鰉魚最大,其魚脊長度可達數尋、數丈;網里鱘鰉魚拼力掙扎,當桀驁不馴的它力盡勢頹,宛如醉漢般倒下時,人們再用魚叉、魚鉤將其套牢,鉤牽繩曳拖上岸來;捕魚勞累江水寒涼,故對勞者計功行賞。同時,乾隆還寫了一首描寫鱘鰉魚形狀的詩《詠鱘鰉魚》“有目鰥而小,無鱗巨且修。鼻如矜闟戟,頭似戴兜鍪。一雀安能齧,半豚底用投。伯牙鼓琴處,出聽集澄流”。將鱘鰉魚形容為眼睛不大,身體修長,鼻如挺立的戟柄,頭戴甲胄的武士。

鱘鰉魚既是珍肴,也是祭祀的首位供品。先秦的《詩經·周頌·潛》寫道:“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鳣有鮪,鰷鲿鰋鯉。以享以祀,以介景福”。鳣(zhān),鰉魚;鮪(wěi),鱘魚;即今稱的鱘鰉魚。這首詩的大意是:美好漆河與沮河,多種魚類在棲息。有那鳣魚和鮪魚,還有鰷鲿和鰋鯉。用來祭祀獻祖先,求得福祉永綿延。2700年后的清代皇室也承襲了這一傳統,對鱘鰉魚比較敬畏,捕到鱘鰉魚不得帶進室內,恐有神祟;用鱘鰉魚占卜,擺放在祭壇之前,儀式莊嚴繁縟,皇帝手拈線香,腳踏魚背,趨步前行,到祭桌案前往香爐里上香,然后再順魚背走下祭壇,行三拜九叩之禮。祭祀完畢,就將鱘鰉魚分給各貝勒王子、王公大臣,用以食用或者祖祭和家祭。清代還將鱘鰉魚作為皇帝生日、重大節日的必備佳肴。據傳,乾隆品嘗了赫哲族的魚宴,龍顏大悅,對鱘鰉魚大加贊賞。為了確保供應,清朝在吉林設置了“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制定了采捕、貢獻鱘鰉魚的定例,不得違抗。如今,在吉林省舒蘭市法特鎮仍保留著清朝的“鰉魚圈”遺址,在吉林省德惠市岔路口鎮、朝陽鄉和榆樹市交匯處保留著清朝所建的“鰉魚港”遺址。當時,每年春、夏、秋三季,捕魚牲丁將從黑龍江、松花江等水域捕上來的鱘鰉魚送到鰉魚圈里養起來,待冬季凍好送往京城,供皇室專用。

光緒26年(1900年),俄日入侵,攔江沉石筑壩,惡意奪捕,鱘鰉魚漸絕,納貢遂終止。

解放后,我國對鱘鰉魚進行了有效的保護和人工繁殖。1994年中國政府同俄羅斯聯邦政府簽訂了《中俄關于黑龍江、烏蘇里江邊境水域開展漁業資源保護、調整增殖議定書》。2008年在中俄邊境水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儀式上,放流了15萬尾鱘鰉魚,人工繁殖獲得成功,聯合國華盛頓公約認定的瀕危物種鱘鰉魚危而不絕,漸近繁盛。

作者/來源:白山黑水高粱紅

閱讀 578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