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姑娘在深山老林找熊貓,收集便便竟是她的“糞斗”目標
如果說最受大眾歡迎的動物是什么?很多人的第一回答肯定是大熊貓,憨態可掬的“滾滾”一直穩坐動物界“頂流”的寶座。
根據國家林草局2024年1月25日發布的消息,我國大熊貓的野外種群數量已經從上世紀80年代的約1100只,穩步增長至如今的近1900只。大熊貓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的背后,離不開無數默默無聞的守護者的辛勤付出。
他們以山為伴,與水為鄰,走崎嶇危險的山路、穿荊棘密布的林區、淌冰冷刺骨的河水、過滿布青苔的獨木橋、用雙腳丈量著每一寸需要保護的土地。在這些守護者中,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縣管護總站的科研監測負責人付明霞,便是其中的一員。
懷揣熱愛,奔赴山野
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位于雅安市西南部(前身為四川雅安的大相嶺省級自然保護區),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是大熊貓生活的絕佳之地。對于付明霞來說,與這片神奇土地的相遇,卻是機緣巧合。
2017年,從內蒙古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帶著對野生動物的熱愛,付明霞遠赴云南從事野生動物調查工作。命運的轉輪悄然轉動,一份來自大相嶺自然保護區的招聘信息闖入了她的視野,她的心中涌起了一股難以抑制的激動:“聽說大相嶺是大熊貓保護區,感覺有點興奮,保護大熊貓哎!”
在大相嶺的大山里,付明霞的身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她那圓圓的臉蛋,笑起來露出一口潔白的牙齒,仿佛是大自然賦予她的獨特標志。在以男性為主導的巡護員隊伍中,她的存在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盡管外表溫柔,但付明霞在工作中卻展現出了驚人的堅韌和毅力。白天,她會帶著隊友們翻越崇山峻嶺,跋涉在崎嶇的山路上,細心地觀察每一片竹葉,尋找大熊貓的蹤跡。晚上回到補給站,她把濕漉漉的衣服放在篝火旁,立刻就抓緊時間整理記錄,做數據分析,撰寫報告和論文。
工作中的艱辛并未讓付明霞望而卻步,令她最為困擾的,卻是大相嶺獨有的氣候。在大相嶺,一年365天約有300天下雨或降雪,年降水量高達1800毫米,空氣中的濕度仿佛能擰出水來。一覺醒來,睡袋都是濕漉漉的。這對于從小生活在干燥環境中的她來說,無疑是一場身體與意志的雙重考驗。
盡管如此,付明霞從未有過退縮的念頭。她的同事宋心強曾這樣評價她:“她是我們隊伍中的‘大管家’,每次巡護歸來,她經常濕透了全身,但她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她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是女性而選擇輕松的任務。”
大熊貓的秘密藏在它的便便里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一個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現在野外監控的攝像鏡頭中。“又是它!”付明霞的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前幾天我們在同一區域也監測到它的蹤跡。”她激動地說到,仿佛每一次的發現都是與老友重逢的驚喜。
隨著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大相嶺的野生大熊貓活動范圍逐漸擴大,紅外相機頻繁捕捉到它們的身影。雖然與大熊貓已是屏幕前的“老相識”,但在長達7年的野外監測中,付明霞卻從未與野生大熊貓有過真正的邂逅,“大相嶺山系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只有38只野生大熊貓活動,種群密度低,使得偶遇變得極其罕見。”
為了深入了解大熊貓的種群結構與生活習性,付明霞與同事們肩負起一項特殊使命——收集大熊貓的糞便樣本。她戲謔地自稱“撿屎官”,“不在撿屎,就在撿屎的路上。”
每次采集到新鮮的、如紅薯形狀般的大熊貓糞便,付明霞都會如獲至寶,小心翼翼地將糞便裝入密封袋。“新鮮的大熊貓糞便表面閃著綠色的光澤,掰開后有類似薄荷的清苦味,那是竹葉發酵的味道。”付明霞笑著說,“在山上這么長時間,一年里也只能撿拾到一兩次新鮮的大熊貓糞便。因為少,這些糞便我們都不舍得扔,都暫時凍在冰柜里。撿各種各樣的糞便,是撿屎官們一生的‘糞斗’目標。”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糞便,經過實驗室精密儀器的“連翻拷問”,大熊貓的年齡、健康狀況、性別等信息就會逐一“招供”。有了這些數據,科學家們才能精準決策,決定野化放歸的大熊貓是雄性還是雌性,應該放到哪個區域……
在多年的巡護與監測中,付明霞見證了大熊貓的另一面。“和動物園里見到的大熊貓不一樣,野外的大熊貓不是懶洋洋的,反而總是為了生計在奔波”。付明霞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敬佩。
通過紅外相機,一幕幕生動場景映入眼簾:它們倚樹而立,細細嗅聞竹葉的清香,或是靈巧攀爬,躲避潛在的威脅。冬日里,當冰雪覆蓋大地,大熊貓會先細心剔除竹葉上的冰碴,再盡情享用這自然的饋贈。這些生動的畫面,更加堅定了她對這份工作的熱愛與執著。
修復棲息地
守護熊貓樂土
2016年,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把大熊貓的瀕危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但是,大熊貓的棲息地破碎化問題依然嚴峻,野外種群的生存風險并未完全消除,保護工作依舊任重而道遠。
滎經縣曾是小水電和礦山的聚集地,加上過度的伐木活動,這些人類活動對大熊貓的生存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1998年天然林禁伐之后,被大量種植的人工林卻帶來了新的挑戰——它們整齊劃一、長勢兇猛的同時,也無情地“攔截”了陽光,限制了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付明霞和同事們要研究的,就是怎樣去恢復大熊貓喜歡的棲息地。“這是一項艱巨而漫長的任務,需要我們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耐心。”她坦誠地說道。
在這個關鍵時刻,阿拉善SEE天府項目中心和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SEE基金會)伸出了援手。在知名專家和科研團隊的指導下,付明霞和同事們科學規劃設計大熊貓棲息地恢復實驗。他們探索棲息地修復模式,對人工林、次生林等退化棲息地采取不同的修復方式。旨在重建一個生機勃勃的生態系統。
截止到2024年,大相嶺巡護隊已完成棲息地改造6000畝,栽植以槭樹、樺木為主的本土喬木樹種近100000株,新培育苗圃基地10畝。
通過棲息地修復改造,采用管控人為干擾、保育和恢復廊道內受損棲息地等方式,不僅能夠促進大熊貓種群間的正常交流,同時也為其他野生動物遷徙和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有效增加區域物種多樣性。
付明霞與她的團隊,用行動詮釋了巡護員的內涵。2019年,付明霞榮獲四川省林草局頒發的“最美巡護員”稱號;2020年,大相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獲得四川自然保護區“最佳巡護團隊”稱號;2022年,四川滎經縣大熊貓國家公園創新示范區建設案例入選全國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這些榮譽,見證了他們七年來的辛勤耕耘與卓越成就。
熊貓人見人愛,是走遍世界的大明星,巡護員則是背后默默無聞的“爬山匠”。他們的身影在山林間穿梭,他們的足跡遍布每一個角落。他們的故事或許不為人知,但他們的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
付明霞說:“性別分男女,但職業沒有男女之分,既然選擇了野生動物保護這份職業,那就腳踏實地、攻堅克難、突破創新做好本職,守護好這片山山水水。”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