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如何影響人類生活-四本微生物與我們自身的書
病毒的肆虐讓我們對身邊的微生物突然有了興趣,這里介紹4本和微生物有關的書,讓你看清身邊這些隱形的伙伴所具有的威力。
››人類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
來源:
這本書從人類發現微生物之初講來,介紹了當下微生物研究領域進展所展示的普遍趨勢,介紹了諸多由微生物的研究轉化而來的技術,并展望了未來微生物和人類的關系。
大多數人提起微生物時,最先想到的肯定是病毒,細菌等壞家伙,或者益生菌等有益的形象,然而現實的情況卻遠比這復雜。這本書致力于改變的第一個隱喻就是對細菌的二分法,讓讀者認識到不同的細菌在不同的環境下會從好人變成壞人,大部分菌,既不是益生菌,也不是致病菌。而即使是益生菌,也需要協同作戰,最好是像糞便移植那樣,將整個生態系統都搬運過去,再配合益生元(好菌的食物),才能有效。
這本書想要改變的另一個觀點是自然界存在著無菌體,事實上,生態系統中的每一處空白都會被填滿,無論是無法消化的食物,對大多數生物有毒的毒液,還是極端的環境,都布滿了微生物,當人們用抗生素將原有的微生物消除,剩下的微生物可能會是對人體更加有害的。過分的清潔,反而會讓壞人有機可乘。
人們談論起細菌的時候,總將其看成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東西。然而如果我們將細菌看成像大象那樣一成不變的東西,會讓我們產生一種自負的感覺,覺得我們已經征服了大部分有害菌。但細菌與細菌,甚至細菌與動物之間,都存在水平的基因交流,這種交流使得細胞的變化和進化不在一個尺度上,細菌的進化,使得帶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的擴展能夠趕上新的抗生素的研發時間,從而為人類的健康帶來潛在的威脅。
就如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一個生態系統是否健壯的指標,菌群的多樣性也對人體的健康影響深遠,菌群與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這種聯系不是非黑即白的,例如作者在這本書中指出的,人體內含有幽門桿菌有1萬年的歷史了。當人逐漸變老,幽門桿菌增加胃潰瘍和胃癌的幾率。但它對食管有好處,保護人免得胃食管反流病及其造成的其他病和癌癥。幽門桿菌消失后,胃癌幾率下降,食管癌和哮喘患病幾率增加。
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是抗生素的濫用很危險,尤其在兒童上。這里作者舉的是美國的數據,而中國抗生素的濫用則更為嚴重,許多人小感冒都會去醫院打包含抗生素的點滴。而抗生素濫用的后果,從個體上說是廣譜抗生素降低了人體內的菌群多樣性,使你更容易成為超重,糖尿病等現代病的受害者,從群體上說是增加了超級抗藥細菌出現的幾率,如同經常叫狼來了的孩子,當我們濫用抗生素,更大的進化壓力也在加速抗藥菌的出現。在工廠化的動物養殖線上,低劑量的抗生素被用來讓動物更快的增加體重,這些最終進入我們餐桌的動物體內就包含著抗生素。
針對這些問題,在個人層面,作者給出的建議包括 1,盡量少用抗生素2,盡量少用消毒水洗手3 嘗試使用排泄物微生物移植,彌補失去的微生物(主要在腸道).在政府層面,作者給出的建議是,1 禁止飼養場使用抗生素飼喂牲畜2, 開發診斷方法,辨別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3,研發針對具體細菌的抗生素,而不是使用廣譜抗生素。
這本書的書名翻譯過來是這是你的在寄生蟲之下的大腦-哪些小東西是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和社會的。書的作者是科學記者Kathleen McAuliffe。這本書16年6月出版,是當月的亞馬遜最暢銷書。整本書的結論是入侵我們的病毒,在我們體內長期寄居的腸道微生物,還有那些把我們當成基因傳播之路上的一環的寄生蟲,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行為,甚至還影響了我們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舉個例子,比如寄生蟲會讓貓不怕老鼠。如果一種寄生蟲的前半生需要待在老鼠體內,而卻需要在貓體內產卵,那么從這個寄生蟲的角度來看,若是能進化出一種基因,讓適當的時候,能操控老鼠的大腦,讓它暫時解除對貓的恐懼,那么這種基因將很快傳遍整個寄生蟲種群。老鼠怕貓,看起來是深入骨髓的本能,但在神經學的機制上,也就是一種神經遞質的分泌而已,沒有什么復雜的。進化能產生出眼睛這樣精巧的結構,那么億萬年的光陰,進化出幾種能改變動物行為的寄生蟲,并不令人意外。
再看在人體中的例子,通過比較體內曾有過toxoplasma這種寄生蟲的的患者和正常人,研究者發現患者更容易從事冒險的行為,比如危險的駕駛習慣,甚至自殺率也要高一些。這是一由于這種寄生蟲在進入人體的大腦后會改變大腦細胞的表觀基因組,從而影響和恐懼有關的基因的表達。所以即使你只是曾經感染過這種寄生蟲,現在早已沒有了,影響也會保留。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寄生蟲都會進入大腦,所以不用太擔心,這只是大人群統計上的差異而已。
《三體》中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宇宙會由于生物的演化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你不考慮到生物的影響,就無法預測未來。而這本書所講的,正是地球上的生物是如何讓地球變成現在這樣一個適宜我們生存的故事。由于在我們這個星球的絕大多數時間里,微生物都是生命舞臺上唯一的演員,這本書所講的故事就是微生物是如何讓地球變成今天這樣的。
下圖是研究者根據化石記錄估計出的地球在不同時期的大氣的含氧量,這樣兩個直線性的上升是怎么發生的,這本書中會有詳細的解釋。這里就不劇透了。
光合作用所產生的糖分為所有的生命提供了物質基礎。然而,不論是植物還是水藻,都得益于下圖所示的兩次“結合”,這本書中對這兩次結合所帶來的好處和麻煩也說得清清楚楚。
你也許聽過一個詞“富營養化”,也看過新聞報道中海面上那肆虐的赤潮。這本書中也會對其背后的機制有所涉及,要想弄清楚為什么會出現赤潮,你需要再次看到類似的直線上升的曲線,只不過這次不是人口或者碳排放,而是人類固氮的數量。
讀過《自私的基因》的會知道生命不過是用來傳播基因的,我們也知道,即使人類在作死,不管是全球變暖還是核冬天,地球上的生命都不會被完全抹去,而用來保持生命核心機密(對生物體的代謝不可缺少的蛋白和通路)的,正是那些微生物。
在這本書的倒數第二章,分別介紹了合成生物學試圖人為的改造微生物的努力,我們能否將微生物變成我們的下一代化工廠,讓他們按照我們的意愿去改造地球。而在最后一章,介紹了人類在外星球尋找微生物的旅程。火星和金星是最初的目標,然而隨著人類探索技術的升級,我們可以根據微生物改造所在星球的環境留下的線索去研究太陽系外的行星是否有微生物的存在。這與這本書的邏輯主線一脈相承。
我們從微生物的研究中也可以得到四個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的道理。
第一是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一成不變的好與壞,好壞取決于環境的變化。
第二是過度的追求清潔會為未來的巨大的災難留下生長的空間。
三是要動態的看問題,不要把一個概念看成是一成不變的。
第四是不可忽略看不見的朋友或者敵人,小的不起眼的東西往往控制著龐然大物的運作。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