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韩免费影院-日韩免费专区-日韩男女-福利片国产-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物種庫
 
首頁 > 保護界動態 > 保護動態

在海底,種草種草種草種草~~~

媒體:原創  作者:阿里巴巴基金會   專業號:阿里巴巴基金會 2023-06-21 09:45:27

“像一棵海草海草,海草海草,隨波飄搖……海草海草海草海草,浪花里舞蹈……”

炎炎夏日,朝陽初升,當游客們伴隨著這首節奏感極強的《海草舞》嬉戲逐浪時,山東榮成東楮島的漁民王森林把一個個重達兩公斤的鉛塊裝進特制的潛水服里,順帶著蹬腿熱身。

再過五分鐘,他就將背著聯結壓縮機的輸氧管潛入海中,在水下連續作業四五個小時,把成千上萬株海草“種”進海底。

擺滿了海草的船只,黃色管子的

另一頭聯結著水底的“種草員”

這不是一份輕松的活計。北方海域的海水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冰涼刺骨,剛下水總得哆嗦一會兒,才慢慢緩過勁來。

“整個過程有點兒像插秧。”王森林比劃著手里的小鋤頭展示道,“在海底輕輕刨一鋤頭,然后將培育好的海草幼苗栽入坑中,再壓一壓土,一株海草就種好了。”

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并不簡單。“不能栽深了,會被泥土壓死;也不能栽淺了,容易被海浪沖走。”為此,王森林找人定制了手里的小鋤頭,使出三分力一刨,正好不深不淺。

王森林下海“種草”

每次下水,王森林得往返三四十趟,將船上的海草盤運到海底,再將盤里的海草幼苗輕輕掏出來,栽入海底。“種了五六年了,剛開始下水干一會兒就頭暈,現在一天能種五六千株。”

王森林笑得驕傲又靦腆,黝黑的臉龐溝壑縱橫。為了保護海洋環境,這些年他從沒用過防曬霜,這也使得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大些。“辛苦倒是不怕,就是有點兒孤獨。”王森林坦言,海底除了水聲,萬籟俱靜,干久了心里悶得慌。“這時候我就會在心里默默哼歌,給自己鼓勁。”

王森林今年56歲,作為土生土長的東楮島人,他的童年幾乎與海草為伴。“那時候每當潮水退去,岸上便會留下許多漂浮過來的海草,大人們會把它搜集起來,曬干后用來蓋屋頂、建房子。”

海草房不怕雨侵,具有“冬暖夏涼、居住舒適、百年不腐”等特點,“到了夏天,屋頂還會開花,別具一番特色”。更重要的是,海草床里還棲息著當地最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海參。“我們這里的野生海參又粗又壯,小時候我一個猛子扎下去,就能摸兩條上來。”然而,這樣的日子伴隨著海草的消亡,逐漸逝去。

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海草床面積迅速萎縮,從以前的帶狀分布逐漸萎縮為塊狀分布,其中青島、威海和煙臺近岸海域超過80%的海草床已完全消失。

造成海草消亡的原因有很多,既包括了海水養殖、航道疏浚、污水入海等人為因素,也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隨之而來的,是近海環境的惡化,以及大量依附于海草床的生物物種的減少及消亡。

“你從岸上看著不明顯,一潛到海底,特別觸目驚心。”王森林想了想,用“禿頂”來形容那種形態,“大片大片裸露的海床上寸草不生,水質很渾濁,別說海參了,小魚都見不到幾條。”因此,當五六年前島上招募“種海草”的潛水員時,王森林第一時間報了名。

報名的時候對方嫌我年紀大,我都跟他急眼了——這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沒有人比我更想保護它!”王森林的語氣很堅定,“我見過海底郁郁蔥蔥的模樣,也要為我的子孫后代恢復它應有的樣子。”

如今,在東渚島上,像王森林這樣的“種草員”有二十幾位。每年的4-9月,他們把一株株海草栽入不同的區域里,逐漸恢復著海底的綠色。“最早一批栽種的海草已經長出了‘海草二代’、‘海草三代’,那些魚啊貝殼啊也回來了。”

王森林樂呵呵地捧起一串剛剛從海里撈起的牡蠣,笑著說:“海草具有凈化海水的作用,在它周邊養殖的海產品質量特別高,生吃都沒事,鮮甜鮮甜的。你嘗嘗,這才是小時候的味道。”

王森林展示

養在海草床附近的新鮮牡蠣

別看現在漁民們“種草”種得如火如荼,若是將時間撥回到2008年,在海底種草,還只是一個天方夜譚的想象。

彼時,25歲的聊城姑娘高亞平還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讀研二,在導師的鼓勵下,她“頭腦發熱”地選中了“海草繁殖生物學”的實踐課題,第一次踏上了東楮島的海灘。這是一條人跡罕至的研究之路,在此之前,整個研究所里從未有人踏足這個領域。“就像個孤勇者,只能靠自己一次次去摸索、嘗試。”

為了追蹤海草的生長情況,每次大潮退后,高亞平都需要將樣品帶回實驗室保存、觀察并做后續分析。從2008年學著認識野生海草,到如今跟蹤觀察自己培育的海草,不論風霜雨雪,樣品采集從未中斷。

“你別看我瘦,胳膊上肌肉可不少。”高亞平笑著舉起雙手,這是常年抱著采樣筐橫穿實驗室練出來的。“村里人都知道高老師是個女博士,有知識、有文化,她是來幫助我們保護大海的。”在東楮島村民王斌眼里,高亞平是個女強人般的存在。

高亞平(左)正在觀察海草的養殖情況

不過,即使是女強人,也有崩潰的時刻。“2018年前后,我的研究進入了第十個年頭。”高亞平回憶道,在那之前,她用了整整兩年的時間,才找到了最容易成活的海草種類,此后便一直在嘗試不同的種植方法。

但無論是挖取原生海草的“草塊移植法”,還是直接在海底播種的“種子播撒法”,成活率都不理想。“很有挫敗感!”高亞平坦言,彼時選擇其他方向的師弟師妹們都有了研究成果,自己卻一事無成,這讓她陷入了深深的懷疑和自責。

“既然大面積減少的海草資源無法支撐草塊移植,單純播撒種子又難防風浪和海底動物的啃食,那何不嘗試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采用選種-育苗-種植的‘海草培育移植法’呢?”關鍵時刻,師兄蔣增杰的提醒,為高亞平指出了一條新的研究路徑。

在研究院伙伴們的幫助下,高亞平在東渚島上建立了模擬海水環境的育苗基地,以人工培育的方式種植海草,待幼苗生長到一定規模后,再移植到海底。前后歷時兩年,海草的成活率竟然從13%提高到了68%左右。

在模擬海水環境的育苗基地

研究人員正在以人工培育的方式

種植海草

2020年,“海草培育移植”法通過了專家組階段性驗收,這標志著該方法在規模化培育實踐操作上的成功。“到現在為止,我們團隊在海底種了七八千萬株海草,如果按照面積算,大約是150個足球場大小。與海草的退化速度相比,這個數量并不算多,但我們的努力從未停歇。”

下一步高亞平的研究方向是“工業化的批量移植”,“就像草皮一樣能直接鋪在海底,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種植效率,降低種植成本。”

“海草研究挺清貧的。”高亞平頗有些不好意思地說,“缺錢”是自己這些年里最常遇到的狀況。“從采集海草種子,到培育,再到移植,都離不開人的輔助,因此人工成本相對較高。”

高亞平曾經粗略地計算過,往海里成功移植一畝海草,需要六七萬株幼苗,光是人工成本就得十幾萬元。“攤到每株海草身上,差不多得花三塊錢。”高亞平坦言,雖然大家都知道海草種植刻不容緩,但僅僅依靠科研機構的經費肯定不夠。好在,越來越多的公益人正在加入其中。

去年以來,SEE基金會聯合阿里巴巴公益、淘寶天貓家裝家居行業及公益寶貝的愛心商家共同發起了“海底筑巢”項目,支持山東威海 的“蔚海行動”,保護和修復海草生態系統:消費者只要購買了相應的公益寶貝,愛心商家們就會捐出一筆費用定向支持海草的保護和修復工作。

據了解,捐贈最多的優勤官方旗艦店,在本輪公益專項中,貢獻出了超過35萬筆公益寶貝善款訂單。截止目前,第一期募集的資金已經到賬,它們將為我們的大海增添45萬株海草,惠益超過400人的漁民社區。

海洋環境變好了,韓新霞在東楮島的

海岸邊拾到了大片的海帶

“直播間的粉絲們,現在我就站在東楮島岸邊,準備登船。我們將要前往的海域底下種滿了海草,而這里面也有你們的功勞!”韓新霞是潔玉電商的員工,也是參與此次公益行動的愛心商家代表。

她告訴我們,潔玉家紡很早就用上了環保材料,對于環境保護也十分上心。“當初參與其中,正因為該計劃提出的環保理念與公司的發展理念很契合,于是就把店鋪的幾個爆款商品掛上了‘蔚海行動’的標識,以綿薄之力支持環保行動。”

“我有一兒一女,他們都知道媽媽這次要來海邊種海草,在興奮之余也為我感到驕傲。”韓新霞笑著說,無論是作為商家,還是作為母親,都有義務為子孫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環境。

“來之前,保護海洋環境對我而言或許只是一句口號,但真切地參與其中后,我又有了新的感觸。那些游曳在海草床的美麗的魚群、養殖在附近海域的鮮甜的牡蠣,都讓我看到了人與大自然共存的美好。”

標識“蔚海行動-綠色家居支持計劃”的

公益寶貝

事實上,通過“公益寶貝”,消費者與愛心商家的善意正在通過聚沙成塔的方式,支持多個公益項目。

根據《商業向善:百萬商家參與中國式現代化慈善報告》披露,十七年來,800余萬商家聯動約7億人次消費者進行捐贈,約5000萬人次受益。

參與“公益寶貝”的商家,也從2012年的24萬家增長至近5年的年平均233萬家,增長近10倍;“公益寶貝”達成的“交易捐”,從2012年的1.52億筆上升至近5年的年平均83億筆,增長54倍

自古以來,人類與海洋相伴相生。沿海漁民靠海吃海,通過自己的勞動收獲著大海的饋贈。然而,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矛盾日趨突出。如何可持續地利用海洋、挖掘這片深藍中蘊藏的巨大寶藏,成為人類永恒的課題。

在東楮島,科研人員與村民們攜手合作,提出了他們的解決方案——通過種植海草修復海底生態,從而促進海洋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你現在看到的藍色鮑魚是純野生的,市場上一斤能賣到300多元。”李加琦是高亞平的師弟,他將自己的研究方向與師姐的海草繁殖進行了有機結合。

“海草為甲殼類、貝類、魚類等眾多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食物來源。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但凡海草茂密的海域,野生鮑魚的口感和產量都會有所提高;一旦海草大面積消亡,野生鮑魚也會逐漸消失。所以這次我們在種植成功的海草床附近投放了一定數量的野生鮑魚,通過持續性地觀察監測來印證研究成果。”

李加琦打算將這批藍色鮑魚

投放在海草床附近,追蹤檢驗養殖情況

伴隨著《海洋碳匯核算方法》行業標準的實施及全國首單“藍碳”拍賣的成交,來自海洋生物的“藍碳”——海洋碳匯的經濟價值也逐漸顯露。

《自然地球科學》雜志發布的報告顯示,盡管海草占據了全世界不到0.2%的海洋,每平方公里每年卻可容納多達20000噸二氧化碳。海草床生態系統封存的碳匯總量占全球海洋碳匯封存總量的18%,對提高中國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助力碳達峰和碳中和意義重大。

如果說在這之前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如何將實驗室里的一顆種子培育成栽在海底的一株海草,那在這之后,便是如何將藍碳從“無價”變為“有價”的過程。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很快就能看到,海底的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

閱讀 331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